簡體版

第314章 道家本意

♀卡門心中有個疑惑這位燃燈上古佛為什麼要幫助自己難道有什麼圖謀心中閃過燃燈的各種資料

名稱︰燃燈

中闡教十二上仙的大師兄不屬昆侖十二仙修煉于靈鷲山元覺洞後投入沙門成為燃燈古佛托塔李天王的寶塔正是燃燈道人所贈用以管教蓮花化身後重生的哪吒書中說他「仙人班首佛祖源流」詩證曰︰

一天瑞彩光搖曳五色祥雲飛不徹齋

鹿鳴空內九皋聲紫芝色秀千層葉主

中間現出真人相古怪容顏原自別知

神舞虹霓透漢霄腰懸寶錄無生滅古

靈鷲山下號燃燈時赴蟠桃添壽域

知古齋主

《封神榜》中他曾議破十絕陣以二十四粒定海珠與孔宣(孔雀明王菩薩)周旋在誅仙陣中以定海神珠打通天教主在萬仙陣中以定海珠收伏金靈聖母

其弟子有大鵬在燃燈與孔宣斗法時曾在空中相助識得孔宣真身有兩翼之形《西游記》中成為大鵬尊者在雷音寺中助唐僧師徒識破無字經書

燃燈佛義曰︰錠光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傳說釋迦牟尼過去世曾以五睫蓮花供養燃燈佛而被預言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稱為錠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謂過去佛為迦葉諸佛或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三者在《封神》中燃燈被稱做燃燈道人後在《西游》中稱燃燈上古佛

中國封建社會中地位僅次于佛教、儒學的傳統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因以「道」為最高信仰故得名所謂「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無處不在可知而不可見道教產生于東漢延續至今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東漢道教又稱「黃老道」,形成于東漢中後期其主要的來源是盛行于西漢的黃老學說中的某些思想以及民間流行的巫術、神仙方術初期無系統教義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門闕上其師于吉所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是為道教的原始經典《太平清領書》已佚,僅存由其演變而來的《太平經》殘本五十七卷可略知《太平清領書》是雜糅陰陽五行思想、巫覡雜語、讖緯及某些佛教義理而成其內容復雜有荒誕不經的迷信妄語有對黃老思想的鑿空妄斷有維護統治秩序的言論也有反映勞動人民利益的思想

東漢後期,道教出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兩大教派,均流行于民間,有比較嚴密的組織和規範化的科戒儀式太平道首領是活動于冀州的張角(∼184),自稱「大賢良師」以畫符咒語為人治病他闡發《太平清領書》中的某些平等觀念主張賑濟貧民遣弟子四方傳教署徒眾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首領中平元年(184),張角率徒眾發動了黃巾起義起義失敗後太平道逐漸銷聲匿跡五斗米道的首領是活動于蜀、漢中的張陵(∼156)他廣招徒眾,入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令信徒習誦張陵死後其孫張魯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達三十余年張魯自號師君初學道者稱鬼卒久受道而成信徒者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道大祭酒又作義舍行路者可免費食義米及肉量月復而足徒眾犯法,于靜室中思過,三原(即赦免三次)而後刑張魯後降曹操五斗米道因此得以保存並吸收了原太平道的一些教徒成為道教的唯一教派

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西晉時五斗米道發展為天師道天師道分符水派和金丹派前者仍采用首過(即自省思過)、符水治病等方式在民間傳播;後者則以金丹經、房中術等手段為統治者幫閑服務但上至君主下至貴族和官僚信道者甚少道教仍未成為統治階級倡導的宗教

西晉滅亡後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精神極為苦悶遂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東晉南北朝時,一方面下層人民信奉道教者激增,他們往往自稱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降生為聖王組織起義著名的東晉孫恩、盧循起義就是以五斗米道為組織形式而發動的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上層亦多有信奉道教者如東晉哀帝、簡文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高等士族如南方的瑯邪王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陳郡殷氏,北方的清河崔氏、範陽盧氏、京兆韋氏都信奉天師道道教遂開始由民間宗教向統治階級宗教轉化但是天師道存在的教義混亂、修行困難、組織渙散、科律廢弛等問題都難以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要求于是東晉中葉至南北朝初年出現了道教改革改革的內容大體上是南方重經法義理制作教義北方則講究禮拜功德、清理道規

東晉以前道教經典頗濫葛洪(約283∼363)《抱樸子》所記各類道經有二三百種一千四五百卷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始,楊羲、二許(許謐、許□)制作上清經及「真□」(即所謂老君親授之語)其後梁陶弘景(456∼536)在此基礎上撰《真誥》遂建立道教中的上清派上清派既重視誦經、修功德更以存神為主認為使百神守身可長生不死飛升太清;並主張簡化修行方法貶斥舊天師道的房中之術東晉末葛洪孫葛巢甫又制作靈寶經劉宋陸修靜(406∼477)「更加增修,立成軌儀」,建立了道教中的靈寶派靈寶派受上清派影響較大但也有重符□科教、重勸善度人、修行方法更簡明易行等特點因此廣泛傳播

上清派和靈寶派都重視對道經的整理和分類陸修靜撰《三洞經書目錄》,為最早的一部《道藏》書目這一時期,出現了三洞四輔的道經分類法三洞即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召劾鬼神之書);四輔即太玄(洞真)、太平(洞玄)、太清(洞神)、正一(對以上六部的補充)三洞四輔是以後一千年所承用的道經七部分類法又意味著經典的品級和修行的次第也具有區別教派的含義

道教在充實發展教義教理的過程中大量引進了佛教的因果報應說、三世三界說同時也吸收了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陶弘景就曾極力主張「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儒、釋、道應三家合流

北朝道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寇謙之(365∼448)他受南朝靈寶派的影響制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等經八十余卷在經義經理方面無多創新但寇謙之卻明確聲稱要清整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張(張陵、張衡、張魯)之「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嚴格齋戒禮拜使道教組織更為嚴密教規教義更為完備經過他的整頓道教更加適應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南北朝道教組織形式的另一變化是祭酒制的衰落、道館的興起及道官的設置劉宋陸修靜設立的簡寂館、崇虛館是正式見于文獻記載的道館道館在北朝稱之為道觀隋統一後,亦改南朝道館名為道觀道觀一詞,遂為歷代沿用道官的設置始于梁梁在中央設大道正在州郡設小道正大小道正往往即是道館館主北周有司玄中士、司玄下士掌道門之職

經過南北朝在經典、教義、教儀、教規、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奠定了道教的基本格局道教因而成為被統治階級所崇奉和利用的宗教

隋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道士焦子順、張賓雖曾預言他當為天子但楊堅幼年曾受尼智仙撫養認為釋氏的功勞更大所以隋初佛教的地位又高于道教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佛教和道教並重很多道士得以方術進用嵩山道士潘誕為煬帝合煉金丹所費巨萬六年不成楊廣為晉王鎮守揚州時曾邀茅山道士王遠知相見以後煬帝至涿郡(今北京),又召見王遠知于臨朔宮,親執弟子禮煬帝南巡揚州,王遠知進諫不宜遠離京都,煬帝不听隋末農民起義軍中的一支曾利用道教「李弘為天子」的預言進行反隋斗爭

隋代繼承南北朝的道教經籍但搜集到的道書為數不多,計有經戒、服餌、符□等合計三百七十七部,二千二百一十六卷隋代道士講經以《老子》為主其次講《莊子》、《靈寶經》、《升玄經》等

唐王朝建立後道教的地位即升于佛教、儒學之上從高祖以後經太宗、高宗除武則天一度偏尚佛教外,道教一直在持續發展,玄宗時達到了最高峰道教的教祖李耳地位之尊道教代表人物之多道書編撰之繁富可稱盛況空前道教文化已滲入上層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此為道教最為輝煌的時刻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