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1.第十一章 班头陈兵卫(133)

第1节第十一章班头陈兵卫(133)

在往后的一段日子里,府署官员和侍卫们时常看见鲁济安独自一人,在府署大院内的各处建筑物,或沿院墙之间转圈子。

他这里瞧一瞧,那边看一看,象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又象是初次来到府署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新鲜的样子。

后院的院坪,长约10丈,宽约5丈,表面用细小的大河卵石铺成,平整光滑,正中间有4个方形的地井,南北走向一字排开,井口用生铁方格的盖子固定住,便于通风和采光,其下便是府署地牢的所在地,已经多年遗弃不用。

再往后,靠近后院的尽头,但与后院的院墙仍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有一座红砖碧瓦三开间的小屋子,那里就是地牢的入口。

面朝院坪墙壁的两边,有两扇涂成红色的大门,大门紧闭但没有上锁。

鲁济安推开其中一扇大门,在正中那一间用大块青石铺成的地面上,镶有一扇用生铁做成的方格的大地门。他俯身下去,抓住把柄,用力把铁门慢慢揭开,然后沿台阶口往下,走了下去。

光线有些暗,用青石砌成的台阶和过道壁,做工很精细,表面也很光滑,有一些绿莹莹的苔鲜和少许杂草散布在石缝中间。

台阶开始回转,这时一股冷寒而沉闷的霉腥气味扑鼻而来,一条高和宽约有丈余的地下过道出现在眼前。

地面和圆拱形的穹顶用大青石块砌成,石缝间用糯米、石灰搅拌桐油,填补的严严实实,插刀不进,从穹顶上面那四口方竖井投射下来的光柱,把过道照的还算明亮。

过道的两边分别有10间圆拱形囚室,宽不到一丈,深13尺,一共20间,总面积与其上的院坪要小一些。

紧挨阶梯口的左右两间囚室没有隔栏,一间是供看守歇息的,有许多长凳子和一张长桌子,桌子上还摆有一个顶头黑乎乎的陶瓦小灯盏,另一间里搭有一些长的木板,是供看守睡觉时用的。

在过道的尽头靠右边的两间分别装上了一块不能上锁的木板门,一间供男女囚犯解急的茅厕,另一间是审讯室,中间摆一张老虎凳,两边和尽头的石壁上挂满了锈红的手拷、脚镣、铁鞭、绳索和狼牙棒等等行刑工具。

其余的16间囚室内,分别有5张铺满稻草的小木床,最多时可容纳囚犯80人。囚室的门柱均用榆木做成,牢固而且结实,门上的粗铁链和大铁锁已经绣迹斑斑。

他仔细观察了一个回来,在每一间囚室内的每一个落角并没有发现石缝有撬动后留下的痕迹,除了只能从台阶口通向地面之外,沉重且坚硬的大青石把整座地牢禁锢的犹如铁桶一般。

回到地面,他把阶梯口的大铁门放下,走出小屋外重新把门关好。

之后,他去了文库,在分类的一间库房的书架上,找到了当年府署修建时期的设计蓝图,然后回到住处,关上房门,把图纸在书桌上摊开。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府署的院墙长宽分别为50至30丈,院内占地总面积1500平方丈,亭台楼角、走廊、院坪、花木草地、水池、水井和假山等处,无一遗漏,出入府署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大门。

立体图显示,院墙高一丈五尺,入地5尺,厚3尺。墙外壕沟深4尺,宽一丈,从壕沟外的西北角的暗沟引入大河流水环绕府署,至东南角的暗沟再汇入城东的小溪河,其中包括后院之下的地牢的剖面图,都没有能进入院内的暗道。

图纸下方写有一排文字:知府袁承庞呈报,巡察使唐继祖审议、巡抚赵宏恩审核批准后修建。设计时间:雍正八年正月(1730)。

以后,经历了历届知府的维护和重建,院内设施完好的保存至今,内护侍卫的排班布署也一直没有改变过。

不论昼夜,府署大门与内院各处,都有侍卫不间断地巡逻和轮流把守,若有不安分的人一旦进入,或者关进地牢,就等于把自己陷入了绝地,插翅也难飞出府署。

找不到出处的鲁济安重新把图纸卷好退回文库。

此后的一天,闷闷不乐的他,依旧在院内低头走圈子。突然,一个人影出现在眼前,他忙抬头一看,原来是阿七。

阿七上前拦住他,问:“心里很闷吗?”

鲁济安停下,木然地说:“嗯,是有一点点。”

“府署的院坪和房子你还没看够呀?”

“天天在这里,看也看不够呀。”鲁济安这样说,然后又问阿七:“你现在没事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