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1-21
第四十章大风起兮
澄光十一年,十月十八。晴,无风,晚霞蔽天。
酉时整,知府王大人带着府衙的高级官员还有杨项律、曾守山到了兵营。八百子弟兵整齐列队迎接知府大人的检阅。王伯安从队伍前走过去,十分满意,下属的前期工作还是做的不错。站在点将台上,王大人面对新募之兵只讲了几句话:“我们背后就是父老乡亲,我们逃了他们就得遭受匪军的烧杀掳掠;我们坚守住了,他们就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坚守半月,援兵将至。如果万一城破,我,九江知府王伯安,绝对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捍卫乡土、护我亲人,誓死杀贼!”
台下官员、将官齐呼:“捍卫乡土、护我亲人,誓死杀贼。”然后八百士兵振臂高呼:“捍卫乡土、护我亲人,誓死杀贼。”气如长虹、声遏云霄。
王伯安厉声道:“匪军将至,你们怕吗?”
台下齐呼:“不怕!不怕!誓死杀贼!”
站在王伯安身后的曾守山默默地看着这一幕,只有一个感触:先生真是正人心的高手,而且是超级高手。
王伯安讲完话,军营准备开饭。王伯安一行留在军营和士兵们同吃晚餐。
晚饭后,王伯安召集百总和原有的马班、步班的班头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宣布所有百总和班头从明日起由自己直接统领,并分配了各自守城区域。嗣后,经历司的知事跟王伯安禀报,特意挑选的人已准备就绪。王伯安点头表示开始了。这些人正是用来考察曾守山的身手。
曾守山没有资格参加军事会议,正站在军营看着忙碌的上上下下各色人等。他在观察和思考王伯安的行事。仗虽然还没有开始打,但九江的军心和民心已完全倒向官府。先生的正人心之心果然厉害,而且他在此以前必定已培养了一支了得力的干事僚属,否则在匪众压境之际不可能有如此高效的办事能力。据曾守山所获得的信息,黎匪这次宣传口号明显是要抓住民心,但九江的民心巩固,他们这次只怕不能像在其它地方一样如愿以偿了。
得知检验自己的特别小组已经准备好了,曾守山慢慢起身,前往指点地点而去。
校场上有二十八名士兵,身着军服,王伯安和九江的同知、通判等高级官员全部在场,看来他们对即将开始的一人挑战几十名士兵的事情非常感兴趣。
曾守山上前和先生打声招呼,表示可以开始。杨项律悄悄跟他道:“守山,兄弟。现在撤退还来得及,这不丢人。等会要是被人痛扁,可真是没法说了。”
曾守山笑了笑,道:“项律兄,你还是真是关心则乱。你可见我做过那虚荣浮夸之事?”
杨项律点点头,没有再劝,道了声:“小心。”然后退了下去。
曾守山望向场上的那些特别挑选出来的二十八个人,不得不感叹负责挑选的人眼光毒辣,这些人虽然不是个个强壮,但从站姿、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桀骜不驯、阴鸷狠厉之人。曾守山回头跟王伯安道:“先生,这些都是新招来的兵,没有经历过战阵配合等训练,所以请允许他们拿兵器,随意挑选。”
王伯安看了看他,然后道:“如你所愿。”见知府大人应允,自有办事者下去安排。
场上士兵听到传令者说对方让他们挑选兵器,越发觉得遭受了蔑视,鼓噪起来。其中一人道:“拿就拿,希望他不要后悔。”
待特别小组挑好兵器,曾守山才施施然赤手空拳上场。
“一起来吧。”曾守山淡然道,对那些人招手道。
特别小组挥舞着兵器大叫着冲了上来。曾守山摇摇头,这些人悍勇有余,但冲锋的时候毫无章法,彼此也没有配合呼应。他迅疾出手抓住冲在最前面那人的手腕,小退半步和后面的人拉开小许空间,左手切在此人颈部,此人立即昏阙过去。提起此人往人堆扔去,后面那些人有所顾忌,速度稍滞。曾守山要的就是这一丁点时间和空间。踢往已绕至自己右侧一人的膝盖,那人立即倒地不起,曾守山身形飘往左侧,架住砍来的朴刀,一拳击出,拿朴刀的那人跌飞出去,撞到两人。
场下王伯安和众官员只觉得眼花缭乱,眼睛还没得及眨,曾守山已放倒三四人。
曾守山快打快走,时刻保持身边的空间,控制着对方众人攻击的时间差,又解决两人。这时闪身避过一杆白蜡枪,把住枪身,左肩撞开此人,夺枪在手。
一挺枪身,曾守山道了声:“结束吧。”眼神骤亮,以丈余枪身当棍,横扫众人。枪身如海啸,如山崩,势不可挡。一棍之下,所携巨力沛然莫御,二十余名士兵全然倒地。地上倒成一片,曾守山手持白蜡枪,睥睨众人,高大魁梧的身形宛如天神。尚有几人挣扎着要爬起来,曾守山手中枪或敲或点,又打下去了。
二十八名士兵已无再战之力,场下众官员好一会才反应过来,面面相觑。王伯安站起身,高声宣布:“曾守山胜!”
众官员僚属和杨项律等人迎上去,拉住曾守山道:“小兄弟,真乃神人也。”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
“天赐我九江猛将,小小盗匪何足道哉!”
杨项律也道:“我这次可真是开眼界了。”
曾守山走到王伯安面前,行礼道:“先生,弟子幸不辱命。”
王伯安道:“好!”又道:“刚才一战,如果你不是要控制力道,是不是会更简单一些?”
曾守山笑道:“可能会结束得快一些。”
王伯安郑重其事地道:“好!既然你愿意为九江出力,我便命你为百总,现在暂时就带领刚才那二十八人,后续募兵再给你补充。”
曾守山肃然道:“是。誓死杀贼。”
…………………………………………
第二日,安然无事。据探子回报,匪军大约已在二十里外。
九江城里已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粮食、器械等皆已准备就绪。民众也完全地发动起来,搬运石块上城墙,为守城将士缝制棉衣棉被,为后勤处帮忙烧水做饭等等。近郊的农民也基本迁往城内,离城较远地方的村民则由官府专人带往山上躲避。
一天时间里又多招募了些兵员,加上原有的士兵和马步班的捕快九江城已有一千四百人的战力。曾守山的队伍增加了六十名士兵,他也成为了统领近九十号人的百总。在这天时间里,曾守山没有安排军事训练,只挑选了一个副百总和九个十人队队长,还有就是和士兵们坐在一起相互了解,熟悉军令和守城要领。他队伍里原本多是些桀骜不驯的刺头,但在曾守山所展示的强大力量面前也就没了脾气。二十八个拿刀拿枪的人打不过一个赤手空拳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曾守山站在城头看着城里忙而不乱的情景,心下感叹得民心再加上有一支高素质的干事队伍才是做事的关键。据在大哥曾守诚所了解到的信息,黎匪大军所及之处,地方官员大多弃城而走,任由匪军席卷而来,席卷而去。结果匪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至于完全不可控制。如果从芦省开始每一个地方官都能像王先生一样组织军民抵抗,只怕黎匪早已疲不堪命,濒于剿灭。但问题是大名王朝现在各级官吏只顾裒敛民财,争权夺利,哪顾百姓死活,别说得民心,民众不反戈一击就算烧高香了。即使有个别官员想组织军民抵抗只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伯安带着人四处看看走走,气定神闲,偶尔还和军民开开玩笑。下午时分,王大人把办公地点设在东城墙的正楼,树大纛。宣示全城军民,知府大人就在城墙一线,大纛不倒人就在,人在城就在。
东城墙正是曾守山和另外一个百总负责驻守的区域。曾守山上前和先生说话:“先生您把旗子竖在我们这一块,想玩死我啊?”
“怎么说?”杨项律在旁道。他现在主要工作就是陪先生下棋,或者做个传令兵。
“东门是他们迎面而来的方向,也是首攻之地,您把旗子竖在这,不是摆明告诉他们:我就在这,快来打我啊。”曾守山坏笑道。
王伯安笑道:“有你在,怕什么?”
旁边曾守山的副百总附和道:“我们百总神勇无敌,王大人您就放心吧。”他是那和曾守山打斗的二十八之一,绕到右侧被曾百总踢倒在地的那位。
王伯安看着曾守山:“你看,大家都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说着对杨项律道:“项律,来,我们下棋。”
第二天,巳时,王伯安带着亲兵和曾守山等几个百总站在城头,黑压压的匪军已出现在视野里。
一个百总瞿然变色道:“大人,看这样子可能不止三万,我们消息有误。”
另一百总道:“管他三万也好,五万也好,反正比咱多得多。打就是了。”
王伯安微微一笑,道:“乌合之众罢了。你们看他们像有四五万人的样子,但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怕不足一万人。”
曾守山道:“确实,拖儿带女,男女老少,什么人都有。更离谱的是连鸡笼子、狗啊什么的都带着,他们似乎不是来打仗,来旅游的吧。”他视力极佳,看得较远。看到的情况让他大吃一惊,没听说过打仗还可以这个样子。
王伯安问道:“能看到多少攻城器械?”
曾守山认真看了一会,然后道:“有一些云梯,但是不多。”
匪军逐步逼近。城头士兵们的呼吸紧促起来。
几个百总已回到各自的岗位。王伯安则仍站在曾守山旁边继续观察。
王伯安仔细观察城下,然后叹道:“这哪是匪军,这是老百姓啊。”
旁边亲兵队长道:“大人,他们虽然曾是百姓,但现在也是被胁持为匪的百姓。”
曾守山道:“官不护民,以至于斯!”
……………………………………
匪军的第一次攻城,走近城上弓箭射程,即遭到了箭雨的迎接。他们没有恋战,即行退走,留下了几具尸体。
城头守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欢呼声雷动。
但王伯安却没有丝毫高兴,站在城头观察匪军的进一步动向。
下午匪军完成了对九江城的三面合围,但南门却没有一个匪军。合围之后,匪军又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留下了十几具尸体退走。
王伯安带着亲兵和曾守山巡视四周。城头守军士气高昂,王大人踱着方步,一路勉励士兵继续奋勇杀敌。
回到东城墙正楼,王伯安问曾守山道:“守山,你怎么看?”
“敌军将领颇懂兵法,又知军心。”曾守山正色道。
王伯安点点头,没有说话。敌军围三阙一,正合兵法,以释城内固守之心。试探性进攻、合围之后挖壕筑营,制造器械等等足以说明对方作战颇有章法。且留下的尸体又派人拉回去安葬,说明对方重视军心,非一般匪军的行事风格。
杨项律正坐在桌前写着文书,见先生面有忧色,便问道:“先生在担心什么?九江城高沟深,以他们现在的实力应该无法攻拔。”
王伯安道:“我们兵力太少,守城压力还是不小。”又道:“奇怪,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