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7破例只为一句话(一)

期末统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考前的复习也就显得硝烟弥漫,气氛是越来越紧张了。

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每天到班主任办公室来喝水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每到下课时间,男生女生一大堆,总能把班主任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颇有点人山人海、门庭若市的味道。

或许有读者朋友实在想象不出,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也不奇怪!因为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没关系,让我慢慢告诉你。

这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

在这偏僻、闭塞、穷困、落后的边远地区,办学条件是极其简陋的。无论是住宿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差得令人吃惊,难以置信!

住宿条件前文已经有所交代。这里重点说说学习条件。

首先是不通电。

直到余俊贤离开沙窝中学的前一年冬天,这沙窝中学所在的铁栅乡整个后山片区,才通上了照明线路。但也仅仅限于每个教室安装两根电棒!

——即便如此,和此前点煤油灯的时代比起来,教室里的灯光,已经可以用“灯火辉煌”来形容了。

而在此前,教师早晚得办公,学生得上早晚自习。所以,早晚照明,都得靠煤油灯解决问题。

教师们用的煤油灯,是学校统一配发的美孚灯:下面一个高高的底座,就像高脚酒杯的那种形状,但粗壮、结实多了;上面是一个大大的灯肚,可以盛装不少的煤油;灯肚上面是一个灯头,带蛤蟆嘴儿的那一种;四周有四五根铁夹子,用来固定其上的玻璃灯罩。

老师们用的煤油,是学校配发的。每当灯肚里没油时,教师自己就得亲自带着煤油灯,到学校总务主任莫晓邦那里去添加。加满一灯,可以使用两到三天。所以每周都得带着灯到他那里去上两三次,不胜其烦。

而学生们用的,多是自己制造的简易小煤油灯。一般是用墨水瓶装上煤油,再用胡铁片卷一个灯芯,穿上灯捻,和一个打了洞的铁片相互套接结合在一起,做成灯盖,保护瓶内的煤油,不使它洒出来。

每当早晚自习的时候,教室里每个同学的脸前,桌子上都点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一盏虽小,几十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方阵;远远一望,一片晕黄,煞是壮观!微风一吹,满室灯光摇曳成一片美丽的风景。

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就不时散发出一种刺鼻的煤油味。一星期下来,每个同学的鼻孔都会被灯光熏得漆黑一片。用手指一抠,就会抠出一大团黑乎乎的块状物来。

更要命的是,有些同学学习特别专心,几乎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忘乎所以的情况下,常常会发生某个同学的头发和摇曳的灯光亲密接触的场景。于是乎,某个少男或少女的前额上,常常会看到一小片或是一大片头发被燎得焦黄焦黄的,让人不忍细看,更忍俊不禁。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