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283章 恒景帝:于卿知朕

朱棣乐了,这才对啊,大明朝就应该是这么硬气!

历朝历代,都给后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对大秦的印象,是开创大一统的伟大理想;对刘汉的印象,是东征北伐的霸道;对李唐的印象,是万国来朝的强盛;对两宋的印象,送求和纳岁的怯懦。

而大明,总是给人一种穷逼的美感……

咳咳,大明给人的是强硬的风格!

这才是我大明!

谈和?谈个屁啊!

你有几百万军队啊你敢跟我大明提谈和?

朱棣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最担忧的地方。

“一支强盛的军队是所向披靡的利刃,可若是这把利刃太过锋利,只怕是会伤到自己啊。”

八百万的军队,纵然是砍到了六百五十万,依旧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历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后,达到了巅峰的完全体盛唐。

然而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国都长安沦陷,唐皇出逃,一时间战火纷飞乱成一团,让这个强大到极致的帝国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安史之乱过后,再无盛唐可言。

而造成安史之乱最大的因素,便是地方军阀的权势过重。

府兵制招募而来的军士被地方的将领收买笼络,外省军阀盘根错节、牢不可分。唐朝在边防设立的节度使制度使得军阀的权力愈发膨胀,乃至于形成了军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酿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唐朝的边军不断的扩张,占全国兵力的八成以上,而真正受皇帝管辖的军队不仅兵力不足,而且实力远不能与边军相提并论,一旦和刀尖舌忝血的边军打起仗就原形毕露了。

大明朝虽然没有唐朝节度使的制度,但朱棣根据自己的分析,其实还是有替代的产物的。

外省军队不可能没有最高指挥官,有最高指挥官就会存在隐患。之前老朱的打算是让这个最高指挥官由皇室成员担任,藩王出镇也是同样的道理。

朱棣扶额:“娘的,脑子不够用了。”

这不是套娃吗!

大的套小的,小的套更小的,套完以后钳制住了兵部权力过盛的问题,同时又以兵部钳制着都督府,最后还用定期的官员调动来防着这些人勾结朋党。

老四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么损的招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看到这里,老爷子总算是想明白恒景朝这八百万的军队是怎么来的了。

以战养战,吞并西南二十国后通过不断的迁徙人口与同化激增人口,为军队补充了充裕的人力;环环相扣,下放五军都督府和设立大都督府,又安排了定期调动的策略,稳固皇权防止滋生地方军阀。

朱棣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在权谋与政治上,恒景帝已经远胜于他。

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实行的卫所制,军士每月有固定俸禄,叫做月粮,最初按照规定是月初发粮,标准是马军月支米两石,步军总旗一石半,小旗一石二,旗军一石。

月粮之外朝廷还给军士发放月盐,标准是有家口的两斤,没有的一斤,不过洪武十五年以后月盐就改成发宝钞了,不定期的还会发放冬装、布匹和棉花一类的补给。总体来说,在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当兵,那叫一个滋润,养活一家老小不成问题。

但是,洪武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折放的记录,也就是不全部给,用其他东西折色发放。而在后来实行卫所军屯之后,旗军就没有俸禄了,只能靠军田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连冬衣与棉花也只有守城旗军才发,种地的旗军一无所有。

而且大明的军户是世袭的,成亲的军士媳妇得跟着住在卫所里,子子孙孙算是跟军伍绑在一起了,死了以后儿子接替继续给朝廷种地卖命。

但朱棣觉得没什么不妥的,因为大明一直都很穷,根本就养不起这几百万的军队,要是不靠军户军屯制,难不成要往死里剥削百姓来供养军队吗?

到时候天下黎民皆反之,又当如何?

朱棣也沉默了,因为他知道,恒景帝说的是事实。

模拟过历史的老爷子,很清楚在百年之后,这种土地兼并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朝廷也因为地方豪绅土地兼并越来越穷,军田没有,军粮也发不起。

嘉靖帝继位之后,有科道官上奏:宣府地带的边军已经足足数月没有发粮了,饿的眼珠子都冒绿光了。还有更惨的,有的军士媳妇还去干皮肉生意,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巡边的官员看到以后都觉得这些为大明戍边卫国的军士混的也太惨了。

旗军被占役、克扣军粮,这种事屡见不鲜。

辽东大将熊廷弼就发现有军官让墩军去给他抓鱼,然后守墩的是妇女和小孩,给这位仁兄都看呆了。

这他妈是边军?

随便从大街上拉来一个乞丐换身衣裳都比这些边军更像边军!

朱棣微眯双眼,他也在期待着朱高燨的回答。

臭小子,在现实里不跟你老子我交底,老子在模拟里曝光你!

朱棣的头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尼玛的畜生模拟器!

在最关键的时刻跟朕玩这一手是吧?

来人,把这模拟器拉出去剥皮揎草,诛十族,瓜蔓抄!

岂有此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