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一卷 晋北锁钥 第四十二章 仁和堂

如今忻州城的衙役、捕快们是最忙的了,一场大战下来,数百马匪隐匿无踪,虽然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并未上报京师,但周边的几个县、府,却是心知肚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缉匪捕盗”。

在大明的政府体制中,衙役们处于最底层,虽然普通老百姓如今已是把他们看做是“官老爷”,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根本就不入流地“役”,换句话说,都属于政府编制外的临时工。

一般而言,在大明每个级别的政府机构中,通常的日常工作,基本都是归于各个吏员来处理的,他们虽然也算不上是官、没有品级,但好赖还算是官府承认地官方人员。

而衙役则根本没有官方身份,只属于为衙门地服役性质,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即所谓“三班衙役”。

张知秋在街上闲逛,倒也没有人来聒噪与他——张知秋身形高大,在这时代也算得上是“相貌奇特”之人,这些人在几日来,倒也识得了了这个东城老孙头家的“赘婿”。

看着满街乱走的衙役们,张知秋却也暗暗称奇:这忻州城看着不大,竟然养得起这么多的衙役,倒也有些让他感到意外。

一般而言,各级政府对于衙役的正式编制也是有规定的,但这些都被流于形式:一个上等县的编制,只有寥寥数十人,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够的。

事实上,实际上的衙役数量,都是大大超过了编制的,但这些超编人员,就都要由当地的官府来解决他们的薪水问题了。

当然,这个问题完全都是由衙役们自己来解决的,事实上他们也不靠工资过活,主要收入是来源于各种“规费”,也就是“手续费”、“保护费”之类的半公开隐形收入。

一般来说,一名正式衙役,手下往往还有三四名“白役”,就是白干活没工资的临时工,比如在现代的央视就有许多此类人,跟着某个正式员工、甚至是资深临时工厮混,挂个虚名招摇撞骗,乐此不疲。

以张知秋这些天的观察,忻州城至少数百人的衙役是有的,不过他如今到也不是感慨这衙役的人多,只是好奇这忻州的繁荣。

如果没有繁荣地市面,那只靠“打官司”地那些钱是养活不了多少衙役的,而张知秋在忻州地“三日游”,也充分地感受到了这座小城地经济活力。

大概是这些天来修养得法,张知秋也陆续地能想起一些东西,比如在看到这些衙役的时候,他便想起一些相关地记载来。

许多人以为古代官衙机构简练,并据此来认为现代官员太多,实际上这是只看那些正式编制、而不计算超编吏员和衙役所造成的误解。

据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在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

一个通常常住人口只有数万人口的县城,有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怎么也不能说成是“小政府”的了,只不过这些人的开支,到确实是不走国库的。

当然,现代的官员也确实是多了些,几乎已经是“世界之最”了——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平均数……

不过,张知秋有些奇怪的是这些衙役们的“身份”问题——就如同在现代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商人们一样,他们的实际生活高,但是社会地位低,而且还被一般人所“看不起”。

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背离的时代:商人们的社会地位低于农民,“准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事实证明,这全部都是扯淡。

衙役的身份分两种:相对没什么“实权”的民壮、库丁、铺兵为良民,反而手握重权的皂、快、捕、仵、禁卒、门子却是“贱民”。

这些“贱民”地社会地位,与倡优奴婢同列,而其中作为“公安人员”地捕役,其社会地位又在其中最低。

所有“贱民”衙役,包括其三代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也不准捐纳买官,为士绅所不齿,有些平民家庭严禁子孙从事衙役。

换句话说,那些可以随意被衙役们欺凌地农民和小市民们,在理论上他们的社会地位是要比衙役们高的。

不过,只要想想这个时代就连许多皇族都是要上街讨饭了,张知秋也就决定无视这一切无聊的阶级分类,还是按自己记忆中的那套现代逻辑来处理好了。

悠然地走在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大街上,张知秋已经习惯于对这些东西视而不见了,事实上即便是到了现代,在那些大都市中也都是一下雨就要内涝的,遑论这数百年前的明朝。

区区一个下水道,中国人几千年都也没有解决掉……

在这个时代,“各人自扫门前雪”可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一路行来,也有一些路段是被打扫的干净宜人,但这都是两边店铺、或者是房屋主人家自己所为,与官府没有一毛的关系。

看着道路两边地正宗的“文物”,虽然兜里没有一文钱,但张知秋却仍是感到心旷神怡——在现代想要逛同是山西小县地“平遥古城”,没有真金白银,你就做梦去吧……

古人云“乐极生悲”,张知秋很快便体验到了这一点:随着脚下一个打滑,踉跄站定地张知秋立刻便闻到了一股熟悉地味道。

看着脚下地“阿迪达斯”真皮旅游鞋——这是张知秋身上除一件大裤衩之外唯一地现代装备,鞋底上已经是沾满了黄糊糊地一大片。

张知秋大怒地“回想”起自己在现代地几次踩狗屎经历,郁闷地发觉这明朝地狗屎味道似乎更加地“正宗”——地地道道地臭不可闻呐……

这一摊“狗屎”分外地大——张知秋虽然在地上蹭掉了鞋底的“黄金”,但是鞋帮两边所沾上的却是无法处理,不由地一口浓痰吐到了地上!

来到这个时代这还没过多久,张知秋便已经是把自己部分地融入了广大地人民群众之中,比如说这随地吐痰的习惯,仅仅只是几天,便已经彻底地修正了张知秋曾经花费了十八年才养成的毛病。

在如今的张知秋看来,任何约束人性地强制性“习惯”,就全都是——毛病……

看到张知秋这么一个高大、健壮地人所正在做的事情,路过他的人全都有意无意地绕了开来,于是在张知秋是四周便立刻形成了一个小型地“空洞”,这在只有不到六米地街道上便非常地显眼了。

“小兔崽子们,真是做死啊!”正当张知秋做着“扶墙党”伤脑筋地时候,耳边却是传来了一声尖锐地怒吼,随即一个大约十五六岁地少年,从张知秋地面前一闪而过!

远处轰然传来一阵笑闹声,在之前急抬头看时,却是一帮六、七岁八、九岁到地小屁孩们,赶在少年冲到自己面前之时,嬉笑着一哄而散了!

张知秋凝望着远处跳脚大骂地少年,终于醒悟到自己脚底地这摊“黄金”地来历了,不由地又气又笑,低头急瞅时,果然在那堆“狗屎”附近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

在那块石头的两端,都同样地糊满了可疑地黄色之物。

张知秋长叹一声,苦笑无语了。

事实上,张知秋来到这个时代以来,最为痛苦的事情,不是吃饭,而是大便。

玉米面的窝头虽然糙了些、硬了些,但在现代根本没有吃过的张知秋吃上这么几天也还过的去;但是,对于这个大便,张知秋可就真是伤透了心。

张知秋第一次在这个时代大便,是在被老孙头等人拾回辎重营的第二天。

当张知秋咬着牙羞羞答答地问老孙头要纸、准备去清一下来自于现代地“库存”时,老头儿肃然起敬!

在这个时代,只有读书人才有资格用纸!

不过,当张知秋涨红着脸催促能否快些时,被当时还没让张知秋“吓疯”地老孙头看出一丝不妥;几句话追问之后,差点儿把老头子给气死!

眼前地这个“斯文败类”,竟然是准备要拿纸去擦——且不说这种行为是有多么地败家,这种对于“文房四宝”地大不敬,也直接地让老孙头认定了张知秋是个疯子!

在一番地纠葛之后,张知秋终于地知道了这个时代人们是如何解决“擦”问题的:竹片、木片、石头或者是土块!

对于普通农民、甚至是“市民”而言,用的最多的,就是干燥的细土土块……

张知秋当时就泪奔了。

“这位公子,来店里清理一下吧!”

正当张知秋一筹莫展地时候,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张知秋抬头看时,却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小伙计,正在弯腰作揖地和自己说话。

“这店到是做的好促销……”

被现代文化彻底摧残了的张知秋,在听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第一反应,却是这种标准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月复”。

坚定地做着自己的“扶墙党”,张知秋抬起头来,眯着眼睛逆着午后的阳光,认真地看着眼前这座大门面上方地那个金光闪闪的厚木招牌。

仁和堂。

PS:很扯淡的一章,打滚打滚打滚……

爬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