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武*侠 33、痛批温瑞安:兼与其它大家比较(1)

前言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首要是说明一些我的想法。想当年,初进温泉的时候,我还是极度喜欢温瑞安。两年之后的今天,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老温的看法也慢慢趋于客观。同时,以前对老温的后期再发光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现在,正相反,我不认为老温还有焕发第二春的可能性。对于我的思想的转变,我觉得写出来还是比较好些。也正好可以整理一下我的思路。

其二,因为温泉到现在为止,算是国内比较重要的研究温的站点。既然是研究,当然要研究优点,还要研究缺点。这样才能够显得比较专业。而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缺点这个方面。各种评论与研究,只是参照罢了。作为我们这个研究温氏及其书的网站,也许不会永久存在。但是,在存在的这一段,做得更专业些,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相。当然,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各种评论都是附带产生的东西。只是读书的感想罢了。与原著相比,不重要,但是也许有趣,能给朋友们以启发。

其三,希望通过此种分析与讨论,给温友以启发。在能够对温瑞安认识更清楚的同时,也能对自己有所启迪。温泉里面写文的朋友很多。喜欢温瑞安的人也很多。我们固然要学温,但我们更要超越温瑞安,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那么,分析温瑞安这个人及其书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前面有左月说到对温书的研究不是对人的研究。我不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文学研究和评论是里面,作者及其书,都是我们可以研究的对象。我在这篇系列文中,不会拘于书或者人。有可能混在一起来讲。

说明:

这篇文章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我也没有去复习温的书。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如果有引用或者记忆上的错误,请大家及时指出。

痛批温瑞安之一、可叹:文字之美/越老越没出息

我对于老温的观感,可用上述十个字来概括。

我初看老温的书,还是在初中三年级,八六年。借了学校一本“四大名捕会京师”,我记得是友谊出的。当时看得我晚上不敢下楼。后来,这本书借给同学,就再没还。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太多的感觉。一直到高三,看到神侠奇侠。那简直是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这套书不是我买的,是我同学买的。我抢来的,再也没有还。就带着去北京念书了。那是九零年的事。

再后来,看了“逆水寒”、“杀楚”、“血河车”、“刀丛里的诗”、“纳兰”短篇、“请借夫人一用”“杀了你好吗?”“绝对不要惹我”“说英雄”“少年系列”等等。

一个词,让人感叹。

温瑞安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汉字无与伦比的感觉。这个,在他很早的作品,神州奇侠中的“寂寞高手”,“天下有雪”中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我还记得萧秋水的“忘情天书”中的招式名称,都是些很好听的名字。当时就想,我连想这些名字的本事都没有。我这辈子别写什么东西了。同样简单的字,在他组合出来,营造的气氛马上就不一样。想必大家还记得萧秋水挑开唐方面纱的那一瞬,重楼飞雪四个字。一般书中,没有这么写的。可是他这么写了,我们就觉得非常传神贴切。我分析,可能是因为审美的层次有两层。一层是在表面,一层直达内心。那么老温在文字上的功力,可以让他的描写直达内心。

让人不能忘记的还有,盘江边上萧秋水和唐方的那一段文字。就好象春天里花开在阳光下,在那些征战的血腥岁月里依然顽强地开放。到达我们的内心,令我们感动至今。还有,在峨眉山唐方问萧秋水的那个场景,虽然很短,可是很难忘怀。我记得以前小白说过,就感觉好象是大提琴的声音响起,我觉得很生动。当然,还有柳随风的出场,是一瞬间夺去所有人的风采。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七大寇”里对沈虎禅的描写,寥寥数字,一个龙虎般的人物跃然眼前。

这种在文字上的造诣,在温的几部短篇中达至顶峰。如“爱上她的和尚”、“绝对不要惹我”、“杀了你好吗”、“请借夫人一用”等等等等。我还记得“请借夫人一用”中开始里描写韦青青青的一段话,连续的句子写出来,非常有气势。此外,文章中写韦青青青与张候几个手下交战的情况,也是一段话,交代的非常清楚并且足够地煊染了气氛。记得我当时看文章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而且,阅读的快感与满足感,就如三伏天喝冰水那样畅快淋漓。又如同一个喜欢宝物的人看见了绝世珍宝,那种快乐,不难想见。更难得的是,这种由文字产生的美,因为结合文章的内容非常好,所以很难褪色。因此上,我以后每次拿起这些个短篇来看的时候,都不会觉得乏味。这一点比古龙强上很多。古龙的书,看第二遍的时候,就比较吃力了。因为他的语言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

这种在文字上的能力,我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来,当然是因为温对汉字文化,我是指以汉字为中心的中华文化比较用心地学习。当年温瑞安,方娥真几位大马的文学青年希望之星去往台湾,就是为着投奔中华文化而去的(当年的大陆以批判砸烂传统文化为已任).二来,是因为温从小生长在大马,一方面,他愿意用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又不象我们这些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思想受到已有的很多限制.可以说,他是个野路子出身的作家.这样,他在文字方面的运用就非常不拘一格,非常大胆。因此,在遣词造句成段行文方面,出现了我们以前很多闻所未闻的组合,词语,写法。第三,当然就是老温在这方面的天才和用功。我觉得,在中国现代文字史上,老温如果将来会zhan有一席之地,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文字。他的文字特色十分鲜明。这个特色主要还不是表现在他后期对人物的夸张描写,也不主要表现在如曹正文之类地说他的‘字词排列格式‘上。而是他在对于文字的感觉上。

这种在文字方面的感觉,在老温八十年代中期作品,“刀丛里的诗”、几部短篇、“唐方一战”、“大侠传奇”、“杀楚”、“游侠纳兰”、“说英雄”前四部达到极致。因为与故事内容结合得好,看起来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种感觉,光凭用功是学不来的。比如,他描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物,十几个字,几十个字,你就会觉得特别形象,而且特别美,偏偏这个还都是别人都没有用过的。比如游侠纳兰的前几章,我记得叫“歌中山”吧。美得无法言说。他就代表了老温内心里对美的东西特别敏感的一面。和别人不同的是,他能把这种感受非常好的,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出来。

但是这种特别好的感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后,开始走火入魔了。

我记得当时看“纵横”、“风liu”,看了就看了,根本没有记住什么内容。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当时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妖红”,也是写得阴风惨惨。使得很多对温瑞安闻名而未读过书的人大呼上当。到了“少年四大除了无情”中,通篇都是卖弄文字了。说英雄后来的几部,特别是群龙之首及之后,用很多人的话来说,干脆就是“骗稿费”。这时期的书,你随便撕下一两页,都可以当做非常好的散文来读的。各种句式,修辞,通假应该得非常充分。可是连起来读,就不知云了。当然,现在温泉的很多朋友都是读了他这个阶段的文字才喜欢他的。因为写得美嘛。可是我要说,比他中期作品差远了。他的中期作品,就好比味道好,卖相也好的水果。而到了晚期,就属于是“美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已经烂掉了。

一般而言,作家这个职业,越到老来,文字功夫越老到。思想也越深刻。因为见得多了嘛。同时,在小说结构的把握上也越来越游刃有余。难只是难在如何突破自己。可是老温不是,年纪越长,越没出息。原来的那点优点越来越少,同时,在写小说的技术层面甚至都没有什么长进。这且不说,你看他一部书拖十几二十年。要知道,十几二十年间,世事尚且沧海桑田,你一介凡夫俗子,如何能在一部书中保持前后一致的风格?这也是“说英雄”越写越不成话的主要原因。一部长篇,读起来最好如入进名山大川,无限风光,曲折回环,待出来时,方知其浑然一体。而说英雄,现在已从新疆扯到广东,从宝剑扯到飞碟,扯得乱七八糟了。老温自己也从青年的尾巴上扯到了老年的开头。又经历了婚姻,心境如何还能和十几年前一样?所以,当初我还指望老温能焕发第二春,超越自我,更上层楼,大踏步越过古龙,直追金庸。现在看来,是没有一点儿指望了。别说超过别人,就是恢复他自己的顶峰水平,填平他挖的那些坑,只怕也成为痴心妄想。

当然,作为曾经非常喜欢温瑞安的人,我衷心希望我的设想不要成为现实。但是,理智告诉我,这是最可能的一种情况。

痛批温瑞安之二、可爱可气:率性与轻狂

老温在所有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比较象三、四十年代的郑证因。郑证因也是一个武术家(技击家)。老温的行为也与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年纪轻轻即组织结社,一方面强身习武,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与我们平素所想象的书斋中的作家,坐在那里皱眉思考的作家有所不同。

这里,就说到了我对老温的第二个观感。

可爱:率性而行的独行侠客

说实话,在我们这个被儒家文化加专制教育将人的本性搞得窒息的社会里,老温是很有些个人魅力的。他的率性而为,他的年少轻狂,他的放言不忌,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社会,少有这样性格强悍,棱角鲜明的人;更少有这样性格强悍,棱角鲜明的作家和名人。温的强悍表现出他习武的一面,而温的辨才又表现出他是文人的一面。即:一件事,如果是他说出来,听众或者读者就会觉得特别有理。其实有理不有理,可能和这件事本身已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他的辨才好罢了。比如,他屡次强调(我记得是在前言还是后记里说到过,好象不止一次),香港或者台湾的很多武侠片中的创意是取自于他。还有,他自己统计出了多少册书的时候,总是统计出来一个大得吓人的天文数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统计方法是将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出的同一部书都算作不同的册数。在这方面,诡辨的痕迹显而易见。天下的创意岂会被你一个人强占?再说了,借鉴了你的创意又如何?现代社会的信息交流不是很正常的吗?说到创作量,老温非常得意/沉醉于一些巨大的数字。可是即使是这样,你那些书的份量就超过了金庸的明明白白的十四部书?就超过了二月河的明明白白的三部书?

但是即使他如此不讲道理,也还是可爱的。你看到他那么象一个小孩子,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喜欢着自己的喜欢。包括他对于方娥真的几十年来不能忘情。包括他对这种不能忘情非常自然地宣之于口,宣之于笔下。那都是我们不熟悉的做人方式,行为方式,不可否认,也是一种非常过瘾的做人方式。尤其对于男人来说,那是一种非常过瘾的方式。

无可否认,很多温瑞安的铁杆拥护者,有很大的因素是受了温瑞安本身性格,行为,经历的影响。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这样的人太少了。少到几乎看不见。我当年沉迷温瑞安有很大的原因即是为此。当时何止是沉迷,简直是崇拜了。因为他干了许多我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想干而不敢干的事。他的“不让一日无惊喜”,是我初进温泉的签名。

记得温在《风liu》的后记中说过,他喜欢大起大伏,大喜大乐,大刺大激,也大分大合的生活。他在实践中也贯彻了他的想法,包括游山玩水,赌博,找很多女性朋友,带一帮小朋友(朋友乎?马仔乎?)整天搞聚会,练武,等等等等。而且和很多双面的中国人不同,他敢干而且敢说。所以说,这个人活得特别率真。所以在这一点上他是本真的,也是可爱的。

可气:年少轻狂与年老轻狂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妨轻狂,不妨意气,不妨自大。那都是没什么的。人们会原谅犯错误的年轻人。老温的年少轻狂,也许是天生的一种性格使然。再加上他很年轻的时侯去了台湾,而且在台湾组社,习武修文,风头之劲,一时无两。然后突然之间坐牢,接着被驱逐,到处视为魔鬼人物,不敢接纳。一直到八零年代初在香港安定下来。在这个中间,没有一段很平和,可以反省的时间。人处在要么大喜,要么大悲的环境中。不但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自省,甚至也没有人去帮助他完成人生的这一重要的,对于大师级的人物而言,必不可少的修习过程。所以使得他原来的轻狂自负更加地变本加厉。只不过从充满阳光的轻狂自负变为激愤固执甚至有些阴暗的轻狂自负。

而他的年少轻狂,反映在“神州奇侠”中是萧秋水的以正义,朋友,天下为已任的充满明亮和希望的风格。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年少轻狂一转而为年老轻狂,表现为在书中的喋喋不休,大讲一些他认为的道理,甚至可以抛开正在说的事儿,离题万里。有些看上去根本就不象是小说,而是老师的训诫文字。有些更就是卖弄自己的文字功夫,修辞用得一溜儿一溜儿的。说实话,这就太过分了。读者不是傻瓜,不需要你来教育。而且,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历,未见得比你老温经历得少,更未见得比你老温思考问题少,你为什么总要给别人讲大道理呢?

老温有一点不诚实,就是每次他都说,他最重视读者,最爱读者,感谢读者给他的支持。依我看,他最爱的其实不是读者,也不是方娥真。他最爱的是他自己。如果他最爱的是方娥真,他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到底,老温其实是一个随性而活的人。他写书,也是随性而写。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中期,很多读者都写信给他(从他的书的后记中看到),讲到他的作品有些走火的迹象,可是你看见他有哪怕一点点的改变没有?这个人,少有理性思考的行为,同时我认为他更少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他写的书,水平直线下降。严格来说,也许不是因为他写不好,而是因为他的心思没有放在这个上面。对他而言,他有充分的权利将文章写成任何他想写成的样子,那是他的自由。同时,我以为,可能现在写书已经是他生活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

对他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感觉到活得“爽”,写得“爽”,至于是不是写得比以前好,那大概不是他所关心的事了。

一个人如果年纪大了,还轻还狂,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太重的份量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看老温书的后记。有两件事忘不掉。

言必称冤狱

第一次知道老温的坐牢经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敬意,是钦佩,是赞叹。

可是时间长了,发现他几乎是“冤狱”不离口。再想想,当年台湾比他坐牢多,比他坐牢时间长的人,多了去了。如柏杨,如李敖。一来也没见人家天天在嘴上说,二来,坐牢引起的世态炎凉本是常事。世态本就炎凉,写写也就可以了。柏杨,李敖不同的是,他们去探究坐牢的根本原因,并且将矛头直指专制制度。可是,老温就停在“世态炎凉”里出不来了。你看他书中归惊心动魄的背叛。自以为是的大度。可是真正的大度,是不萦怀抱。你天天说,我不计较,我不计较,那不是说明你还在计较么?

老温,给我们点儿风度。忘掉以前的事,好好过你的下半生,焕发你的第二春。行吗?

活在慌言与大话中的老温

还有一个另我非常难受的事。就是后记中,其它人对他无休止的吹捧,和他自己对这种吹捧安之若素,欣然笑纳的态度。我记得温泉被人转来多次的那篇所谓的采访记。拜托,那哪里是什么采访,那根本就是一篇赞美诗。肉麻之极。我不知道旁边说这些话的人年纪多大,也不知道他们是何居心。但是我从老温的态度,就知道他不但受用,而且极为陶醉。是的是的,温瑞安,温大哥,你做的都是对的,你做的都是好的,你做的都是前无古人的,甚至后无来者的,你是最大度的,你是最宽容的……

这个人已经活在慌言和大话里面了,除了他自己,别人能否拉他出来?让他看一看,世界上比他优秀的人,比他优秀的作家,多的是。让他看一看,他可以进步的余地还很大。希望他的写作,他的心胸,他的风度,能配得上他的年龄。

痛批温瑞安之三、可笑可恨:不学无术与傲慢自负

可笑:不学无术不读书

我们可以历数出来的名著,中国的,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现代的,二月河的三部帝王小说,金庸的十四部长篇巨著,等等等等。那一部书不是包罗万象,集各种知识现象于一体?外国的我读得不多。但是我想,能够流传的名著,都是差不多的。

这就对作者的素养要求非常之高。除了才气之外,还有许多功夫要做。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常识的,甚至音乐的,美术的,艺术的,等各方各面的知识,都要有一个贮备。

知识的贮备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作家,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非常好奇的人,他们对各种各样的知识感兴趣,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文化,和人。我以为,对周边世界的敏感,是成为好作家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个方面是,作者为了写好文章,对自己所不擅长的知识进行贮备学习。比如二月河,以前是研究红楼梦的,后来对清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才写作出了可以传世的帝王三部曲。

一个人的知识一定是有限的。一个人肯定有自己所不了解的方面。这很正常。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办法去努力改进。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专业作者的写作习惯之一。

可是,老温他就不是。他狂,他横,他拽,他错了,他还理直气壮。

现在,在很多武侠网站,被其它武侠读者讴病最多的历史时序方面的错误,就成了我们这些喜欢温书,并积极向其它朋友推荐温书的人心头永远的痛。你没法子解释。为什么老温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你更没法解释,为什么他会修改得更为低级。你当然可能永远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他的错误犯了又犯,没有停止的迹象。但是我们心里要有数,老温,真正是不学无术不读书的一个人。

说老温不学无术,可能很多朋友不是很开心。其实,不学无术在这里只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褒扬或者贬低之意。只是描述一个事实。老温的生活,可能和许多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大艺术家有非常的不同。在老温的生活中,可能斗鸡斗狗,吃喝玩乐,赌博搓麻,逛窑子找女人,游山玩水,练武术,练气功,等等等等都是非常之重要。其重要性不低于他的写作。而且所有这些活动,行为,都成为他体会生命的一种方式。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别人是无权说三道四的。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写作出版,即拥有了读者。写作,是我们认识老温的起点。同时,也是老温现在得以安身立命的所在。那么,套用周星星的一句话,拜托给点专业精神好不好?所谓专业,就是在这个领域内要有比一般人高的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必然就要付出比一般人多的努力和汗水。老温这样做过吗?我看不出来。他犯的那些错误低级又可笑。说起来都不值一提。这些低级错误,什么时候能避免?与不学无术对应的是专业精神,当哪天老温能够具有专业精神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了。

补充的例证是,唐肥提出关于老温的地理知识的问题。犯的错误也是令人难以容忍。其实,也不用太费事,拿一本中国历代地图对照一下就好了嘛。你要写武侠,要将武侠和历史联系起来,很好。我们没有要求老温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是,一些历史常识,是要具备的吧。最起码,你要慢慢具备起来吧。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可能性。

说老温不读书,我想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当然,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完全不读书是不可能的。我说的不读书,用的标准是对于一个专业写作者的标准。一般而言,作家的写作内容来自于三个方面。一,生活经验。二,阅读经验。三,想象力。这三个方面,前面两个是根本。因为第三点,想象力还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项基础上的。同时,第二项比之第一项为重要。因为,人的生活经验必然受到局限。但是阅读不同,可以让你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海阔天空地接触到极其丰富的世界和思想。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总是有限的。可是,一个人的思想成长,是无止境的。如果一个人思想一直在进步,在提升自己的境界,你从他的作品中即可以看出。可是,在老温的书中,我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可以表明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反倒是他老讲那些他自己以为特别对的道理。你看老温的后记中,他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刺激好玩。但是,你可看到他提到过他读过什么书未?没有!

同时,这里说的书,强调一下。说到温的“不读书”,并不是指的中国历代小说,甚至西方的各种小说,而是指,而是西方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各方面的书籍。一个人,如果自己跳不出已有的窠臼,就要请别人帮助自己跳—通过阅读。而且是通过有效的阅读,也就是去了解自己所不明白的,学习自己未曾想到过的东西,得到提高和进步,再把这种进步反映在工作生活中,行动中。对于作家而言,主要就是反映在作品中。如果通过什么赌博玩乐去找灵感。真是缘木求鱼,离题万里了。那里找得到答案呢?

确实,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应该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老温是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可恨:傲慢自负,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温的兴趣点多,生活内容丰富,不爱读书,那也罢了。最不可容忍的是,他视读者为无物,不负责任之至。他的那许多个著名的大坑,愈拖愈久,多少痴心读者苦苦等待,却永无等到的那一天。左一个许诺,右一个决心要填坑,然后就不见踪影。过了几年,再跑出来说,我这些年,天天都在写书啊,写了很多很多。可是那些坑还是没填。上一次有温友转一篇文到温泉,是老温说了洋洋洒洒一大篇,找了许多理由说为什么那么多小说都是有头无尾。我看了失望至极,当读者都是弱智吗?想当年,古龙的境况应该比你老温差很多吧。可是人家也一部部书写完了。虽然有时找人代笔,那何尝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老温现在,也算是功成名就,静下来写作的条件,应该有。他完全可以不为钱写作,不用只为约稿写作。金庸当年,办“明报”伊始,多少杂务,*期间,更受到激进左派的死亡威胁(参考傅国涌先生“金庸传“),可是人家也照样一部部书写出来了。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温迷们真的是脸红啊。如果你懒,你爱玩不爱写,或者你写不出来了,那又何妨承认?何必搬出来那些明显是借口的现由来骗人骗已?连篇累椟的罗嗦对话,神神叨叨的虚张声势。以为我们不知道这是水平低?欺负读者智力低?

我相信,老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否则,他不会从大马走到今天。然后,他又是一个没有大智慧的人,否则,他的成就,也不会象今天这么低。中国古语有云,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指的老温这种人了。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可能也就不会对如此之多的事物感兴趣,可能就会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反而得到更大的成绩。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他可能就不会坚持到底不认错,找出许多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而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努力工作改进之。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也许就不会狂到要处处当老大,而是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更加谦逊,从而达至更高境界。聪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可以搞定一切。这是聪明人最大的盲点。如果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借助他人的力量,他的成就会更大。

老温的傲慢自负还表现在对待跟着他的一班朋友。在他的那个圈子里,他是当然的老大。可能当老大的感觉真的很过瘾,让老温从十几二十岁一直当到近五十岁。而他的那些朋友,当然我们了解不多,从他的前言后记看来,我总是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老温没有平等看待他们,他们也没有平等看待自己。一个人,一个成年人,不应该让别人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作为年轻人,在某一个阶段,总是有可能特别崇拜某个人,并把他当作模仿的对象。而老温,作为这个对象,没有为他的那些朋友们,或者说小朋友们,做出良好的表率。没有把平等,自由,宽容这些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教给他们,反倒处处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自负,傲慢,目中无人。并且为这种目中无人得意非常。我记得他说过他的那些朋友中,有些是要跟着他写武侠的。未知现在写出来了没有?

另一个方面,则是表现在他创作态度极端的不认真。老温书中那些错误,是学术难点还是态度问题,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明白得很。一个人做不好一件事,和根本就没想到要做好一件事,是有区别的。极度的傲慢导致极度的随意。导致自我认识上的膨胀与盲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