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城樓接受萬民朝拜時,林凡就站在李享的身後,他親眼見到,李享淚如雨下。
眾人都認為李享是喜極而泣,做了快二十年的太子,終于登基坐殿,換了誰都會激動到流淚。
但林凡不這麼認為,他雖然跟隨李享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對這位性格軟弱、內心忠孝的太子很了解。
李享之所以哭,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顧及,不得不靠一場大哭,來緩解壓力。
畢竟他父皇還沒有死,還沒有下達正式的傳位詔書。自己呢?和父皇剛剛分開不多久,就單方面宣布另立政權他怎麼能心安。
登基大典結束,李享宣布大赦天下,同時開始封賞有功之臣。
任杜鴻漸、崔漪為知中書舍人事;
裴冕位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陳倉縣令薛京仙因為追殺楊國忠的妻兒和虢國夫人有功,被封為扶風太守兼防御使;
郭英乂為天水太守兼防御使;
其余眾人各有封賞,總的來說皆大歡喜。
那麼林凡算計半天,做了什麼官呢?
林凡作為李享的心月復,又一路守護至今,李享當然不能忘了他。
李享改關內采訪使為節度使,治所移至安化,以林凡為第一任關內節度使!
但林凡這個節度使不用到治所上班,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任務。
他手下一萬名新軍與兩千名禁軍合為一處,改名為龍武禁軍,專責守衛京城及宮苑。任林凡為正二品大將軍,並設三品將軍兩名、從三品統軍四名以為輔助。
一萬多人的禁軍的確少了些,但這不過是開始,將來大有可為。
這一刻,林凡終于熬出頭了……
李享十二日在靈武即位,遠在巴蜀的李隆基並不知曉,他還在為平亂絞盡腦汁。
十五日,李隆基以正式詔書的形式對外下達了新的命令︰
任太子李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南取長安、洛陽;
任永王李璘為山南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並以長沙太守李現為都副大使;
任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節度使;
任豐王李珙為武威都督,統領河西、隴右、安洗、北庭等各路節度使。
為了保證計劃的順利進行,李隆基破天荒的給予了眾王一項權利︰人事豁免權。
有了這項權利,李享等人就可以自由任命下屬官員!
李隆基一心平亂,不惜將天下權利分給各個兒子,看上去有理有節,其實很容易埋下可怕的內亂禍根。
當然了,就在這條禍根被放進坑里、還沒來得及掩埋的時候,李隆基見到了來自靈武的使者
使者恭敬的告訴李隆基︰太子已經在靈武即位,改年號至德,您現在已經成為無比尊貴的太上皇了。
此時此刻,只要李隆基說一句︰你這個皇帝不符合流程!
李享的皇位不但會坐不住,還會落一個無君無父、不忠不孝的罵名。
但是李隆基沒有那麼做
他沉默了許久,最終微微一笑,對使者說道︰「我兒忠厚仁孝,受萬民擁戴也是情理之中。回去告訴皇上,一切以國家大義為先、黎民百姓為重,朕這個太上皇,全力支持他!」
不得不說,在這件事上,李隆基的確做的很到位……
李享是十二日登基,李隆基的新旨意是十五日下達,按照日起算,是無效的。
所以,盛王李琦、豐王李珙很識趣的沒有去上任,只等新皇帝的新命令。
但有一個人偏偏不信邪,這個人就是永王李璘。他明知道李享已經即位,太上皇的旨意無效,他還是收拾收拾行囊,去了任地。明目張膽的攬過大權。
李璘與李享同父異母,他的母親郭順儀是劍南節度使、尚書郭虛己的妹妹。不過郭順儀去世的早,李璘很小的時候,就被李隆基交給李享來撫養。
也就是說,李享和李璘名義上是兄弟,其實情同父子。李享性情溫和,對這個年幼的弟弟也很是疼愛,每天晚上睡覺都會抱著他。
但就是這個曾經懷抱中的弟弟,如今成為第一個不把李享放在眼里的人。
李璘不顧李享讓他返回成都的命令,執意東去上任。而且他以山南、江西、黔中、嶺南節度使的身份四處招兵買馬,很快就聚集了數萬大軍。
當時由于戰亂原因,江南的賦稅大都被運至江陵,整個江陵府庫堆積如山。
李璘到任後將這些據為己有,一時間成為大唐最富有的人,沒有之一。
因此,許多人慕名投奔,李璘也是來者不拒,只要有點名氣的,就會給予官職。
但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混吃混喝的,說到有才能的,還真沒有。
就在此時,有人向他推薦了一個重量級人物︰正居住在廬山的李白。
李白的名氣之大,在當時可說是婦孺皆知。如果他能拜在自己門下,對永王幕府來說是很好的宣傳。
于是,李璘派人前往廬山,以最高的禮遇把李白請進了幕府。
這時的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但是年齡不是問題。李白听說安祿山叛亂、兩京陷落,心底的報國激情再次被燃起,接到里璘的邀請後,李白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就這樣,懷著除賊報國的心思李白加入永王幕府。但他萬萬沒想到,李璘找他來不是為了北上抗敵,而是為了東下自立……
其實李璘最初上任,的確是懷著一顆熱血之心,但是時間一久,他的心思就變了。
說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身邊人的攛掇
李璘有三大謀士︰薛鐐、李台卿、蔡駒;
這三個臭皮匠見李享在靈武即位,身邊親信都做了高官,非常眼紅。
所以一致認為,如今天下大亂,只有江南最富足完整,永王手握四道大軍、控制數千里的地盤,理應有一番大作為才對。
對于這個提議,永王李璘非常有興趣,而且迫不及待的就要進行。
他的這些心思是瞞不住外人的,第一個發現不對的人是李現。他深知大事不好,因此稱病離開江陵,快馬奔向了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