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九十四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就在眾人束手無策的時候,崔乾佑站了出來,他的辦法很簡單︰誘敵出戰。

安祿山開始並沒有看上這個計策,其實這根本算不上計策,因為太普通了。

但是面對群臣的情緒,縱使安祿山心里不爽,也不能違背所有人的意願。于是就同意了崔乾佑的辦法,暫且一試。

說實話,莊嚴、高尚等一干謀臣潼關沒有看上這個辦法,他們打心底就覺得沒什麼用。但是目前來看,還真就只有這一個辦法能挽回局勢。

于是幾人紛紛開動腦筋,幫助崔乾佑完善他的計劃,期望哥舒翰能夠走出潼關來一場肉搏戰。

最終,崔乾佑帶著隊伍出發了,他只帶了四千名老弱殘兵,而且目的地是洛陽與潼關之間的陝郡。

半年前高仙芝和封常清執行堅壁清野的計劃,退守潼關時把陝郡搜括一空,留給叛軍一座空城。現在崔乾佑帶著殘兵來駐守,這麼一座前線城鎮誘敵的意圖太過明顯

然而

這原本不可能實現的計謀,遇到了迫切希望哥舒翰死掉的楊國忠,真就成了

不得不說,如果不是楊國忠一心想整死哥舒翰,歷史上有名的、打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很可能一年就結束了。

可惜歷史不能改寫,楊國忠的罪過永遠也無法洗清……

不久之後;

陝郡有叛軍出現,且人數只有四千的情報,被人送到了李隆基的龍書案上。

這份情報看的李隆基心中大動!

在楊國忠的大力推動下,李隆基毫不猶豫的向哥舒翰發下一道聖旨,要求哥舒翰帶兵出潼關、攻陝郡,光復東都。

李隆基不知道這是陷阱嗎?

或許李隆基心里是知道的,但是他並不在意。

首先、全國各地的起義軍風起雲涌,干勁十足,地方力量不斷增強。

第二、戰斗力不亞于叛軍的朔方軍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指揮下連戰連捷,把河北的史思明打的四處亂竄。

第三、地方團練兵興起,在義軍的配合下戰力不容小覷,進取不足,但守土還是足夠的。

以上種種情況的出現,將安祿山的叛軍勢力壓制在洛陽、鄭州、汴州一帶,儼然成了甕中之鱉。遠了不說說近的,河北和潼關的數場勝利,同樣讓李隆基底氣十足。

信心是一方面,另外還有一方面,促使李隆基的平亂心情越發迫切。

是什麼呢?很好理解,就是糧草輜重。

關中的長安作為大唐首府,早就不是原來的糧倉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地位的提升,它的所需九成糧食供應需要從各地運輸。每年經黃河運來的糧食,最高時高達四百萬石。即便如此,關中地區還偶爾會鬧鬧饑荒。

如今安祿山佔據洛陽,基本上就等于把黃河運輸線給掐斷了。長安所需的糧食,就得走長江、入漢水,然後從陸地運到長安。

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物力,最後運來的數量還少的可憐。長安城周邊全是各地趕來護衛京師的地方軍,東邊潼關還有二十萬守軍,這些人全都要吃飯。

如果一直耗下去,安祿山會完蛋,朝廷怕是也還不到哪去。

綜合考慮,李隆基決定讓哥舒翰出潼主動出擊。他堅信,以哥舒翰的能力和士兵數量的優勢,一定可以戰勝安祿山……

當聖旨送到潼關的那一刻,哥舒翰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沒有給李隆基面子,因為他知道,出了潼關必敗。

畢竟是聖旨,不能隨便拒絕,所以哥舒翰寫了一份奏疏,把平叛策略說的清清楚楚,要徹底瓦解叛軍必須用最笨最實際的辦法︰固守潼關。

對于這道命令,朝廷上下也是一片反對之聲。

林凡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但仍然連夜派人從灞上給太子送去文書,請太子極力勸阻皇上做出派哥舒翰出潼關的決定。

他知道勸不了,但還是要盡力一試。

朔方、河北方面,得知消息的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等人也先後快馬加鞭送來折子,請求皇上收回成命,堅持固守潼關、疲敝敵人。

可是

李隆基不知道哪里來的倔勁,對這些勸諫根本听不進去。身邊再有楊國忠的不斷煽動和慫恿,堅持命令哥舒翰出兵。

時年六月,在朝廷連番的催促下,哥舒翰懷著無奈的心情,只好接旨。

不接不行了

再不接,難免受到朝廷的猜忌。自己手握二十萬人馬,遲遲不去打叛軍,難道還有別的目的?

只要哥舒翰再敢抗旨,楊國忠必然會奏他謀反。

從哪方面來考慮,這最後一道聖旨都得接。

「唉,決勝大計、毀于一旦!」

哥舒翰在接下旨意的那一刻,忍不住流下老淚他知道,此一去凶多吉少,九成九要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後塵。

但是!

臨死之前,不能饒了楊國忠這個小人!……

于是

當天晚上

在灞上領軍的新軍軍使杜乾運、副使林凡收一份文書,文書是哥舒翰派人送來的,上面簡單寫了幾行字,意思是說我就要帶兵去攻打陝郡了,還有些重要的事想跟兩位軍使商量商量,請盡快到潼關來一趟……

按照所屬關系,新軍並不歸屬于哥舒翰,完全不用听從哥舒翰的調遣。

但是人家畢竟是兵馬大元帥,面子還是要給的。

「呵呵,老將軍要動手了」林凡對身邊的僕固玢、杜甫和洛青寧三人說道。

「動手?什麼意思?是要敲打敲打杜乾運嗎?」僕固玢雙眼放光的問道。

杜乾運是楊國忠的人,自打和林凡這個副手來到灞上,基本沒怎麼說過話,交情更是談不上。而且在楊國忠的授意下,還時不時的排擠林凡幾人,對此,僕固玢早就不想忍了。

林凡笑道︰「應該是吧,反正不會饒了他。」

杜甫道︰「杜乾運是一軍長官,哥舒翰將軍應該不會做的太過。這次召去潼關,很可能是為了穩定後方。」

洛青寧想了想道︰「上次給潼關去送書信,我就覺得老將軍很不高興,我看不會那麼簡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