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高力士這麼說,李隆基並沒有責怪。
高力士跟隨自己幾十年是不假,但牽扯到皇家內部的權力爭斗甚至人命,他不敢說出想法也是正常的。
所以,李隆基換了個問法,道︰「朕知道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也不想再為難你那麼朕想問問,這件事,該怎麼善後?」
高力士稍稍頓了一下,剛才的問題自己沒有回答,現在皇上問起新問題,再不回答就有些不識好歹了
只好道︰「聖上,老奴不知道榮王是抱病還是被害,但是有一點老奴很清楚,這件事不能查!真要查下去,朝廷一直沒定會出現莫大的動蕩!
安祿山的叛軍已經過了黃河,東都洛陽岌岌可危,這個時候,長安不能亂!」
高力士這番話說的非常到位,榮王的死不能追查,好的結果也就罷了,如果查到凶手怎麼辦?如今的朝廷已經經不起內憂外患了
李隆基听從了高力士的建議,心中強行壓制住一股怒火,對榮王的死只字不提,只當什麼都沒有發生。
數日後;
朝廷在長安城內共募得新兵十一萬,李隆基給這支軍隊取名神武軍,然後全部交給了將要東征的高仙芝。榮王死了,然大元帥的位置並沒有給太子,而是交給了副元帥高仙芝
但是鑒于高仙芝曾經侵吞石國珠寶的劣跡,李隆基對他還有些不太放心。因此想了一個讓他將來後悔莫及的主意︰派監軍。
如此,一個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這個人就是太監邊令城。
早年高仙芝在安西做兵馬使的時候,邊令城就跟他合作過,並且合作的還很愉快。今日的李隆基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想起讓邊令城再次出馬,做上了東征大軍的監軍之位。
只可惜,這二人的合作再不復從前的默契,他們的命運注定是覆亡……
又過了兩日;
高仙芝率領大軍出了長安,直奔河南陝州。
按照初定的計劃,高仙芝有足夠的時間進軍並且完成目的地的布防。
但是
就在高仙芝出兵的第二天,前線傳來軍報︰陳留陷落、滎陽失手,安祿山的大軍正在攻打虎牢關,洛陽危矣!
一切都太快了
快到讓高仙芝這樣的猛將都有些無措
在經過迅速的思考之後,高仙芝決定加快行軍速度、盡一切努力馳援並守住虎牢關!
此時的高仙芝,內心是急切的。不僅僅是因為軍事,還因為一個老朋友的安危,這個老朋友不難猜,就是此刻在虎牢關指揮作戰的封常清。
高仙芝的目標是盡快趕到虎牢關,並守住它。
可他絕想不到,一場既羞恥又可笑的對戰,已經在虎牢關下上演……
安祿山的叛軍在罌子谷受到弓弩的伏擊,從那時開始他便不敢再大意。
為了避免這種傷害不大、侮辱性極強的事件重演,安祿山特地派出了三員大將做開路先鋒,替大軍開路、打頭陣。
這三個人分別是︰田承嗣、安忠志、張孝忠。他們,可以說是安祿山手下除史思明和高邈外最能打的三人人,在後面還會經常出現。
所幸一路上比較安全,並沒有在遇到伏擊的事情出現。
來虎牢關的路上比較輕松,但是到了關外安祿山發起了愁。
到此時他才得知,防守虎牢關的人不是原本的洛陽守將,而是叱 安西、屢戰屢勝的名人,新任範陽、平盧節度使封常清!
安祿山之所以犯愁,並不只是因為遇到封常清。同樣作為節度使,安祿山相信自己不比封常清差,甚至會比他優秀。
之所以愁,愁的是虎牢關。
且不說本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經在虎牢關大戰竇建德,單是歷朝歷代,發生在虎牢關的大戰就沒有一次是小打小鬧。
為什麼?
因為虎牢關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稱號,無論是哪一方,只要是防守方,就會佔盡優勢。
把城門一關,再準備一堆滾木雷石和弓弩,任你萬千大軍,休想通過這里!
不過嘛
安祿山在關外犯愁,作為防守方的封常清卻顯得悠然自得。面對叛軍,一點緊張的樣子都沒有。
封常清的表現,正好對應了他面對李隆基時說的那些話,根本沒把安祿山放在眼里!輕敵的姿態擺的十分明顯。
在封常清看來,安祿山以及他的十幾萬叛軍,根本就是烏合之眾!只要稍稍使點力氣,就能將他們擊潰。取安祿山的人頭,實在是簡單不過。
正是因為這些想法,封常清發揚了安西軍的傳統︰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安西軍在對付吐蕃、西域各國,甚至大食國的時候,全部都是采取以攻為守的套路。這一招可說是用的爐火純青。
封常清本就看不起安祿山叛軍,根本不可能據險堅守,因此,在封常清的命令下,大軍全部出關,在關外擺開陣勢,迎接安祿山的到來。
可惜封常清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個︰很明顯是輕敵,極度的輕敵;
第二個︰他忽略了手下軍隊的戰斗力。
安西軍是什麼?
那是在戰場上磨練出來的真正鐵軍!
現在站在關外的是什麼?
不過是緊急情況下,在洛陽及周邊著急而來的新兵而已
用新兵去和身經百戰的叛軍肉搏,怎麼可能會贏
接下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叛軍的先鋒大將田承嗣滿懷心事的帶領大軍,來到虎牢關下時,他提起的心頓時落地,甚至忍不住放聲大笑!
叛軍真的很高興,他們真的沒想到,聲名赫赫的安西名將封常清,竟然是個徒有虛名的家伙
既然封常清這麼看不起我們、要跟我們刀槍相見,那我們也不能慫,就好好較量較量吧!
說完,在田承嗣的命令下,叛軍騎兵對唐軍發起了沖鋒。
一場關乎國家命運、卻輸贏都毫無懸念的戰斗,就此拉開序幕!
結果就是︰叛軍將會順利進關,而封常清則會迎來他敗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