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九十一章 甘為戎首

「士卒爭先赴者,必誘之以重賞,則敵無不克焉。」————————【百戰奇略•賞戰】

建安十三年秋,征北將軍張遼率軍擊破烏桓聯軍,將蹋頓等被俘名王送俘長安報捷,難樓、烏延等戰死者砍下首級,傳首幽州諸郡,以做威懾。與此同時,張遼命羈留軻比能處已久的護烏丸校尉閻柔盡快返回薊縣,白狼山的一場大戰,使張遼聲威再次震動長城內外,一時間蠻夷懾服,有了張遼的班師凱旋,平狄將軍張郃在代郡的攻伐勢如破竹,幽州刺史種劭對諸胡的漢化工作也變得格外順利。

幽州境內表面上漸復平靜,唯獨遼東此時還戰斗未止。

玄菟郡,高顯縣。

太守張肅迎著河邊寒冽朔風,皺眉眺望著北地入秋後肅殺的田野;光禿的樹木、凝滯的河流,還有那冷如刀劍的寒風。再過一個多月,這里就將會是冰封雪飄,北國風光,是他這個蜀地出來的人鮮少見過的,不過張肅沒興趣欣賞這些,他頗為憂心的轉頭看向身邊的年輕人,這個年紀輕輕的典農校尉, 不征集境內屯田兵助太史慈抵御速僕丸,反倒是從遼東跑到玄菟來, 就單是為了受降。

雖然對方頗具聲名, 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評價已經在張肅心中打上了。

「仲達。」作為二千石太守, 張肅托大叫了對方的表字,沉聲說道︰「高句麗內亂, 與遼東烏桓侵擾遼東內地,孰輕孰重?你特意趕來受降,與偏將軍用兵烏桓有何干系?」

司馬懿飽經風霜, 豐富的經歷讓他早就褪去了稚女敕,面色沉穩安定,讓人看不透喜怒,就連眼神也是常年古井無波, 只是偶爾會閃過一絲銳芒。听罷,他臉上立即掛出標致的笑,態度和煦的說︰「高句麗王死後傳位次子伊夷模,致使長子拔奇不服,兄弟相殘,國內大亂, 如今拔奇與涓奴加各將下戶三萬余口來降,原為玄菟從屬。府君不費吹灰之力,得此懷柔之功,國家、朝廷必有封賞, 可喜可賀,只是將軍疑心拔奇有詐,特使我率屯兵來助府君之威,還望府君不嫌我才是。」

這人不說真話。

張肅心里有這個想法,他氣度威嚴,有些不悅︰「速僕丸反叛,不單是你們遼東的事, 更是關乎我玄菟郡, 何況本郡地接高句麗、扶余等部, 比之遼東, 更為緊要。仲達,你有事不能瞞我, 拔奇降服之事雖大,但也大不過速僕丸反叛!眼下正是用兵之時, 你到此必有緣故。」

司馬懿依然是笑著, 他從很久以前就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表情來傳達意圖、遮掩情緒︰「府君誤會了,若非軍情機密,在下哪里敢欺瞞府君?」

「看來就是機密軍情了。」張肅輕聲說道,他不懂兵事,在玄菟兩年民政、蠻夷治理得算不錯,其余軍事防衛,基本都是交給偏將軍太史慈負責了,對方年輕時就曾在遼東漂泊過一段時間,又攻滅三韓、連戰公孫,很是值得信賴︰「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多問了,只是遼東緊要,一切以穩為好,若是有拿不準的,還是要等征北將軍戰勝蹋頓等軍之後再作打算。」

司馬懿心里不以為然,面上卻唯唯稱是。

看見他這恭敬的模樣,張肅縱然有些看法,也不再多說什麼了。

不多一會,高句麗已故先王的長子拔奇率本部及涓奴部兵馬、民戶來到河對岸,遣使正式向大漢朝廷內附,請求托庇。高句麗本是扶余的一支,在擴張過程中逐漸吞並鄰近的濊貊、沃沮等部落,還有零星的漢人,由涓奴、絕奴、順奴等五部組成,其中桂婁部是高句麗王族。這次拔奇內附,不僅帶來了自己所屬桂婁部忠于他的部眾,更是帶來了整個涓奴部, 等于是高句麗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張肅命人在城樓眺望了對岸形勢,知其無詐後, 便命拔奇過河來見, 司馬懿陪坐一旁。受降儀式走完後,幾人移步至河邊的帳中,有人將飯食送了上來,張肅特意命人做的胡飯——當年的榨菜配上烤炙的肥羊肉一起卷在胡餅中,不用筷子,直接用的胡人吃法,一手捏著吃。

拔奇感動于對方的尊重,也不客氣的抬出高句麗人自釀的酒,讓疏遠淡漠的關系一下子就親近了起來,而司馬懿單坐在一邊,沒有動手。

他們就在這河邊簡單的營帳里聊了起來,拔奇一方面大吐苦水,向張肅抱怨其父及國人不公、偏心弟弟,又趁機表示臣服、並希望朝廷有一日能助他奪回王位,主持公道。張肅沒有應承最後這個要求,在表示同情時,也將拔奇等人的聚居之處給安排好了「遼陽縣,這是朝廷近年新設的一縣,安置了不少幽冀等州流民,有小遼水、大梁水在此交匯,地厚土沃,正適合爾等安居。」

遼陽縣已經算是內地了,再往南一點就是遼東郡的郡治襄平,此處有不少軍屯,可以就近監視。

拔奇身上穿著一件舊的沒有光彩,但依然華貴的朝服衣幘,這套衣服是朝廷數十年前賜予高句麗王的,高句麗特意修了一座小城來放置,這次出奔,拔奇也將它們帶了出來,穿在了身上,似乎這既是他擁有王位繼承大義的象征、又是他恭順漢室的表現︰「一切但听朝廷安排。」

「到了遼陽以後,一切事務,都要听從當地政令,改服易姓,編戶齊民,在朝廷任命下來之前,爾等部眾開墾、屯駐諸事暫由典農都尉統屬。」司馬懿忽然插話道,語氣公事公辦的味道,打破了剛才融洽的局面。

張肅愣了一下,看向司馬懿,但也沒什麼都沒說。

拔奇面色變化了幾分,最終還是點了點頭,答應下來︰「謹喏,漢家衣冠我已穿上,我這就改漢姓。」

此子似乎並不想傳言的那般不肖,能屈能伸,審時度勢,這樣的人怎麼會被父王不喜、國人排斥?

張肅與司馬懿腦中一時俱是閃過念頭。

「你的漢姓暫時不急,像你們這般人、猶如昔年之匈奴左右賢王,國家會另有恩詔賜姓。」司馬懿還有意試探對方的城府,故意對張肅商量道︰「至于其他人,我看既然彼等出自桂婁等部,又是在高顯受降、柴河會飲,不然就以桂、婁、涓、高、柴等為姓好了。」

「此議甚好,當初南匈奴、羌族歸化,改易漢姓,也多是用這個辦法。」張肅明白司馬懿的意思,贊同道︰「除了司馬校尉給爾等擬好的姓,爾等也可以取其他的姓,只要不有意攀附家世就可以。」

「對了,‘劉’是國姓,不能用。」司馬懿立即補充道。

這一些說完,旁邊的涓奴加——也就是高句麗國統率涓奴部的官員,‘加’在扶余語是酋長、首領的意思。只見他勃然變色,猶如受辱,而拔奇卻忍了下來,一口氣答應的十分爽快。

司馬懿笑容更深,拿起了酒,說︰「足下恭順如此,我定將上奏天子,為你多加賞賜!」

賞賜其實不重要,拔奇心里只想著如何討好朝廷,派兵助他登上王位。

接著,他要討好的地方就來了︰「眼下遼東正興兵討伐烏桓速僕丸,想必足下也清楚,速僕丸雖有萬騎,但難敵我漢軍之銳。只是足下新效服不久,未有尺寸之地、微薄之功,朝廷恐難以鄭重看待……」

「如若不嫌,鄙人願率兵三千,助偏將軍微薄之力!」拔奇立即接口道,他知道這是他必須要付出的代價,遼東的這些漢人官員、將領不會坐視他帶數萬族人安居在月復地。

司馬懿不顧張肅驚訝的目光,竟悄然將宴會的主導權搶了過來,徑自說道︰「三千太少了,你們兩部共待了六萬人,即便有不少老弱,六千人也是出得起的……軍中可以撥給你們三百人的甲兵。」

漢人甲兵之鋒利、鍛造之高超一直聞名塞外,漢軍往往能以少勝多,威服諸胡,大半也是靠這些甲兵,想想此時的烏桓、扶余等人只能用粗陋的獸皮甲、骨簇,就連鮮卑軻比能在接納了不少逃亡漢人後才陸續學會制作一些兵器鎧楯,但質量還是不如長安的最新技術。想到自己很快就能獲得三百人的全副甲兵,拔奇熱血上頭,當即說道︰「校尉放心,我等既然歸順朝廷,便當奮力效為才是,我等兩部可出萬人助戰,只需四百甲兵即可!」

「你這是在討價還價?」張肅不諳兵法,但也深知甲兵的重要性,這是朝廷‘一漢當五胡’的重要憑恃,他連忙制止道︰「朝廷只是需要你們出一份力,略表效服之意即可,難道爾等以為,朝廷就非爾等不可了?」

司馬懿也不嗦,直截了當的說道︰「一萬人,三百甲兵,事後我親自上疏,為你復歸高句麗王位。」

「謹喏!」拔奇連忙答應下來,生怕對方反悔。

「仲達!」回到城中後,張肅有些不悅的對橫生枝節的司馬懿說道︰「三百甲兵!除了征北將軍所部的邊營兵,各個郡縣的守軍、屯兵也並不都是全副甲兵,你這一張口就是三百副,教我如何向朝廷交代?」

「口頭之約而已,何足道哉?」司馬懿慢慢悠悠的說道,他起身來到窗前——天快下雨了,灰色的天空中,亂雲翻卷,層疊堆積。司馬懿深深地吸了幾口清涼濕潤的空氣,緩緩說道︰「我還允諾他,助他殺回高句麗,奪回王位呢。難道有些事說了,就一定要兌現麼?等真到了那一天,會是什麼光景,是彼等能做得了主的?」

「你這是什麼意思?」張肅問道。

「高句麗這個名字不好听。」司馬懿沒有回答,反而認真的征詢起對方的意見︰「府君以為,玄菟郡、蒼海郡的名字怎麼樣?」

蒼海郡是孝武皇帝時在東北短暫設立過的一個郡,下轄東濊、沃沮等地,在樂浪、臨屯郡的北邊,玄菟郡的東部,大致涵蓋了一部分如今高句麗的疆域。

「這是朝廷的意思麼?」張肅心里立即警醒,他可是听過司馬懿曾經膽大妄為的事跡︰「還是你擅自為之?」

「這是以後的事情了,會不會是朝廷的意思,當下還說不準。」司馬懿輕輕地笑著,渾然沒把這件擅作主張的事放心上,似乎篤定了朝廷、或者說是皇帝會同意他的計劃︰「但是拔奇他們是一定要出兵助我軍攻打速僕丸的,這是太史將軍的決議,一來是要借烏桓削弱拔奇的實力,讓他更為依賴朝廷,二來則是因為……」

他拿出一份書信,遞給了張肅。

張肅匆匆看完,驚訝地叫了一聲,原來遼東烏桓單于速僕丸在與蹋頓共約起兵後,也親率遼東烏桓萬人,攻打遼東各縣,太史慈率邊營兵三千人趕往御敵。本是要等張遼擊破蹋頓以後,會派兵來遼東與太史慈一同討伐,但信上說最新的消息,張遼由于要防備居心叵測的軻比能,不得不班師回薊縣了,遼東的事只能交給太史慈等人處理。

「遼東的邊營兵雖不滿萬,要擊敗速僕丸也不是難事,只不過塞外扶余、鮮卑之心難測,將軍需留一部分精兵在襄平鎮守,各縣也要有兵馬防備,所以形勢上就落了一點下風。」司馬懿輕描淡寫的說著,見過大陣仗的他並不擔心這樣的局面︰「拔奇率部來降,其實早在數個月前,在下就派人與之游說,為的就是應付當下。」

張肅不可思議的看著對方,這個比他年輕許多的典農校尉,好像有著非一般的才智︰「這是都是你籌謀已久的?你從什麼時候知道會有現在的境況?知道張將軍擊敗蹋頓之後,不會來援遼東?」

「從什麼時候?」司馬懿煞有其事的回憶道︰「在我派楊祚去薊縣稟報軍情的時候吧,那時候校尉鮮于銀戰死,我就覺得事情蹊蹺……不,好像還更早,在朝廷有意用兵烏桓時,我就想好怎麼用計了。」

張肅看著對方幾句話算中了事態的發展,又親自策劃了未來對高句麗、甚至是扶余的用兵計略,仿佛這片土地的局勢都在他一個小小的典農校尉的控制之下,不禁有些晃神,感覺自己看錯了對方。

不多日,司馬懿帶領拔奇等部,以及自己所部楊祚等屯兵共萬余人趕到太史慈軍前。有了這一支生力軍的加入,太史慈轉守為攻,先派拔奇出陣與速僕丸拼殺,等雙方交戰正酣、互有死傷之時,太史慈自己則帶兵抄其側翼。

此時的遼東多沼澤、河汊,烏桓軍前進困難,又因後方蹋頓大敗而軍心混亂,還沒來得及月兌開身,側翼就被襲擊。司馬懿手擊軍鼓以壯軍威,令高句麗人死戰,很快,烏桓軍被殺大半。

烏桓逃亡時,困于地勢,又有不少人陷于泥澤中,被興奮的拔奇帶兵斬殺不少,速僕丸更是被太史慈一刀斬殺。在收集俘虜,休整過後,太史慈接受司馬懿的建議,揮軍玄菟,開始將目光投向北方的扶余、高句麗、鮮卑等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