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底隧道(2)

到了二十世紀,一戰,經濟大蕭條,二戰,冷戰接憧而來;英國更加不敢輕易放棄這道天險。

一直到20世紀末,國際局勢變化,1973年英國加入了歐洲共同體,在之後不到20年的時間里,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客、貨運交通量增長了一倍。在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建立更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顯而易見的需求。

1986年2月法、英兩國簽訂關于隧道連接的坎特布利條約,第二年12月份隧道工程正式動工,到1994年5月日正式通車,歷時8年多,耗資約100億英鎊(約150億美元),使由歐洲往返英國的時間大大縮短(隧道長度50公里,海底長度39公里,單程只需35分鐘)。

雖然雅尼克的準備提前三十多年動工,不過也不是不可能,之前已經有國家挖通過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伊麗莎白王後不由得瞪大眼楮。她之前也不是沒听過有關海底隧道的傳聞,可那些不過是傳聞而已,而雅尼克說出來的恐怕是真的要動工了。「那得耗費多少時間和資金?」

「時間的話大概10年左右,錢的話大概100億歐元,而且有那些戰俘可以使喚,還能省不少。」這也是雅尼克急著動工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的原因之一,如今隨著戰況的越發明朗,整個歐洲再次掀起了「新基建」熱潮。除了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之外,貫穿整個歐洲大陸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大型橋梁,大型噴氣機機場,各種電力水力通訊設施等等,可謂是熱火朝天。

「真希望這場戰爭能再拖個三五年,到時候整個歐洲起碼能加速發展二三十年。」想想如果他們不主動進攻的話,這場戰爭真能拖個好幾年。

伊麗莎白王後輕嘆了口氣。「這樣對那些戰俘是不是太殘忍了?」

「殘忍?」雅尼克差點笑出聲來。比起原時空的蘇、日兩國對待戰俘的手段,他簡直就是活菩薩。

日軍的殘暴無庸贅述,至于蘇聯,整個二戰中蘇軍俘虜了德、意、日、匈、羅等過500多萬戰俘。共組建了24個前線戰俘營,72個接收解送站,500多個戰俘營,421個勞動營和322個遣返營,戰俘營下又設立2112個戰俘所,幾乎遍布整個蘇聯。

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勞動力資源損失更為嚴重。戰爭爆發後,蘇聯數百萬青年男子走上前線,到1941年底,蘇聯國民經濟中的工人和職員數量急劇減少,僅相當于戰前的58.7%,男女勞動力比例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很多領域從事強制勞動的犯人也因大量參軍導致人數銳減。因為勞動力不足,即使是過去不從事生產的孕婦、哺乳的母親,甚至是病人、獻血者都被蘇聯大量征召去從事一線生產。

為了彌補國內勞動力的嚴重不足,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抵補戰俘關押開支,蘇聯毫不猶豫地決定使用戰俘從事強制勞動。

而到了1945年6月,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將使用德國勞動力作為戰爭賠償的一種方式(早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首次提出了利用德國人作為強迫勞動進行賠償的話題)。對德作戰已經結束,戰俘人數劇增,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戰俘勞動,恢復和重建國民經濟,成為戰後蘇聯的重要任務。

隨後蘇聯國防委員會頒布了「第8921號決議」,開始更大規模地利用戰俘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勞動,進而最大限度地抵補關押戰俘的開支。

據資料統計,從1943到1949年這些戰俘共創造的總產值達500億盧布,其中德國戰俘創造的產值佔到了64%。主要集中在建築、修路、燃料動力、國防工業、冶金和機器制造、木材采伐和加工等體力消耗大,勞動力嚴重不足,雇佣工人勞動又需要大量財政支出的重要領域。

戰俘不但修建了大量的鐵路和公路還新建和重建了大量的重工企業,還完成了一些國防工業項目,戰後在國防工業中戰俘佔勞動力總數的11.4%。在斯大林格勒的重建過程中戰俘也擔任了重要角色。戰俘先後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石油供應站、耶爾曼木材加工廠、91號工廠、「紅色十月」冶金工廠、「街壘」工廠、紅軍和斯大林格勒船舶修理廠勞動,參與建設了斯大林格勒水電站,修築了薩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阿爾馬維爾的公路,並參與開鑿了伏爾加河至頓河之間的運河。

戰俘彌補了戰後蘇聯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幫助蘇聯在短時間內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促進了蘇聯工業的高速發展。而代價便是一百多萬德軍戰俘再也沒能返回故土。

另一群蘇聯重點「照顧」的勞動力便是日軍。要知道蘇聯和島國早已是老冤家,早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蘇軍死傷16萬,被俘了8萬的人,可謂是損失慘重,而二戰中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聯雖然大敗了日軍,可也付出了3萬多的傷亡。

二戰末期,蘇聯一口氣俘虜了幾十萬關東軍。本來,按照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相關條款,這些被俘的關東軍戰俘在戰爭結束後,除了被控有戰爭罪行的應當被遣返回島國。可蘇聯高層卻決定暫時先不釋放這些戰俘,而是在把他們遣返回國的借口之下,用火車把他們運到西伯利亞進行「勞動改造「,參加蘇俄的戰後重建工作。

由于當時的交通不便,蘇聯的遠東地區基本上就靠西伯利亞鐵路進行運送,當時的日軍戰俘需要靠徒步完成大量的路程,路上還不能掉隊,掉隊就會被槍斃。而寒冷的天氣更是讓不少戰俘凍死在行進的路上。

為了加快行進速度,蘇軍哄騙這些戰俘們說是要通過西伯利亞鐵路把他們運送回島國,以至于戰俘們走到貝加爾湖的時候還以為到了海邊,坐上船就能回國呢。

終于到了西伯利亞,很多的礦場都沒有地方容納這麼多的俘虜,于是這些俘虜只能自己搭建房子,當時的蘇聯本就物資匱乏,六十萬的俘虜也不是一個小數量,連自己人都吃不飽,當然也就顧不得這些俘虜了,經常的飯都只夠一半的人吃。到了晚上,氣溫零下四十多度,幾十個戰俘就擠在四面透風的工棚里,每晚都有人凍死,氣溫太低,土地硬,這些凍死的人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

不過在經過初期的瘋狂壓榨之後,蘇聯人也慢慢發現這些勞動力的怨氣似乎一天天增加,為避免他們嘩變,決定讓他們每天完成工作的同時對這些戰俘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蘇聯人給這些戰俘安排老師上思想課,強制他們接受馬列主義思想教育,甚至還進行考核,一旦有些戰俘在思想考核課中合格了,那就會獲得更好的待遇。而那些思想還不單純的人,就繼續做苦力好了,什麼時候想通了再說。

在這樣的環境下,日軍戰俘們的思想是得到了全方位的升華,甚至有一些戰俘表現的極為出色,回國後甘願成為了蘇聯方面的間諜。

盡管島國各界都對戰俘遣返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但蘇聯在還沒將戰後重建進行完畢的情況下,大多時候都不予以回應,沉默以對。實在被催煩了,蘇聯人給島國送去了幾船骨灰,其中甚至有裕仁天皇的佷子三井太丸的骨灰,天皇差點氣得吐血。直到1946年10月蘇聯才開始著手日本戰俘的遣返工作,同時在遣返的過程中蘇聯也是盡量的采取拖延的態度,一直拖到1956年末才將最後的1025人遣返回了島國,俘虜60余萬人只有三十余萬活著回到了島國。

「蘇聯可沒簽署日內瓦條約,而我給那些蘇軍士兵條約待遇,要不然這些家伙就會體會到什麼叫殘忍。」

(春節將至,有點忙,這幾天可能只有一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