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五章 定策

潘明所料不錯,那個做了丁原女婿的人確實是陸離。

坦白來說,這軟飯他也想吃,要知道,那可是有實力跟董卓城外搦戰,並小勝一籌的梟雄。

不過,兩人的視線一交錯就旋即分開,裝作互不認識,以免被另外兩人看出端倪。

「三位遠道而來,想來應尚未飯,先用食吧。」

事實上,潘明也不知該說些什麼,其中一人是他許久未見的兄弟,但此刻卻不能相認,另外一人則是後世名震天下的張遼,跟其說話總感覺有些拘束。

畢竟他常年待在雒陽,幫主公曹操做事,沒機會遇到什麼猛將。

至于坐在自己對面那人——

姿顏雄偉,儀表威容,一雙眼楮朗朗有神,嘴角帶笑。

此君誰人也?

下意識地,潘明再度瞥向陸離,而對方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這時,面帶憂色的張遼舉起竹箸又放下,沉聲說道︰「不瞞使者,吾等現在哪里還有心思吃飯,敢問而今雒陽局勢如何?」

「將軍言重了,稱某潘明即可。」

見張遼出聲詢問,潘明也不敢托大,先是客套了兩句,而後言簡意賅道︰「下軍校尉鮑鴻下獄死。」

消息只有短短九個字,但張遼與陸離卻從中讀出了深層次的含義。

自從天子病重無法管理朝政以來,兩股勢力一直在明爭暗斗,而這是第一次擺明車馬的大戰,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勢力選擇主動出擊。

至于結果,明顯是上軍校尉蹇碩贏了,麾下軍力大增。

察覺到張遼表情微變,潘明為避免士族勢力被人小覷,忍不住解釋道︰「將軍勿憂,自從得知下軍校尉被閹黨誣陷、死于獄中之後,西園將士多懷憤慨。」

「某出雒陽時,大將軍已檄令西園,命袁本初及夏、趙、淳于諸校尉,前往西園本營鎮守,禁兵士外出。」

行事倒是果決。

如此一來,蹇碩趁勢收編其余五軍的圖謀算是徹底落空了。

不過,典軍校尉曹操呢?

念及此,陸離看向潘明。

「舟車勞頓,諸位先享用飯食吧。」潘明則搖了搖頭,說道︰「明天一早啟程前往京師,到時候吾主曹操自會為各位權衡局勢。」

話落,他不再多言。

張遼亦不多問,心道︰一個前來接應的使者,又知曉多少內幕?倒不如先去會一會那曹孟德,此外,大將軍何進恐怕最近都無暇接待他們一行三人了——

需時刻提防十常侍再有動作。

是夜。

張遼與趙雲回到各自的房間歇息,陸離則走到花園中散心。

此地離荀氏聚居的高陽里不遠,因而沒什麼不開眼的人敢暗中窺伺。

「老陸,沒想到你這家伙竟然一直待在並州!」

一道聲音從樹叢里傳來。

「若非偶然看到詔書,我都以為你死在去年的兵亂之中了。」

只見潘明從黑暗中走出,直接上來給了陸離一個熊抱,得虧張遼與趙雲已經睡下,否則,要是讓他們看到這一幕,陸離就更加解釋不清了。

「你之前在教室說最敬佩的人是孟德公,我一進入劇情世界,就前去投靠他,結果等了整整一年也沒有看到你!」

說到這里,潘明的語氣中充滿了哀怨。

而陸離干咳兩聲,他崇拜曹老板不假,但卻不是現在的曹老板,如果校長把他們安排在官渡之戰結束的那段時間,那自己絕對會去北方抱大腿,而眼下就不一樣了……

「問題不大,咱們現在不又站在統一戰線了嗎?」

由于擔心張遼等人突然醒來,陸離沒有繼續敘舊,壓低聲音道︰「雒陽情況究竟如何?」

「靈帝快要死了,根本撐不到下個月,估計也就在這幾天了。」

「怎麼可能?」

「孟德公親口所言豈能有假。」

收拾好心情的潘明語出驚人。

起初他打算等主公獻刀失敗後,護送他回陳留,等待其以忠義之名,矯詔天下諸侯。

結果,歷史進程從前天開始就亂了。

按理說,天子劉宏雖然病重,但還沒有到昏迷不醒的程度,本該死于今年五月,可探視過天子的主公卻說,醫者與方士均已回天乏術。

一旁,見好友面色凝重,陸離心中信了九分,畢竟他們這些穿越者盡是變數,再加上那顆神秘的天外神石,一切都不能以常理度之。

「曹操那邊是何打算?」陸離按下雜念,盯著潘明問道。

皇帝駕崩,無異于山陵崩塌,而值此天地劇變之際,他不僅尚未抵達雒陽,更是對局勢所知甚少,因而,參考曹老板的做法成了最優解。

反正,這位即將崛起的潛龍不可能出什麼昏招。

在忠臣與友誼之間,潘明猶豫了半秒,直截了當道︰「等明天與你們敘完話,主公就會立刻趕往西園,與部眾待在一起,靜觀其變。」

換而言之,就是死死捏著兵權什麼事情都不做。

想到這里,陸離忍不住扶額,感覺自己有些高估曹老板了。

不過,一想到對方現在是跟在袁紹後面混,心中也就釋然了。

「那何進有什麼打算,誅殺十常侍?」

「一開始大將軍以為天子能再多撐一段時間,只是暗中征調猛士入京,今早他似乎改了主意,打算先殺蹇碩,等天子駕崩便擁立史侯登基為帝。」

靈帝之子大部分都在幼年時期夭折,所以皇子辯出生後沒有養在皇宮中,而養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對外不叫孩子的本名,改名為「史侯」。

也許是劉辨自幼就不在身邊的緣故,靈帝並不喜歡這個長子,而喜歡王美人生的小兒子劉協,奈何其舅乃大將軍,在朝野中素有威望,所以立太子一事拖到現在都懸而未定。

最關鍵的是,上軍校尉蹇碩代表皇帝意願,一心擁護劉協為帝。

正因為如此,相比于十常侍中的另外九人,何進更加痛恨蹇碩。

「倒是一招妙棋,十常侍中只此一人掌握兵權,只要殺了他大將軍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接著,陸離喃喃低語道︰「但如何將人引出宮城,莫非讓十常侍中的另外九人動手?」

此事並非不可能,歷史上,蹇碩便是被短視的朋黨所殺。

「主公建議大將軍屯兵百郡邸,那里閣樓林立,易于藏人,再加上百郡邸就設在京師內,離宮城不是很遠,只要蹇碩稍有異動,隨時可以攻打宮城。」

此舉大逆不道,但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大將軍何進,而且他只要作出進攻姿態,就能給十常侍壓力,迫使他們不敢擁立劉協為帝——

封鎖宮城,蹇碩有兵權又如何,總不能在嚴密監視之下飛出去吧?

一步先,步步先。

只要能保持主動,十常侍不足為慮。

潘明與陸離都是聰明人,這個話題談到此處就不再深聊,畢竟最佳建議已經給出,接下來就看何進能否將其投入到實際行動中了。

不過,兩人都沒有離開,明顯心中仍藏著疑慮。

最終,沉默許久,斜靠在涼亭石柱旁的陸離,表情凝重道︰「你覺得遠在西涼的董卓會來嗎?」

「會!」

潘明斬釘截鐵道︰「要是這位夜宿龍床的董太師不來,可就沒什麼大場面了。」

沒錯,大場面。

僅憑黃巾賊、十常侍,可湊不夠期中考試的難度。

而潘明剛把話說完,似乎又想起了什麼要緊事,連忙叮囑道︰

「你是丁原的女婿,務必看好呂布,要是他叛變,事情可就變得更加棘手了。」

「放心,奉先不會叛變。」

說這話時,本有著十分底氣的陸離突然有些發虛,由于對方需要鎮守邊關的緣故,他許久不曾看到呂布,關系談不上疏遠了,但仔細想想,還是忍不住擔心其中會不會生出什麼變故。

一念至此,陸離長嘆一口氣,補充道︰「就算奉先另投他人,趙雲與張遼聯手,也能纓其鋒銳。」

聞言,潘明愣了愣,過了片刻才反應過來,攥著陸離的肩膀追問道︰「席間坐我對面的人是常山趙子龍?」

「沒錯。」

陸離點了點頭,「另外,奉先乃天下一等一的英豪,若沒有發生什麼隱情,絕不會做出叛主之事。」

念頭急轉之間,陸離想到了去年平定黃巾起義時,兩人並肩作戰的情景,斬將、刈旗,那是何等恣意?

此外,要不是關鍵時刻呂布單騎來救,他早已是塋中一枯骨,哪還有今日?

「既然如此,並州軍那邊就交給你了。」

潘明知道陸離在並州軍內部有著難以想象的話語權和人脈,亦不再糾結,只听他繼續說道︰「我負責勸說孟德公,現在招募義軍已是來不及了,但夏侯氏兄弟、曹氏兄弟這種萬人敵,可于一日之內趕赴京師,並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很顯然,兩人無視了十常侍,開始籌謀如何對付董卓——

對方麾下有數萬涼州健士,皆百戰精銳,再加上他掌軍多年,部下的兵馬與其說是漢軍,不如說早就成了他的私兵,誰都不認,尤其是飛熊軍,戰力恐怕不比並州狼騎弱,甚至很有可能要強上一線。

這時,經過斟酌的陸離,決定給潘明喂一顆定心丸︰「丁公曾跟我密言,此番入京,誅宦也好、擁立新帝也罷,乃國家百余年未見之一大變局,非常時刻,無需遲疑,若時機恰當,立刻傳書于他,狼騎銳士可于兩日之內,從河內趕至京畿。」

意思是,並州軍在董卓未曾反應過來之前,提前率大軍抵京?

潘明咋舌。

這種事算得上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事實上,哪怕知道曹老板心懷大志,潘明也不敢在這個節骨眼,勸其招募鄉勇入京,不僅是時間問題,更是資歷問題——

曹操現在擔任典軍校尉一職,丁原現為並州刺史兼騎都尉,打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比方,放到後世來說,他們兩人一個是負責戍衛國都的中級將領,一個遠離中樞的封疆大吏,而雒陽是天子所在,權貴雲集,太師、太尉、太傅、九卿……就憑兩人的官職、名望,想要清君側、靖國難,真不夠分量。

這個世界的邊軍,難道路子都這麼野嗎?若是如此,董卓肯定也會不按常理出牌。

「兄弟,我幾乎可以預見,從明天開始,各種不符合認知的事情會接踵而至。」

「唉,這次就靠你帶飛了。」

心思復雜的潘明發出苦笑,本以為跟了曹老板能吃上肉,現在看來,還是太年輕,但心情卻是很好。

外有並州軍,內有主公,兩者聯合在一處,絕對有挑戰董卓的資格。

「別高興得早。」

出于謹慎考慮,陸離決定潑一下冷水︰「首先,只有在合適的時機,丁公才會率軍前來,其次,並州精銳遠在河內,需要與董卓拼速度,看誰先抵達雒陽。」

「最後,明日必須勸說曹操與我們結盟,並保證一旦局勢出現混亂的苗頭,他可以勸說袁紹、何進中的任意一人站出來挑頭。」

一切都不能以尋常眼光看待。

萬一董卓也找人結盟該怎麼辦?

自己可以逆轉命運,將趙雲拉到並州軍內,旁人為何不可?

天下第一反派董太師,這名頭可比黃巾賊、匈奴響多了——

杜泉投靠了左匈奴、周天選擇聯合羌人與白波黃巾結盟。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沒有同學去投靠,恐怕人數多到難以想象,再加上西涼軍內部猛將、謀士同樣不少,董卓不容小覷。

見陸離神情凝重,潘明沉吟片刻後說道︰「以袁紹的眼光、性格,沒有那麼大的魄力在局勢未明時站出來帶頭。」

「這個月以來,主公常與袁紹會面,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國家之事,不可促決。」

潘明所言非虛,曹操爭鋒天下時,曾評袁本初︰志大智小,色厲膽薄、好謀無決。

其中,有翻臉之後對故人的貶低,亦有夸大之處,但確實有所依據,尤其是好謀無決四字,袁紹當之無愧。

經過提醒,陸離也想到這家伙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演義中,每逢大事都表現得極為拖沓,仿佛拿不定主意一樣。

或許這個世界存在多種變數,局勢會出乎預料,但性格不會有太多出入。

「先嘗試接觸一下,實在不行,那就選擇何進,士人集團並非鐵板一塊。」

最終,陸離一錘定音。

此言如果讓遠在西涼的杜克听到了,他一定會感慨︰

不愧是好兄弟,英雄所見略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