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一章 千頭萬緒

見安文生作色,蘇大為哈哈一笑,向著周圍露出探詢之意的婁師德、王孝杰等人道︰「第三點有何難猜,靺鞨族原本臣服于大唐,結果後來又投向高句麗,對這樣的叛徒如果不殺,留著過年嗎?

以直報直,該殺的要殺,如此才能顯出大唐的威嚴。」

「嗯。」

周圍所有聆听的將領,包括薛紹義,皆一齊點頭,一副理當如此的神色。

一邊放,一邊收押,一邊坑殺。

太宗的手段,也可當得起一句,多智近妖了。

蘇大為,卻從此事想到了更多。

太宗李世民對靺鞨族這般做法,體現出來的思路是︰不忠者,不用。

可以原諒那些曾經想置你于死地的敵人,但絕不能原諒那些背叛你的身邊人。

甚至可以原諒那些那些落入紅塵的妓女,但卻不能原諒曾經背叛的愛人。

因為前者要麼生活所迫,要麼各為其主。

但後者卻是狼子野心,為了利益,連親近之人都可以出賣。

這種人,有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絕不可相信。

蘇大為想到此節,只覺得腦中清明,若有所得。

「對了,太宗此戰後,還曾去信給當時的太子,就是如今的陛下,信里說︰朕為將,何如?」

蘇慶節、安文生和蘇大為他們,听到這句,都是嘴角情不自禁上揚,微微一笑。

從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里,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父親,在自己兒子吹噓︰你老子我帶兵打仗還不賴吧。

想想那個威嚴的天可汗,也有這樣一面,令人忍俊不禁。

「安市城最後沒打下來吧?」

王孝杰在一旁問。

阿史那道真攤開手︰「可不是麼,連續攻打了數月,安市紋絲不動,一直到了九月,遼東早早進入寒冷季,最冷的時候居然滴水成冰。

太宗做了最後一次戰前會議,降將高延壽建議,可以繞過安市,直接打烏骨城,然後一鼓作氣,拿下平壤。

太宗听了頗為心動,然而長孫無忌立刻說不可,若是大軍繞過安市,長途奔襲,安市城里還有十萬高句麗軍,一但被他們截斷糧道和歸路,唐軍可能會有覆沒之險。

最終,太宗放棄了這個計劃,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師回朝。

也幸虧大軍撤回及時。」

「怎麼?」

「到十月的時候,唐軍剛到渤錯水,就趕到天降暴雪,被凍死數百人,如果再晚幾天,只怕會更慘。」

阿史那道真心有戚戚道。

他是草原人,自小也見過大漠草原上的「白災」,牛羊人畜全部凍死,難以幸免。

那種自然之威,豈是人力可以抵抗。

「所以這就是結果?太宗征高句麗就這樣頓挫于安市?」

「可不是嘛。」

阿史那道真道︰「此戰,我軍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等十余座城,遷徙遼、蓋、岩三州百姓約七萬。

在新城、建安、駐蹕三次大戰,共斬殺高句麗士兵四萬余人。

獲得戰馬五萬匹,牛五萬頭以上。」

「那戰損呢?」蘇大為開口問,他比較關心這個。

想以雙方戰損比,來確定這一戰,唐軍究竟是勝了,還是吃了虧。

「哦,征高句麗我軍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戰馬,唐軍五萬人,那就是有近六萬匹馬,差不多損失了四五萬匹戰馬,這還是挺心疼的。

不過從高句麗又俘獲了五萬匹戰馬,算是拉平了。

「我軍此戰損失如何?」

婁師德與薛紹義幾乎同時問。

阿史那道真撓了撓頭,模到的是冰冷的頭盔。

他晃了晃腦袋,有些不確定的道︰「據我阿耶說,是傷亡兩千余人,其中有步卒一千余,還有七百多人是隨張亮的水軍渡海時,海船翻覆而亡。」

「才兩千。」

眾將一時驚嘆。

無論如何,以兩千士兵的戰損,取得上面的代價,大唐怎麼也沒有吃虧。

相反,還是大大佔了便宜。

「可是我听說太宗晚年說,自己征高句麗失敗了,還不斷反思。」

「呃,太宗出兵前,是誓要一戰滅高句麗的,從這點來說,也許,太宗就認為自己此戰失敗了吧。」

「戰略雖未能完成,然而已經大大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高句麗這些年還一直入侵新羅。」

「屁,那是因為太宗和陛下的疲兵之計,一直在邊境出兵騷擾高句麗,使他們無法向遼東擴張,只能去欺負新羅。」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

就在這時,听到前方有人喊︰「泗沘城到了。」

婁師德和王孝杰等人,忙沖蘇大為打了聲招呼,騎馬回至本隊。

薛紹義也匆忙回去了。

入城前,要約束隊伍,維持秩序。

按慣例,多半是少部份跟隨主將入城,大部份人還要在城外選要地駐扎,與泗沘成犄角之勢。

阿史那道真一夾馬月復,正要去找自己那些兵,忽然想起一事,扭頭向蘇大為好奇的問︰「對了阿彌,你怎麼會突然問起太宗征高句麗之事,莫非……」

「別胡思亂想,我只是隨便問問。」

蘇大為哈哈一笑,揮手趕他走,讓他快點去自己的隊里。

安文生卻在一旁悄悄湊近,從他那匹黃膘馬上,湊過半身,賊兮兮的道︰「阿彌,莫要瞞我,你是不是想,把高句麗打下來?」

「文生,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太宗沒辦到的事,我怎麼可能辦到。」

蘇大為笑了笑,顧左右而言他。

「是嗎?」

安文生盯著他看了一會,心里也覺得不太可能。

不過阿彌這小子,有時候膽大包天,有時候又過分小心,不過按自己對他的了解,他不會做沒有意義的事,這次撩道真說這麼詳細,一定有他的目地。

除了圖謀高句麗,還能是什麼?

不過高句麗確實不是簡單能吞下的。

何況現在百濟的情況,也是焦頭爛額。

想吞並高句麗,此時並不現實。

想到這里,安文生搖搖頭,把這個念頭打消。

大軍剛進入泗沘城區,還有許多公務要做,隊伍如何駐扎,防務如何安排,後勤如何補給。

還有如今熊津都督王文度死在任上,但是留下的事,卻不能不處理。

如何安民,如何剿滅叛亂,如何收集情報。

還有大軍輪值,輪換巡守防區。

當千是千頭萬緒。

蘇大為剛剛帶著蘇慶節和婁師德等四千余人,在泗沘城外安營扎寨。

另一位折沖府折沖都尉薛紹義則在城的另一頭,駐扎下來。

劉仁願則率著他親軍三千余人進入泗沘城,接管防務。

此時天色已漸黑,蘇大為在軍帳里,和安文生、婁師德、王孝杰、崔器、蘇慶節、南九郎等人正在對著地圖比照地形,商議著軍務。

帳蓬里已經點起了鯨油燈,倒是十分明亮。

才說了沒一話,就見帳外有親兵喝止,然後有人在外面說了幾句,片刻後,有親兵在帳外道︰「都尉,左驍衛郎將請您進城,說有要事商議。」

蘇大為有些納悶,左右看了看︰「軍務還沒安排好,劉仁願這時候找我做甚?」

阿史那道真剛好掀簾進來,大呼小叫︰「會不會有詐?」

「詐你個頭啊。」

蘇大為沒好氣的道︰「左驍衛郎將是這里最高長官,我們都得听他管,有什麼詐?」

扔下手里的毛筆,向安文生和婁師德道︰「我去去就來,防務的事交給你們商議,等我回來,直接把章程報給我。」

「諾。」

借著傍晚昏暗光線一眼看去,泗沘城不愧是百濟國都,城牆高大厚重。

雖不能與大唐國都長安相提並論,但在半島,已是少有的大城。

幸虧當日蘇定方進兵神速,而且用攻心之策,令百濟王族自相猜忌,方從內部將其瓦解。

否則若百濟人有三五千兵,糧食充足,這百濟國都,短時間內還真不好拿下來。

星月光芒灑下,寂冷清淒。

泗沘城比數月前,冷清了太多。

大唐在這里暫時還是軍管,入夜即限制行人不許出門,有唐軍入夜巡邏,氣氛肅然。

跟著劉仁願派來的傳信親兵走過城洞,穿過泗沘城的主道,伽耶道,一直來到原本的百濟王宮前。

劉仁願自然不會住到王宮里,那樣是犯忌諱的。

而是在王宮旁選了一處過去大臣的宅子,做為臨時辦公行轅。

至于百濟王宮,則是暫時封存,有衛士守防,防止有人想趁亂偷盜。

穿過院落,這里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防衛十分森嚴。

遠遠看到前方的宅子里透出燈光。

走近了看。

從敞開的窗子里,看到一張上好的花梨木桌,桌上擺放著許多珍奇物件,不過此時都被掃到了一邊,留下一半的空地,除了一盞油燈,堆放的都是滿紙公文,厚厚的資料文書。

此時,一個大胡子將軍正坐在桌前,咬著筆頭,對著這些東西怔怔發呆。

不是劉仁願還有誰。

「將軍,末將領命而來。」

蘇大為站在門口,沒急著進去,先是輕咳一聲,提醒對方,然後提高點音量打招呼。

從里面傳來劉仁願大喜的聲音︰「來了?快進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