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23章 崔與之平息兵變

楊太後不久去世,被謚為恭聖仁烈。賈貴妃得以專寵,其弟弟名叫賈似道,素來行為不檢點,卻得為籍田令。賈似道每日里縱游青樓女子家,入夜就遨游湖上。趙昀曾經憑高眺望,看見西湖中燈火輝煌,便對左右道︰「想必又是賈似道在狎游。」次日,派人一問,果然如此。

趙昀于是令京尹史岩之去告戒賈似道,史岩之奏道︰「賈似道落拓不羈,原是少年習氣,但是他才可大用,陛下不應拘以小節。」趙昀信以為真,自此有用賈似道的意思。賈貴妃之外,還有宮人閻氏也被封為婉容,美艷不亞于賈女,得以並寵後宮,與內侍董宋臣等人表里用事,因此真、魏二賢,勸趙昀遠離。

趙昀當下升真德秀為參知政事,真德秀此時已經患病,屢次辭職,于是改授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宮,不久去世。趙昀追贈他為光祿大夫,謚號文忠。真德秀病逝,與他同時的名士,只剩下一個魏了翁。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

魏了翁生于淳熙五年六月,少年時聰穎絕悟。他才幾歲,便跟隨兄長一起進入學堂讀書,儼然一副成人模樣。年紀稍長,魏了翁就能日讀千余言,過目不忘,鄉里稱他為神童。十五歲,他撰寫的《韓愈論》,文章抑揚頓挫,頗有大家之風。

慶元五年,魏了翁中進士第三名。當時忌諱談「道學」,魏了翁卻在策論中提及。及第後,魏了翁被授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他在任上盡心公事。開禧元年,他被召試學士院。當時韓侂冑謀劃北伐,魏了翁上言,以「國家紀綱不立,國是不定,風俗苟偷,邊備廢弛,財用凋耗,人才衰弱」、「金地廣勢強,未可卒圖,求其在我,未見可以勝人之實」為由,認為當務之急在于「內修」。此論一出,眾人大驚。魏了翁于是被改任秘書省正字。監察御史徐柟彈劾魏了翁「對策狂妄」,但韓侂冑沒有再做處置。

次年,魏了翁升秘書省校書郎。他以父母年老為由辭任,外放嘉定任知府。他在赴任途中到達江陵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魏了翁因此沒能到任。安丙、李好義、楊巨源等誅殺吳曦、平定叛亂後,魏了翁在赴任途中收到免職命令,于是奉雙親回蒲江故里。史彌遠秘密殺害韓侂冑後,劉爚建議史彌遠崇奉理學、起用理學名士以美化形象。朝廷于是收召諸賢,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

嘉定元年,史彌遠入相,專理國事。魏了翁從一開始就覺察到史彌遠「收召諸賢」的用意,因而力辭詔命。不久他父親去世,魏了翁解官守喪,于邛州西白鶴岡下建成鶴山書院,著書立說,授徒傳道,宣揚理學,因此蜀地百姓都知曉朱熹的義理學說。魏了翁守喪期滿,任漢州知州。在任上,魏了翁減免百姓欠繳的賦稅,但因其轄區內出現橋毀傷及人命的事故,被降授宮觀使閑職。數月之後,魏了翁被任命為眉州知州。

作為理學家的魏了翁見到朱熹、張栻均已賜謚,次年春以周敦頤曾任本路合州的官職為由,奏請為周敦頤賜謚,同時也為程顥、程頤請謚。在魏了翁的一再奏請下,朝廷這才特賜周敦頤謚「元」、程顥謚「純」、程頤謚「正」。魏了翁進一步為張載請謚,並請將四人從祀孔廟,朝廷隨後又特賜張載謚「明」,但沒有同意將四人從祀于孔廟。如此一來,極大地提高了理學派聲望,為以後理學取得獨尊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嘉定九年,魏了翁一度以路級監司官代理本路的遂寧府知府。嘉定十四年,朝廷提升魏了翁任潼川路提點刑獄公事。在這十五年期間,他歷任轉運判官、直秘閣官、秘書監官等職務。治績大著,有口皆碑。趙昀即位後,時事多變。魏了翁積憂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隱退,都沒有被批準,還出任起居郎。那時,因「雷聲非時」認為異常,趙昀心神不定。魏了翁入對,闡述理學與政見,指出「心」的作用。並為趙昀謀求久安長治計策,勸他公正听取不同意見和一視同仁地看待人與事。

被廢黜為濟王的趙竑暴死,因為趙昀是由史彌遠擅自扶立,而原皇子趙竑則是被矯詔廢掉。史彌遠一直視趙竑為眼中釘,所以負責治喪的官員行事潦草,下葬的儀式也不符合規格,一時流言四起。魏了翁每每請見趙昀,都進諫請他寬宥人倫,厚葬趙竑,從而平息傳言。朝中大臣只有魏了翁與洪咨夔、胡夢昱、張忠恕引經據典,直言諍諫,而魏了翁更是憤懣以病請辭。

右正言李知孝彈劾胡夢昱,使其被貶嶺南,魏了翁為其餞別。李知孝便指責魏了翁首倡異論,準備上書彈劾,史彌遠卻特別表示寬容。沒過兩天,諫議大夫朱端常便彈劾他欺世盜名、朋邪謗國。朝廷便把魏了翁削官三等,貶到靖州居住。不久,魏了翁再入朝,史彌遠想要拉攏,他不與苟同。于是魏了翁一直按部就班地升遷,並未官居要職。在三年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魏了翁勤勞恭謹,全身心傳授理學知識,並著《九經要義》,總共二百六十三卷。

紹定四年,魏了翁復職,主管武夷山沖佑觀。後來升任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瀘州知州。瀘州是一個大藩,控制邊境的面積達兩千里,但是武備不修,城廓廢弛。魏了翁于是奏請修繕瀘州的城樓、垣牆和雉堞,並增置軍械,訓練盾牌手,申明軍紀,興辦學校,豁免欠稅,恢復社倉,修建義冢,修辦養濟院。他上任只有幾個月,就出現了百廢俱興的局面。

史彌遠死後,趙昀親政,魏了翁被提升為華文閣待制,賞賜了金帶。入朝以來,魏了翁見一些高官顯貴大權獨攬,擅廢法紀,目無綱常,致使政權腐敗,不可救藥。他疾惡如仇,還在應詔赴任途中,給趙昀上疏道︰「時政有十弊,建議恢復歷來好的傳統,以表新興之大為。」他的整頓朝政十項建議,論述萬余言,引事實,切時弊,辯是

非,講利害。趙昀讀畢,深受啟發和震動,手拿奏章舉讀成誦。從此,舊典章都得到了恢復。

端平元年十月,魏了翁任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他忠于職守,縱論政事,體察民情,訪問人才,召從臣集議,事情做得認真、扎實,不負眾望。回朝六個月,他前後共上奏二十多章,全是當務之急。趙昀想讓魏了翁參與共商國家政事,嫉妒他的人卻合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心在職。

魏了翁因為熟知兵書、兵法,量力國家,又被任為端明殿學士,參預機要工作、撰寫文書等,任同簽書樞密院事。十二月,他督視江淮京湖軍馬。正值蒙古軍犯境,戰事失利,朝廷驚慌,趙昀憂慮。一次例行朝拜結束後,趙昀面贈魏了翁一首親筆書寫的唐人嚴武詩︰「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和「鶴山書院」四個大字,並贈金帶鞍馬,又命宰相、重臣關外設宴餞行。

魏了翁掌管邊關兵馬戰事後,以吳潛為參謀官,趙善潮、馬光祖為參議官,重申軍規,嚴明軍紀,並身先士卒,加強練兵,一時軍力大增。他提醒將帥要加強警戒並調遣增援部隊,安撫為國捐軀的士卒,罷免貪生怕死的將領,及時向趙昀奏明邊防十件事。

端平三年正月,魏了翁被召回,任簽書樞密院事。在赴邊關奏事時,因病提出辭呈。那些存心排擠魏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窺視,並蠢蠢欲動。他們趁機推波助瀾,又大造輿論,于是魏了翁又被召回,這些都不是趙昀的本意。魏了翁要求回歸故里,趙昀不肯,便改任資政殿學士。

趙昀又召崔與之參政,崔與之曾經為四川制置使。朝廷召他為禮部尚書,他竟乞求回廣州,不肯受命,自此屢詔不起。此時粵東摧鋒軍作亂,朝廷詔授他為安撫使。摧鋒軍被調到建康駐守,長達四年。撤離衛戍後,沒有過五嶺,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這支部隊轉戰各地,所向披靡。但是幕府不上報他們的功勞,駐守期滿,又不讓他們回廣東。

摧鋒軍于是在端平二年七月,發動兵變。叛軍由曾忠帶領自江西經梅州返粵,焚惠陽,長驅至廣州府城,知廣州府連夜逃遁。崔與之當時在家閑居,見事態嚴重,便率領民兵,帶病登上城樓與叛軍相見,查問叛亂原因。叛軍一見,立即拜伏于城下,說明兵變緣由。崔與之派弟子李昴英、楊汪中坐吊籃從城牆上縋下,到叛軍中曉之以逆順禍福道理,宣諭允許叛軍自新。叛軍大部分人歸家散去,曾忠帶少數人退踞端州。

朝廷得知廣東出事,任命崔與之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崔與之臨危受命,在家中理政,命提刑彭鉉暗中討捕殘余叛軍。受調的各路軍隊會合,崔與之指揮他們合圍叛軍,並且對叛軍進行政治瓦解,使叛軍盡數投降。崔與之僅將曾忠等幾名首領以軍法處死,降兵分散編入各軍,兵變平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