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21章 宋軍兵敗洛陽城

趙範和趙葵因為蔡州已經被收復,就請求乘機北伐中原,以收復三京。趙氏兄弟背後,其實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兄弟雖然辛辛苦苦地平定了李全之亂,卻在滅金的大場合上輸給了荊襄的史嵩之。史嵩之是史彌遠的佷子,他們想在朝廷上佔據優勢就必須在戰功上超過史嵩之。

雖然收復中原能帶來巨大的聲望和榮譽,但是朝中的大多數臣僚反對出師。參知政事喬行簡當時帶病在家,听說此事後立即抱病上書道:"今邊面遼闊,出師非止一途,陛下之將,足當一面者幾人?勇而斗者幾人?智而善謀者幾人?""陛下之兵,能戰者幾萬?分道而趣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萬?" 知官告院張煜也認為︰「蒙古非金仇可比,當選將、練兵、儲財、積粟,自固吾圉"。剛返朝的名士真德秀則說道︰「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在這樣一片反對聲中,趙昀雖然下詔"求直言"、表示自己要從善如流,還是決定出兵。他只派淮西制置司六萬軍隊北伐,試圖以這六萬人去收復中原。原先即使是主戰派制定的作戰計劃,仍然表示要在收復潼關和黃河以南後,至少要用十五萬百戰精銳之師來專職防御,才能守住黃河防線。趙昀卻僅僅派遣淮西軍,一場並不成熟的軍事行動就此展開。

在外的各地將帥幾乎全都反對出兵。趙範的參謀官丘岳就說道︰「方興之敵,新盟而退,氣盛鋒銳,寧肯捐所得以與人耶!」淮西總領吳潛說道︰「河南取之雖易,守之則難,兵戎之資,所費何巨!民窮不堪,激而為變,今日之事,豈可輕議!」主持滅金之戰的史嵩之雖然有私心,上書卻說得中肯,認為京湖連年饑謹,無力承擔這樣的進攻,而河南連年兵禍,要在當地獲得補給也不現實,並表示自己寧肯抗旨也不發兵。

偏偏右丞相鄭清之力主同意趙範的建議,勸趙昀立即施行。趙昀也是好大喜功,于是命趙範、趙葵移駐黃州,準備克日進兵。趙昀令廬州知州全子才率一萬淮西兵為先鋒直趨汴京,命趙葵率五萬主力軍作為後繼,將趙範任命為兩淮制置大使,駐軍光州、黃州間負責接應。因史嵩之始終反對出兵,所以趙昀不用京湖兵,只用淮西兵,但要求史嵩之負責為淮西軍供應糧草。

全子才從廬州出發,六天後渡過淮河進入敵境。由于蒙古大軍已經撤離,中原百姓又死傷殆盡,因此宋軍如入無人之境,連活人都沒看到幾個。渡過淮河之後,全子才軍很快到達城父。城父本是一座大城,曾經號稱小東京,此時只有十余處民居。幾日後,全子才軍到達毫州。毫州殘破到只有七名士兵守城,一見宋軍只能投降。六月末,全子才收復了宋太祖的發跡之地-,南京應天府。

蒙古將領塔察兒早就听說宋軍北進,便率所部蒙古

兵退到黃河以北,故意示宋軍以弱,引誘宋軍深入。過河之前,蒙古人還用了一招,就是把黃河南岸的河堤掘開,放河水到淮河一帶。兩淮一帶頓時大片的土地變成水澤沼澤,嚴重地干擾了宋軍的行軍,許多地方水深到腰部。一些地方的水勢,甚至漲到宋軍士兵的脖子高。

不僅如此,宋軍的後勤補給線被嚴重破壞,運糧隊得繞一個圈子,才能抵達河南境內,兩淮一帶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了。全子才大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行軍,于七月初二到達汴京城東扎營。汴京這時是由崔立駐守,都尉李伯淵、李琦等一向被崔立輕視和侮辱,因此私下想報怨。他們听說全子才兵到,便寫信約定投降,假裝和崔立商議守城。

崔立沒有戒備,乘馬而來。李伯淵拔出匕首,就在馬上刺殺崔立,穿入崔立的胸口。崔立當即倒撞下馬,落地斃命。李伯淵把崔立的尸首綁在馬尾,號令軍前,說道︰「崔立殺害劫奪,非常暴虐,大逆不道,古今沒有,是否該殺?」大眾齊聲道︰「該殺!該殺!他的罪惡,寸斬還是嫌輕。」于是梟了崔立的首級,刮在承天門上祭奠哀宗,並陳尸市上,听任軍民割取,頃刻被割完。

李伯淵等人出城迎接宋軍,全子才整軍進城。過了十多天,趙葵率領淮西兵五萬,從滁州奪取泗州,又由泗州趕到汴京,和全子才相見。趙葵對全子才說道︰「我們剛開始謀劃據關守河,你們已到此有半個多月,不急去攻潼關、洛陽,為什麼還在這里等著?」全子才卻說道︰「糧餉沒有征集,如何能進兵?」

趙葵忿然不悅,說道︰「現在北兵還沒有來到,正好乘虛急進。如果等著史制使發餉到來,恐怕北兵早已南下了。」由于趙葵對全子才沒有進兵,非常不滿,就改任徐敏子為前鋒部隊的監軍,將全子才留在汴京。這支前鋒部隊,共有一萬三千人。由楊義指揮原全子才部的淮西兵,以及其他部隊作為第二梯隊,在得到軍糧後前進去洛陽。部隊拿到糧食之後,都紛紛叫嚷軍糧太少,趙葵卻仍然強行命令各軍出發。

徐敏子命令前鋒所部的一萬三千宋軍,把五日軍糧留作七日來食用。于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趙葵到達汴京的第二天,起程前往洛陽。蒙古人雖然放棄洛陽,渡過黃河到達了黃河以北,但是他們在洛陽、孟津、潼關等大片地方卻留下不少的蒙古騎兵哨騎,偵察宋軍動向。在宋軍前鋒離開汴京前往洛陽後,塔察兒命令部將再次渡過黃河,到洛陽東邊的龍門地區埋伏,並準備在故意放過宋軍第一梯隊進入洛陽城後,才突襲宋軍第二梯隊,把洛陽和汴京的宋軍切斷,然後再各個擊破。

七月二十六日晚,宋軍前鋒和州寧淮軍正將張迪率兩百宋軍抵達洛陽。城中沒有守兵,只有三百多戶百姓,當即開城出降。徐敏子率軍進城,次日軍糧就用完。他們只有采蒿和面,作餅充饑。此時蒙古已調兵前來,與宋軍相

爭。太常簿朱揚祖奉命去河南,謁告八陵。他剛到襄陽,就听說蒙古前哨已經到了孟津,陝府、潼關、河南都也增兵防守。同時听說淮東駐扎的蒙兵,也從淮西趕赴汴京。

朱揚祖大驚失色,感到進退兩難,連忙與孟珙商議。孟珙答道︰「敵兵兩路遙遠,估計十多天內不能到達。我替你挑選精銳騎兵,晝夜兼程,不到十日即可完事。等敵軍來到東京,你就可以南回了。」朱揚祖還是膽怯。孟珙表示願意和他同去,于是他們兼程而進。到陵下奉宣御文,禮成之後退回。等返回襄陽,來去平安無恙。朱揚祖謝別孟珙,自回臨安復旨去了。

正當孟珙在襄樊組建鎮北軍防備蒙古南侵時,樞密院命令他趕赴行在臨安議事。趙昀對孟珙非常器重,召見時,夸獎他道︰「你是名將之子,忠誠而又勤懇,破蔡滅金,功績昭著。"孟珙則說道︰「這都要歸功于宗廟社稷的威靈,陛下的聖德,和三軍將士的努力,臣何力之有?」趙昀很是高興,又咨詢中興大計。孟珙答道︰「希望陛下寬民力,蓄人材,等待時機。"可惜趙昀沒有耐心。

再說楊誼作為徐敏子的後應,率領第二梯隊一萬五人,經過五六天的長途行軍後,抵達洛陽城郊的龍門鎮。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蒙古軍的伏擊圈,命令全軍就地休憩。宋軍官兵剛剛坐下來準備開飯,附近的山頂上立起了兩把紅、黃大傘。蒙古騎兵頓時從四處疾馳而來,在其主將劉亨安的帶領下,擊殺宋軍。

宋兵以弓弩手為主,在這猝不及防的攻擊中根本來不及列陣。劉亨安又橫槊沖突于宋軍中,致使宋軍全軍大潰。大部分人被擁入洛水溺死,只有主將楊誼和少部分斥候逃入到洛陽城中。宋軍第二梯隊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洛陽城里的第一梯隊遭到孤立,"在洛之師,聞而奪氣。"

龍門之戰後,蒙古趁機逼近,前鋒到洛陽城下扎寨。宋軍無援無糧,而洛陽城大人少,守城也是不可能的。監軍徐敏子決定趁著蒙軍主力未到,突圍回師。洛陽的宋軍一面襲擊蒙軍前鋒,掩護宋軍主力的行動,一面于八月初一渡過洛河,背水列陣。

八月初一,蒙古軍率先發起攻勢,多次沖擊宋軍陣營。宋軍作戰頑強,屢次擊退蒙古軍。雙方勝負相當。八月初二,蒙古軍以步兵執盾牌前進,把宋軍的陣勢切斷成三部分,再以騎兵沖擊。宋軍則以步兵大陣為依托,戰至中午,殺敵四百多,奪得盾牌三百多面,再次擊退蒙軍的攻勢。

盡管宋軍在正面戰斗中不落下風,但這個時候已經斷糧四天了,形勢非常不妙。徐敏子認為東面蒙軍是主力,于是率宋軍向南方突圍。蒙軍知道宋軍突圍後,以騎射手在後面追殺。宋軍的絕大多數是步兵,紛紛被殺死在逃跑的路上,戰將幾乎全部戰死,最後只有徐敏子帶同三百步兵,吃了九天樹葉樹皮之類的東西,最終幸運地逃回了光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