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三三章 稱帝(上)

原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貝勒載洵、溥倫、毓朗,鎮國公載澤等人帶著一干清廷的宗室大臣等人員逃離了北京,首先到達太原,和山西巡撫吳懷匯合,然後就在太原暫時休整。

新年之後,北京發生了雌雄雙燕連環盜竊案,隨後在上海又發生了擠兌銀元和哄抬物價的事件,因為青島方面要全力支援上海的經濟戰,因此向西北進軍的計劃,也暫時停了下來。這也給善耆、溥偉等人贏得了不少時間,可以從容的在太原進行休整準備。

本來太原是慈禧計劃西逃中重要在一站,因此在這里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不量貯備了大量錢財、物資、軍火,而且還有一個協的軍隊駐守,結果這些東西慈禧一點都沒有用上,到是讓善耆、溥偉等人撿到了一個大便易。

原本善耆、溥偉等人從北京撤離就走得十分匆忙,雖然在撤離之前洗劫了幾個王府,搶到了一些金銀物資,但糧食物資卻不多,而隨行的軍隊主要還是鐵良手下的3000多敗軍,再就是各宗室權貴的家丁,以及在撤退途中,收容的一些軍隊。因此太原的軍隊、物資自然是有大用。

溥偉和善耆協商之後,決定首先動員太原的旗人隨宗室隊伍一起逃亡,這樣可以擴大自己的隊伍以及人口數量,以及軍隊擴編的來源,而且在他們兩人看來,旗人還是要比漢人更可靠一些,而且日後南下定居,那麼這批旗人就是自己統治的基礎。

而為了鼓動太原的旗人隨宗室隊伍一起走,宗室隊伍也大造謠言,說人民軍所到之處會殺光所有旗人,當然如果有漢人也願意隨宗室隊伍一起逃亡,當然也是歡迎的,畢竟追隨的人員越多越好。

其次是盡可能多收集金銀、糧食物資,越多越好,畢竟這次逃亡南下,行程數千里,消耗巨大,因此金銀糧食這些東西,自然是多多益善,再次就征集馬驢騾等牲口以及車輛,金銀物資、糧食,包括人員都需要車馬運送,這樣不僅可以加快隊伍行動的速度,而且可以減少消耗。

當然金銀、糧食物資,馬驢牲口以及車輛不僅是從各州府的府庫中抽取,同時也像民間強行征收,反正宗室隊伍也不會在太原停留太長的時間,因此也不用考慮民心。

而休整的另一個重點還是軍事力量,太原的這一個協的駐軍,是按新軍的編制組建,武器裝備也十分齊全,日常的訓練也十分到位,軍隊的素質還不錯,負責軍務的鐵良、良弼對這支軍隊也十分滿意,因為在亂世之中,軍隊是最重要的資本之一,一下子得到了一個協的滿編軍隊,自然是可以大大增強宗室隊伍的實力,下一站再去西安,或者是南下,宗室隊伍也有足夠的底氣。

當然鐵良、良弼也知道,這支軍隊畢竟不是自己帶的,要建立信任,還需要時間,因此不能將宗室隊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這支軍隊的身上,于是鐵良將自己手下的軍隊補充兵源,也編成了一個協,並定名為第一協,由鐵良自己任統領;而太原的這個協定名第二協,由良弼任統領,這樣宗室隊伍中,就有兩個協的正式軍隊,不僅實力大增,而且可以互相牽制。

除此之外,鐵良又編制了三支隊伍,首先是從逃亡的各宗室權貴的家丁中抽調年輕強壯者,編成武衛軍,共計1200人,由溥倫為統領,負責保衛宗室權貴以及家屬的安全;其次是編制了一支騎軍,共計800人,負責以後行軍的偵察、探路、傳報等工作。另外又編制了一支人數為3000人左右的輔軍,其實就是雜軍,負責看管運保護送的物資,以及中下層軍官的家屬和隨行的人員。

另外還在太原發現了8門57毫米口徑的輕型火炮,鐵良將這批火炮編入第一協,又成立了一支炮兵部隊,人數約為200人。

宗室隊伍在太原停留了近三個月,共計獲得了白銀160余萬兩,黃金5000余兩,各種糧食拆算約3000余噸,馬驢騾等牲口6000余匹,各種車輛3000余輛。

在離開太原時,隊伍己擴大到25000余人,其軍隊數量約為16000余人,宗室權貴的家屬2000余人,中下層軍官的家屬及隨行的旗人、漢人約7000余人。

由于這時宗室隊伍的規模擴大了5、6倍,當然不能再向剛逃離北京時那樣行動,而且隨行的軍隊數量也大增,武器裝備也算齊全,也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因此溥偉、善耆、鐵良、良弼協商之後,決定將整支隊伍分成三個部份行軍,由第二協為前部,輕裝出動,不僅負責開道,同時也為卮續隊伍清理駐營的地點;第一協、武衛軍以及宗室權貴以及家屬為中部,並且攜帶全部的金銀、以及一半的糧食物資;輔軍以及中下層軍官的家屬和隨行的人員為後部,並攜帶另一半的糧食物資。而騎軍則分散成80人一隊,分布在每支隊伍的左右,以及前後,掩護隊伍的行進,並且來回通報各部的情況。

這樣一來,整個隊伍的行動更為靈活,安全性也更強,因此隊伍離開太原之後,一路西行,雖然也遭到幾次土匪強盜的襲擊,但也都被隨行的軍隊化解,到是沒有什么損失。經過了20余天的行軍之後,隊伍終于到達了西安,和甘陝總督岑春 相會。

眾人相見之後,先是大哭了一場,然後岑春 才將眾人請進西安城中休息。

而進城之後,宗室隊伍就收到了浙閩總督松壽要求各地督撫大員奉立溥為帝的電報。宗室隊伍自然都憤慨不己,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才是清廷的延續,就奉立新君,也是從自已這批人中選,憑什麼要奉立溥為帝,而且載漪、載瀾等人在康子國變期間的表現,也很讓這一批人看不上眼,溥的大阿哥也早就被廢了,因此自然是更不會承認溥當皇帝。

于是善耆、溥偉,載洵、溥倫、毓朗、載澤、鐵良、良弼等人協商之後,決定立刻發電,指責溥越暨,松壽妄為,並要求各地的督撫大員拒絕奉立溥為帝。

不過這個決議被隨行的英國公使朱爾典阻止,朱爾典認為各地的督撫大員是不會輕易的接受奉立溥為帝的,因此宗室隊伍在這個時候不要急著發聲,而是先觀望一下局勢的發展再做決定。其實是朱爾典現在不了解南方的情況,也不知道這時英國國內的態度,萬一是國內的風向變了呢,這就需要時間和國內溝通,並了解南方的局面,再做決定,而不能讓宗室隊伍馬上表態,否認奉立溥為帝。

宗室隊伍當然不敢輕視朱爾典的態度,畢竟他們也都清楚,既使平安到了南方,也需要有英國的支持才能立足,自然就不能輕易否定朱爾典的意見,而且朱爾典所說的也不無道理,因此也不妨再觀望一段時間。

而朱爾典立刻和國內、南京、青島、上海等地頻頻溝通,很快就了解清楚南方的情況,溥稱帝根本不是英國的計劃,而且此前由南京領事鮑威爾主導的上海經濟戰也徹底輸了,好在是南方各地的督撫大員們也根本不鳥溥,對松壽發出的電報,根本就沒有人理睬。因此無論是朱爾典還是宗室隊伍也都放心了,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各地的督撫大員都支持奉立溥為帝,那樣一來無論宗室隊伍怎麼說,恐怕都沒有用了。同時朱爾典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位置被鮑威爾取代了。

那知盡管沒有得到各地督撫大員的支持,溥居然還是正式稱帝了,而且還暴露了背後的日本支持,朱爾典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于是又給國內發去一份電報,一方面嚴厲的攻擊鮑威爾失職,這樣重大的事情,競然一點察覺都沒有,導致現在讓英國十分被動,因為福建也屬于南方,日本支持的勢力己經正式稱帝了,盡管沒有得到各地督撫大員的支持,但日本可以慢慢施壓;英國原來支持的勢力還在西安,顯然是落後了,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無疑是鮑威爾了。

另一方面,朱爾典又建議國內,立刻在宗室隊伍中扶植人選稱帝,這樣在大義上可以和日本支持的溥相抗衡,同時勸說各地的督撫大員,要求他們不要承認溥的皇位。

幾天之後,英國回復朱爾典,同意朱爾典的建議,立刻在宗室隊伍中確定人選,扶植稱帝,並且盡快南下,畢竟只有在南方,新皇帝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另外也告訴朱爾典,國內己經要求鮑威爾回國,實際就是免職了,而南京領事的位置由參政代理,並由朱爾典管理,而且等朱爾典到達南方之後,將全面負責中國的外交工作。

收到國內的電報之後,朱爾典也十分高興,于是立刻去拜訪宗室,並以英國的名議向宗室們建議,盡快稱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