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

清廷的兩股新政治勢力之一是新貴派,代表人物是醇親王載灃,他也是光緒的胞弟。現在載灃進入軍機處己經近兩年了,由于有慈禧的扶持,而載灃本人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雖然沒有大的出彩,但也沒犯什麼錯識,而旦現在己經建立了一個以醇親王一系的親屬人員為主的班底。

當然載灃能夠被慈禧選中,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出眾的能力,主要是他的嫡母是慈禧的妹妹,而妻子是榮祿的女兒。因此在私下里也有人傳言,慈禧這是在準備光緒的繼承人。雖然在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己經放棄了廢除光緒的打算,不過光緒一直都沒有子嗣,雖然還算年輕,但身體一直多病,準備一個繼承人也是完全應該的,而當年光緒繼承同治的帝位,也以弟及兄,而且現在局勢復雜,清廷雖然穩定下來,但國家需要一個成年的君主,載灃是光緒的親弟,選他做光緒的繼承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另一股勢力則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是瞿鴻禨,還岑春宣。其實清流派在同光時期,一直都是清廷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以「勇于言事、標榜風節、經世匡時」 標榜自己,而當朝廷主要是利用清流派來制衡洋務派,張之洞、張佩綸都曾是清流派的重要干將。不過清流派大多都是好為空言、不識時務、眼高手低之輩,因此要麼是像張之洞這樣轉為洋務派,要麼像張佩綸,徹底告別官場。

其實瞿鴻禨和當初那批清流派沒有什麼關系,他是在庚子國變時隨慈禧太後西逃,忠心耿耿,又承擔了撰旨之責,因而深得慈禧太後的賞識,在歸京之後很快就進入軍機。不過瞿鴻禨是這時清廷十分少有的清正廉潔官員,其個人操守,足可以與包拯、海瑞相比,但這樣的人往往的自詡清高、而且具有一種使命感,對看不慣的事情都會直言進諫,絲毫也不留情面,和早年的那批清流派確時有幾分相似之處。

慈禧也有意把瞿鴻禨打造成新的清流首領,因為這批人雖然干事不行,但罵人卻是拿手,因此在必要的時候,確實很好用。

這一次軍機處的變動,這兩派都沒有什麼損失,各有一人在軍機處里,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是慈禧倚重來平衡朝政的重要力量。

還有一個派系就是中立派,代表人物是李鴻章、張之洞,還包括早一步退出軍機的王文韶。這一派的特點是都是官場的老油條,而且為官多年,威信素著,本身就極有影響力,倒向那一派別,那一派別就會聲威大振。當然他們也不會輕易的偏向某一派別,而是和朝廷保持一致,由于他們都是老于世故,並精通為官之道,因此對朝廷動向的預判都十分精準,往往也成為帶動大部份官員傾向的風向標。

慈禧的手腕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利用實權派做事,用其他幾派系牽制實權派,並互相掣肘。而越是簡單的道理,就越是體顯慈禧把政治權謀己經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而新的軍機班子組建之後,剛剛進入軍機處袁世凱立刻上奏朝廷,請求派官員出國考察其他國家憲政,為中國的立憲做準備。

原來日俄戰爭雖然還沒有結束,但這時日本己經取得絕對的優勢,而且在戰場上取得相當輝煌的勝利,在中國的媒體輿論看來,日本蠃得這場戰爭,己經是穩操勝券了。

但總結日本能夠戰勝俄國的原因,中國輿論基本都歸結為是立憲政體對專制政體的勝利,因為日本是立憲國家,俄國是專制國家,立憲國家對專制國家的戰爭,立憲國家一定勝于專制國家,因此中國想要富強起來,就必須立憲。有的媒體把華東政府也拉進來,說華東政府也是實行立憲制度,才能在庚子國變期間擊敗八國聯軍,可見立憲強于專制。

其實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幾個中國人能夠把立憲政體的本質弄清楚,更是沒有把日本戰勝俄國的根本原因搞明白,日本能夠戰勝俄國,和兩國的政治體制並沒有太大的關系,至少不是主要原因,而且嚴格來說,日本也不能算是標準的立憲國家,而俄國的專制程度,其實也比清廷好得多,而華東政府的制度更是和立憲政體風馬牛不相及,不過華東政府也並沒有作解釋。

于是從1905年初,在中國就形成了一股要求朝廷仿效英、德、日本之制,定為立憲政體之國的輿論風潮,包括相當一部份地方督撫大員、士紳、鄉賢,駐外使臣等也都上書朝廷,要求立憲。袁世凱的這個建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

而袁世凱的這個建議,也在清廷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首先是在軍機處里,除了慶親王支持袁世凱之外,張之洞不置可否,其他5個人全都反對,由其是世續、那桐直接就和袁世凱吵了起來。雖然這個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把立憲政體弄清楚,但還是了解一點的,立憲和原來中國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對中國這樣一個施行了數千年高度專制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肯定會引發極大的爭議。在某些官員,由其是滿族官員看來,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足可以抄家亡門了。

其實袁世凱提出這個建議,是有自己的考量。袁世凱能夠發跡,戊戌政變是一個關建點,在戊戌的關建時刻,袁世凱選擇投靠到慈禧這邊,為自己日後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袁世凱飛皇騰達之際,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得罪了維新派、得罪了光緒,逃到海外的維新派更是將袁世凱視為維新的叛徒,變法失敗的罪魁禍首。

當然,在當時這個隱患還並不嚴重,因為維新派己流亡海外,翻不越多大浪來,而光緒只是傀儡皇帝,實權都掌握在慈禧手里,又能把袁世凱怎麼樣,何況那時慈禧已打算廢了光緒,袁世凱更是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但時局的發展卻大出袁世凱的意料,歷經了庚子國變的大折騰後,慈禧竟然沒能廢得了光緒。盡管光緒現在依然是傀儡皇帝,但皇位卻似乎穩如泰山。而且慈禧已是70歲的老人,還能有幾天,光緒雖然體弱多病,但畢竟還不到40歲,活得比慈禧更長,是有很大機率的,一但慈禧先于光緒去世,那麼光緒就將真正親政了。偏偏又在這個時候,慈禧把載灃選入軍機處,大有把他培養成光緒的繼承人的勢頭。

袁世凱也頓時緊張起來,因為載灃是光緒的親弟,他或許不敢怨恨慈禧,但對自己卻是完全不用顧忌的,因此未來無論是光緒親玫,還是載灃上位,自己恐怕都沒有善果,而且這幾乎就是個死局,根本沒有辦法破解。

不過要求立憲的輿論浪潮讓袁世凱看到破解的希望,袁世凱到是對立憲有些研究,知道立憲是要限制君主的權力,將君主的權力框在一個範圍之內,因此袁世凱也立刻意識到,如果大清轉為立憲政體,限制皇帝的權力,那麼自己將來的平安也就有保障了,于是袁世凱趁著現右民意沸騰之機,上折要求朝廷立憲。

軍機處己是亂成了一團,慶親王也控制不住局面了,只得決定請慈禧、光緒御前裁決。其實面對著洶涌的輿論,慈禧也不能不為所動,她畢竟是有極高的政治智慧,並不像滿族權貴那麼無知,現在的朝廷還十分脆弱,對民間輿情可不能完全無動于衷,因為在清廷的傍邊還有華東政府這只大老虎蹲著,稍不小心,被海外華人利用,他們可是相當會利用輿論的,說不定就不好了。

立憲好與不好切不論,但首先要弄懂立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袁世凱說立憲會使清廷富強,而世續、那桐立憲只會讓大清亡國,但都沒說清楚立憲到底是什麼?因此在御前會議上,慈禧首先發問,立憲究竟為何物時,雙方都啞了嘴,世續、那桐根本就沒怎麼研究過立憲,只能一口咬定立憲全奪君之權,駕空皇權,以至亡國。

袁世凱當然也不能說立憲是要限制君主的權力,不過袁世凱畢竟反應機敏,立刻反問世續、那桐,英、德、日本均為立憲之國,但國不僅沒有滅亡,君權也未被架空,反到更為強大,可見立憲不會亡國。而世續、那桐也答不上來。于是這次御前對答就這樣糊里糊涂的結束。

就在這時,湖南巡撫端方入朝,受到了慈禧的召見。原來在庚子國變時,慈禧逃到西安,當時任陝西巡撫的端方護駕有功,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後的重用。而端方雖是滿人,但卻是個維新派,在戊戌年間就積極參與變法,頗有建樹,而庚子國變後清廷推行新政,端方歷任湖北巡撫、江蘇巡撫、湖南巡撫,每任都在地方上除舊革新、興學助教,同時也主張朝廷立憲。

慈禧正愁沒人給自己詳細解釋什麼是立憲,又不相信袁世凱,正好端方入朝,他又是主張立憲的,于是召他入見,好問個明白。

端方不僅是力主維新,施行憲政,而且和袁世凱還是兒女親家,因此自然要幫袁世凱。于是端方在慈禧面前大談立憲的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是「立憲後,皇位置則可以世襲罔替」,並且還列舉日本的明治憲法中就明確規定,日本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皇位,由皇族男系子孫繼承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統治權;行使立法權等等。這樣可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大清統治的合法性。

慈禧听了以後,也頗有些心動,慈禧雖然讀書不多,但對政治權術有一種天生的才能,端方所說的合法性,換成傳統的中國語言也就是大名份。慈禧當然知道,在中國政治中,大名份是相當重要的,自己之所以能垂簾听政,歷經同治,光緒兩代,掌控朝政大權,很大的原因在于同治、光緒即位時都是幼童,慈禧可以以太後的名份干政,這在中國歷史中,是符合大名份的。

過去中國的王朝都是以「天命」做為自己統治的合法前提,但進入現代社會,從西方各國傳入自然科學知識,所謂的天命已經忽悠不了人了,而以法律的形式來保障清廷統治的合法性,到也不失為一個可行之策。

于是就在第二天,慈禧終于下旨,接受袁世凱的建議,派官員出國考查,當然考查的範圍不僅僅限于國家政體,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以博取眾家長。

並且責令軍機處,擬定出國考查大臣的名單。(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