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

在舊時空里,一般都認為李鴻章是清廷天字第一號的忠臣,並且深得清廷,至少是慈禧的信任,其實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幾乎從來就沒有對李鴻章百分之百信任的時候,反到是在甲午戰爭前的10余年時間里,對李鴻章的防範之心都甚重,並且給李鴻章設了不少的小絆子。原因就在于當時李鴻章手里掌握著清廷最精銳的軍隊——淮軍,足以威脅到朝廷。

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7年未添一炮,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期間,調動不了南洋水師,都是清廷扯李鴻章的後腿很明顯的例子。因此甲午之敗,對李鴻章來說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但對清廷來說,卻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個內部隱患。

但在這個時空里,庚子國變之後的這幾年里,慈禧、光緒對李鴻章卻是真正的信任了起來,對李鴻章的意見也是言听計從,一來是李鴻章現在沒有兵權,對朝廷已經沒有了威脅;二來是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光緒也都十分清楚,現在的清廷還需要李鴻章來周旋和海外華人,洋人的關系。而現在李鴻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機事件,還有誰能挺身而出,為朝廷排憂解難呢?

由其是對慈禧來說,還有另一層感觸,今年是慈禧的70歲壽誕之年,說起來慈禧也己經進入古稀之年了,一個老人听到了另一個老人死亡的消息,心里無論如何都不會好受的。

于是慈禧和光緒下令,取消今天的朝會,又責令軍機處,討論對李鴻章的追謚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蓮英為欽差,到李鴻章的府宅傳旨,首先是對李鴻章進行了高度的嘉獎,盛贊李鴻章為清廷立下的功勞,並賜謚號「文忠」,追贈太傅,加一等肅毅公,賜黃馬褂同葬,賞銀3000兩安葬,派20名待衛護送李鴻章的靈柩回鄉,並改李鴻章的家鄉安徽省廬州府肥東縣為少荃縣。同時還恩加李鴻章的三子一女,李經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經述、李經邁二等子爵,連張佩綸也加了一個三等男爵。

應該說清廷對李鴻章的撫恤是相當恩厚的,清廷對功臣的謚號一般都是以「文」字開頭,第二個字才是對功臣的評價,如曾國藩的謚號是「文正」,左宗棠的謚號是「文襄」,而按照謚法,內外賓服曰正;闢地有德、甲冑有勞曰襄,都曾、左兩人的評價是非常貼切的,而「忠」在謚法上的解釋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鴻章身上,也是最合適不過了。

宣讀了聖旨以後,李蓮英又恭恭敬敬給李鴻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說了幾句「節哀順變」之類的安慰話,這才告辭回宮去了。

本來李鴻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權重,而朝廷對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們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鴻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說,能夠親自來拜奠的決不會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眾的人,還寫了挽聯,張之洞還親自給李鴻章寫了一篇祭文,袁世凱也專程從天津趕來,並給李鴻章守了一夜靈,而既使是李鴻章的政敵對頭,也都派遣有頭臉的家人來拜奠,總體看來,李鴻章的葬禮是相當的風光。

7天以後,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以及張佩綸、李經扶靈回鄉安葬,幾乎整個京師的官員都來相送,送行的隊伍排出20多公里。李鴻章在北京的住宅改為他的祠堂。

而等李鴻章的靈柩走了以後,在朝中的一場明爭暗斗也立刻展開,現在李鴻章是軍機大臣,名副其實的李中堂,而李鴻章死了,就空出了一個軍機的缺額,當然軍機大臣的數量本來是不固定的,多一個少一個都可以,但現在清政己經從庚子國變中恢復過來,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對軍機處進行一次大的改組。這一來自然有許多人都生出爭取一下的想法。

就在李鴻章的靈柩離開北京之後的第二天,清廷正式下旨,公布了新的軍機處名單,軍機領班仍然是慶親王奕劻,其他人是張之洞、瞿鴻禨、醇親王載灃、世續、那桐、鹿傳霖、袁世凱。其中後4人都是第一次進入軍機處,整個軍機處換了一半的人,動靜不可謂不大。而對清廷的政局影響,更是深遠。

現在的清廷政治局面十分復雜,派系眾多,當然這也是慈禧刻意造成的局面,而各政治派系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慶親王和袁世凱為首的實權派。

在庚子國變以後,袁世凱就在努力的拉隴自己和慶親王的關系,因為這時清廷由親王擔任軍機領班己成為慣列,而慶親王的資歷最老,並且又得慈禧的信任,因此袁世凱認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由慶親王擔任軍機領班,而袁世凱要鞏固自己的權勢,自然要和慶親王交好。而慶親王又一向貪財,于是袁世凱投其所好,大筆大筆的銀子奉上,兩人的關系也迅速升溫,最終結成同盟。

其實慶親王雖然一向給人以貪財平庸的印像,但也絕不是無能之輩,否則也不可能在清後期的政壇上經歷數十年不倒,並一步一步熬成軍機領班。慶親王當然知道,軍機領班這個位置是眾矢之的,畢竟大清的親王還有不少,不知有多少雙眼楮盯著自己,因此想要在這個位置上坐得長,坐得穩,除了繼續討好慈禧之外,還必須在朝中有得力的伙伴支持。而袁世凱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加上袁世凱也會來事,送銀子毫不吝嗇,于是兩人一拍即和。慶親王掌控軍機大權,而袁世凱掌握著清廷最強的軍隊——北洋新軍,兩人一內一外,一文一武,結成了清廷最強的政治同盟。

而對兩人的結盟,李鴻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成作用,雖然李鴻章並未加入兩人的同盟,但和兩人的私交都不錯,而且李鴻章認為這兩個人都是務實的人,現在的清廷最缺的就是這樣務實的人,慶親王的才能確實差了點,但卻懂得不胡亂指揮,把事情交給會做的人,這就相當不錯了。因此李鴻章在明里暗里,對他們都給予一定的支持,當然慶親王和袁世凱也懂得投桃報李,對李鴻章的建議也都竭力支持,李鴻章能幾次阻止滿族權貴的激進提議,也有他們的一份力量在其中。

這次改組軍機,袁世凱得以進入軍機,使著慶袁組合的實力大增,也進一步鞏固了兩人的地位,當然慈禧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看中了這兩個人能做事,而且又務實,畢竟現在的清廷是需要能做事的人。而且李鴻章病逝,對兩人也是一個打擊,把袁世凱調入軍機,也能更好的控制他,因此慶袁組合的實力並沒有表面增加得那麼多,老佛爺的手腕,又豈是等閑可比的。

第二大勢力就是滿族權貴派,主要的人員有肅親王善耆、良弼、溥偉、鐵良、榮慶、蔭昌等人,這一幫人的主導思想是要恢復清朝中前期的滿族主導地位,將權力從漢臣手中奪過來,因此行動、計劃都十分激進,數次要求清廷和華東政府決裂,就是這一派主導的。

雖然同為滿族權貴,但慶親王和他們互相都看不順眼,慶親王的才能雖然平庸,但也明白漢臣崛起的大勢不可逆,這伙人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只有和漢臣合作,才能確保清廷維持下去;而這批滿族權貴則認為慶親王完全是老糊涂了,只顧貪財好利,不惜和漢臣勾結,連祖宗留下來的江山都不顧了,因此這一派在朝中幾乎是處處和慶親王、袁世凱、李鴻章等人對著干,勢如水火。不過這也是慈禧樂見的。

而這次軍機改組,滿族權貴派派受的打擊最大,兩名骨干鐵良、榮慶都被罷出軍機,雖然鐵良改任兵部尚書、榮慶改任禮部尚書,都還保留了一部權力,但和軍機大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其實慈禧也十分清楚,滿族己沒有多少人材,大清要維持下去,必須要倚重漢臣才行,滿族權貴那種極端的行為根本不可取,真要把漢臣的權力都奪過來,轉交給滿族權貴,清廷恐怕連一年都撐不下去。而慈禧允許滿族權貴存在的作用只是為了牽制實權派,但近段時間,滿族權貴派幾次要求清廷出兵東北,甚致還迎合一些洋人的建議,讓慈禧相當的惱火。

對于參與遼東的戰爭,這一點慈禧的態度到是和李鴻章相同,清廷最好是座山觀虎斗,千萬別去趟這灘渾水,而洋人的建議,慈禧也從來都是不敢信的,因此這次滿族權貴派做的顯然有些過頭了,有必要敲打他們一下,于是將鐵良、榮慶移出軍機,但也不能把滿族權貴派一棍子打死,畢竟大清的江山還是滿人當家,另外在必要的時候,這一派還是有用的,所以讓鐵良擔任兵部尚書、榮慶擔任禮部尚書。

當然滿族權貴派暫時是元氣大傷了,而且在軍機處里也沒有人,自然就無法牽制實權派,不過老佛爺又豈是好相與的,對此早早的就做了準備,扶植起兩股新的政治勢力,以備不測之用,同時對滿族權貴派也是一個警告,意思是別以為老佛爺就一定要用你們,沒有你們老佛爺照樣玩得轉。(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