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61章 朕樹敵無數,卻未逢對手!(第…

皇帝語氣平靜,但這平靜的話語回響在皇極殿上,威懾力十足。

新政推行到這一年,皇帝所積累的威勢,到現在已經沒有人敢正面硬抗了。

腦子正常一點的都不會再跑來作死。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死了很多人。」崇禎掃視一轉,「該死的人都死了,不該死的也死了。」

下面依然是鴉雀無聲。

大家都知道皇帝說的該死的是哪些人,不該死的又是哪些人。

該死的就是那些當了皇帝新政的人。

不該死的是那些被煽動起來的無辜民眾。

新政有新氣象。

但新政,也是白骨皚皚。

「朕就是想告訴天下人,朝廷銳意革新,凡是阻擋革新者,朕決不輕饒!」

「韓爌,你來跟大家說說,這五年新政的結果。」

韓爌出列︰「是。」

「崇禎六年年末,戶部匯報全國田地總量為8億畝,人口總數為2億1千3百6十8人,較天啟七年,多出了3千6百8十6萬人。」

「全年的農稅,全國總稅收為5000萬石,包括了地方官府的稅收,較天啟七年多2700萬石。」

「全年商稅為500萬兩,較天啟七年30萬兩多出470萬兩。」

「這六年,北京制造局的總收入有2000萬兩。截止到崇禎6年,大明制造局一年淨收入為600萬兩。」

「雅蘭堂覆蓋到兩京十三省。」

「天啟七年,冶鐵總量為9億斤,從崇禎六年開始改制冶鐵,推行國土管理新政,崇禎六年冶鐵總量10億斤。」

「天啟七年,朝廷官員總編制人數20000人,總開支為200萬兩;崇禎六年,朝廷文官官員編制為40000人,年總開支為1200萬兩。」

「天啟七年,兵部兵冊兵額600萬人,全年軍餉2000萬兩。崇禎六年,軍委會軍冊軍額100萬人,全年軍餉為4000萬兩。」

「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崇禎二年開始推行,崇禎二年各地統計糧食總生產為15億石,崇禎六年為26億石。」

「北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的糧食收入都出現數倍增長,陝西的干旱災情降到有史以來最低,從每年需要撥款800萬石,到現在每年撥款100萬石。」

「每年從湖廣輸出糧食2000萬石供給陝西。」

韓爌每一句話都直接呈現結果,而且是改革前與改革後的對比,都是最重要的指標。

非常直接客觀的表明了改革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目前皇家銀行印出的總銀鈔流放到民間的有3億兩,覆蓋了北直隸、山西、山東、陝西、北庭都護府轄區、湖廣省、河南省、南直隸和浙江省、福建省,目前已經在江西和兩廣建立分行。」

「順天府的興建了8條水泥道,從北京直接連通到山海關,出關抵達錦州。」

「全國興建了5條水泥主干道,打通了北京到武昌,其中貫穿北直隸、河南省、湖廣省。打通了北京到西安,貫穿山西省,打通了武昌到桂林,北京到元上都城。」

「全國興建8所大學,20所中學,和30所小學,先後有15萬人入學。」

「崇禎新政,國泰民安,四海升平。」

韓爌說完,大殿內一片肅靜。

少卿,諸位大臣高呼︰「天佑大明,聖主仁德,吾皇萬歲萬萬歲。」

年輕的皇帝高坐龍椅上,他面色平靜地聆听者首輔大臣的匯報,面色平靜地接受著群臣的祝賀。

崇禎七年的崇禎皇帝,24歲。

听到這些數據,史官們一定會認為他是一位開盛世的文皇帝。

但實際上,他也是一位武功卓略的武皇帝。

崇禎元年皇帝親征草原,擊敗林丹汗,逼退進犯草原的皇太極。

崇禎二年,收復漠南蒙古,收復遼東重鎮廣寧。

崇禎三年,再次擊潰三萬建奴大軍,取得遼河大捷。

崇禎四年,清掃東南叛黨。

同樣是崇禎四年,親征大同,徹底征服漠南蒙古,使漠南草原全面納入大明管轄,北庭都護府的地盤空前擴大。

崇禎五年,北府之戰、元上都城之戰、張家口之戰,遼東半島之戰,全線大捷,義州軍鎮建立。

初步實現對皇太極的三線包圍戰略,全面壓縮建奴戰略縱深。

崇禎六年,大明海軍出戰擊潰叛軍周可言,再戰擊潰荷蘭人軍艦,拉開了大明海洋時代的序章。

在他的文治武功之下,大明朝迎來了空前的時代。

朕樹敵無數,卻未逢對手。

在十里秦淮、春風柔情的東南,他們說聖道儒生,永遠不會臣服新政。

在金戈鐵馬的漠南蒙古,他們說尊貴的成吉思汗後裔永遠不會臣服。

在光刀劍影、尸山血海的遼東,他們說黑土地上的勇士有吞吐天下之志。

在火炮縱橫的東南海域,他們說荷蘭人的艦隊是海域霸主。

現在,他們無話可說。

他們畏懼朕,就像畏懼雷霆和死亡的自然力量。

朕乃皇帝,秉神器而統四海八荒。

年輕的皇帝掃視一眼,他精力旺盛,身姿挺健,目光鋒利。

在他的新政之下,曾經的浮夸之風被強力打壓。

大明朝的意識形態被撥亂反正。

漢唐雄風初顯。

磅礡、浩瀚的大時代,才剛剛開始。

這條沉睡的東方巨龍,體內的污血正在慢慢排出,一根根筋骨正在重鑄,古老的鮮血開始重新流淌、奔騰。

當他徹底蘇醒的那一天,便是龍嘯九天之上。

皇帝站起來,走下去。

明朝皇帝是沒有腰間佩劍的習慣的,這些習慣是漢唐皇帝的習慣。

但張凡也養成了這個習慣。

他在大殿內、群臣之間,走了一轉,然後站在最前面。

「韓閣老匯報得很清楚,很清晰。」

「朕告訴諸位,第一個五年計劃,咱們的目標完成了。」

皇帝此話一出,群臣再次高呼︰「吾皇聖明,大明萬歲。」

第一個五年計劃,保證老百姓有吃的。

真的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吃上飯了麼?

怎麼可能!

26億石,2.1億人,每人平均12石糧食,每人平均一年有1440斤糧食。

每人每天平均可支配糧食3.9斤。

是不是很漂亮了?

至少不會餓死了。

但是這是平均數啊!

社會的資源真實分配現狀並不是平均的。

新農政打破了農田金字塔結構,但並不意味著大多數人都有余糧了。

在溫飽線上掙扎,才是絕大多人的現狀。

甚至可能在看不見的地方,農奴依然還大量存在。

這些糧食還遠遠不夠,社會資源配比還遠遠不夠合理化。

所以啊,改革還要不斷的深化,不斷的加強。

還要有進一步的新政出來,還要迫不及待大力發展技術,帶動整個社會的生產。

那為什麼皇帝說第一個五年計劃達成了呢?

因為確實緩解了大多數人吃飯難的問題。

也因為要給朝廷上下信心,給全天下人信心。

如此,在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人心才會振奮。

皇帝道︰「新政之所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是朝廷諸位力同心,是天下百姓信任朝廷,一起同心協力。」

「為了進一步解決吃飯問題,為了進一步富國強兵,朝廷將開啟第二個五年計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