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1章 仗不是白打的(第一更)

崇禎十一月十八日,紫禁城。

初雪,萬籟寂靜。

乾清宮內的紫檀香煙繚繞,皇帝身披一件貂絨大衣,站在大大的地圖上,手中拿著一根黃金鑄造的龍頭權杖。

氣氛有些凝重。

畢自嚴出列說道︰「陛下,這一次收復台灣,一共出了12萬顆炮彈,新出海的戰船20艘,每艘配置50門火炮,一共增加1000門。炮彈生產、制作費用是20萬兩,20艘戰船從制造到出海是500萬兩的耗費,火炮耗費150萬兩,加上其他,一共投入700萬兩(約50億元)。」

「另外28艘戰船是第一批制造出來的,戰船本身的制造費用是600萬兩。48艘戰船,人員和輜重加在一起的費用是100萬兩。」

「福建水師的出戰,需要50萬兩。」

「這是算上了所有的後勤補給。」

「最後,這一次戰爭,投入1450萬兩(約100億元)。不算戰死後的撫恤和戰勝後的犒賞。」

畢自嚴的每一個字都讓殿內的氣氛更加凝重。

內閣大臣們在一邊一言不發,國稅局大臣也沉默不言,軍委會大臣都默不作聲。

這當然是天文數字了。

皇帝站在地圖上,低頭似乎正在聚精會神看著地圖。

仿佛看了很久,崇禎才說道︰「如果收回台灣,打通安南,每年可以增多多少收入?」

「如果每年能夠從台灣和安南運回3000萬石糧食,朝廷每年可以增加480萬兩淨收入。」

「如此,可能還要派兵攻打安南,若是如此,臣保守估算,攻打安南的總投入在1000萬兩。」

「攻打台灣和安南的總投入預計不會低于2600萬兩(約180億元)。」

「按照這樣的投入和收入,至少要五年之後才能全部收回投入的,而且這五年,朝廷還需要向台灣和安南派入大量的官員,所以臣保守預估,需要8年時間。」

這些算得人都心驚肉跳的。

但不能不算。

治理國家可不是像權謀小說里那樣天天在比誰會算計誰。

治理國家,是真的要會算賬的。

戰略和戰術,都是根據財務狀態和社會資源配比來定的,絕不是主角龍傲天朝蒼天一聲怒吼,四海就乖乖來朝了的。

崇禎看完地圖,將金色的龍形權杖放在台灣那個地方,他說道︰「這個賬不是這麼算的。」

畢自嚴道︰「老臣愚鈍,請陛下指教。」

「一、擊敗紅夷人後,讓他們賠錢。」

「二、每年向中原運輸3000萬石(36億斤)糧食,可以養活好幾個省,酒業、飲食業都是可以看得見的發展起來的,稅基擴大,朝廷又有稅收。最重要的是糧食危機能解決,各地的商業會大力發展起來,這也是這場戰爭帶來的後續收入。」

「三、各地的紡織、制造廠,都可以向台灣、安南售賣他們的布料、懷表、自行車、茶葉等等商品,這些都是收入。」

「四、收復台灣後,東南海的控制權就徹底掌握在朝廷手中了,這里,南洋諸島,上面有豐富的水果、糧食、鹿皮、象牙、苧麻等等,全部可以交易,進入大明朝。」

「五、銀鈔可以推行出去,要跟大明朝做生意,就必須用大明朝的銀鈔,如果不用,就打得他們用為止。」

「這些全部是這場戰爭的收益。」

「那陛下……」

皇帝又道︰「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下個月就結束了,各省該給朝廷交一份總結匯報,每一個省都必須交。」

「下一個五年計劃,大明朝完成五個目標。」

「一、各省都必須連接水泥路,至少要有一條主干道,交通部要給朕一個總規劃出來。」

「二、深入持續的支持新農政,第一個五年計劃,朝廷花大力氣整頓了農稅,進行了土地改制,死了很多人,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朕以為還不夠。江西、兩廣、福建、貴州、雲南,這些地方都還沒有給朕一個詳細的交代!」

「而且,北方的新農政改制,也不能停,我們做好了面的推行,下一個五年,要深入下去。朝廷要有決心,諸位要拿出態度,各地的官員才會行動。」

「三、要實現各地國有商社和私人商社的協同發展,商稅的合理化改制,各地對私營商社的扶持,以及商業法的推行,要逐層逐層的推行下去。」

「四、要繼續深化新軍政的推行,常備軍、軍政後勤,各大軍區要不斷鞏固和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軍政體系。」

「五、朝廷要對新的工業進行持續性投入。」

「六、各地的新學不能只停留在省府,各個州府、縣、鄉,都必須要有新學學校。」

諸位御前大臣齊聲道︰「陛下聖明,臣等領旨。」

「仗是必須打的,商務部做好各大國營商社開啟遠洋貿易的準備,朝廷投入巨額軍費,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增加大明朝的收入,平衡國內的物價。」

畢自嚴道︰「陛下,有些話,老臣還是要說的。」

「但說無妨。」

「收復台灣和安南,長期來看,的確可以有收入,打開海禁也可以為朝廷增加收入,但朝廷的時間不多了。」

「現在國庫的銀子,只有3000萬兩了,明年的錢,恐怕不夠,而台灣和安南的收入,一時半會兒也收不上來。」

韓爌出列道︰「印錢吧,陛下。」

崇禎立刻就否定了︰「不準。」

畢自嚴道︰「陛下,老臣也認為,現在印錢是最好的辦法,到時候靠增產的糧食和輸入的商品來平衡民間的通脹。」

崇禎掃視一轉,顯然大臣們都統一這種做法。

「不準。」崇禎再次否認,「銀鈔豈能隨便印。」

「這一次朝廷財政緊缺印錢,下一次呢,下下次呢?」

如果開了一個口子,後面基本上就停不下來了。

在經濟學中,這叫路徑依賴。

不能隨便玩。

「此事諸位不必再提。」

「是。」

「等打下台灣後,然紅夷人先賠一筆款,將軍費補齊。」

「是。」

軍費是多少?

至少1700萬兩!

荷蘭人有沒有錢?

當然有!

丫的東南亞的殖民貿易賺錢得很。

但要他們拿出這麼多錢來,肯定是不願意的。

不願意很簡單,繼續打,打到他們願意為止。

就在紫禁城在計算大明朝財政的時候,東南海域的戰列艦已經集結完畢。

大明朝與西方新型資本主義國家的一次大規模海戰正是拉開序幕。

看起來是兩個國家為了爭奪台灣,實際上是兩個強國,在南部海域的一次力量交鋒,是東方海權與西方海權的矛盾沖突。

它將改變未來東方海域的格局,並且深刻影響到接下來的全球大航海格局。

此時的威爾姆斯少校拿起望遠鏡,看見幾艘船後,說道︰「那就是明朝人的船?干掉他們!」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