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除魔會」和教廷對于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趙繼統也給予了相當的優待,不但許以高官,還給配給了相當強力的護衛。

不過趙繼統拒絕了他們的好意,決定回歸美國,繼續自己的本職工作。

此時已經是1977年1月了,卡特總統已經就任,敵視聯邦調查局勢力的福特總統已經解甲歸田了,所以他此時回歸時機也算合適。

鑒于趙繼統這段時間參與的世界規模「除魔行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各國情報機構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再加上他在卡特總統競選中扮演的角色,所以這次回歸就獲得了卡特總統的親自接見。

趙繼統也是實話實說,由于在「最後決戰」中身受重傷,已經喪失了應對靈異事件的能力,不過由于各國的一致努力,「邪惡的根源」已經被拔出,近百年內不會再出現大型的靈異事件。

經由美國國家安全 委員會研究決定,「美國國家安全局」和「美國國防情報局」撤出「特別事件調查&管理局」,該局由聯邦調查局直接管理(安全級別也相應降低)。

而「15區」的「驅魔者學院」並入第六區,也接受「特別事件調查&管理局」的管理(儲備力量),而「第六區」的常備武力陸軍師則接管「25區」的防衛工作。

也就是說第六區現在只有FBI大樓、一個「驅魔者學院」和艾爾伯特斯圖布賓三世準將的「超能者部隊」(受軍方指派),比起以前的權利的力量縮減了不少,成為內華達州國家安全基地內最弱小的一個基地(還有51區和25區)。

而趙繼統本人除了繼續分管「特別事件調查&管理局」的事物以外,又以陸軍中將的身份擔任國防部情報局副局長,分管國防部反間諜工作和安全事務署。

不過這都是虛職,趙繼統真正的工作是上學,因為他只有FBI學院的學歷是難以在高學歷的聯邦雇員中站住腳的。

在這一年中,他分別參加了馬薩諸塞州劍橋大學的高級行政人員在國家和國際安全學、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的哈佛防務政策研討會的學習,並分別獲得了聯合軍事情報學院的戰略情報學榮譽博士學位和德克薩斯州聖瑪麗大學的政治學碩士學位。

學成歸來後立即被任命為國防部國家安全局助理副局長兼任該局情報高級研究計劃署署長,並擔任俄國(蘇聯)問題研究學院成員和當代中國問題研究聯合委員會委員,負責為白宮提供外交政策方面的情報。

時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的是茲比格涅夫•卡濟米爾茲•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波蘭猶太裔美國人,作家,民主黨人,美國著名地緣戰略理論家,以極端反蘇著稱。

著有《永恆的清算-蘇聯極權主義下的統治》、《蘇聯集團的統一與矛盾》、《蘇聯政治上的思想意識和權力》、《政治權力-美國與蘇聯》、《避免政治瓜分》、《兩個時代之間-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任務》、《脆弱的花朵:日本的危機和變化》、《美國處在敵對的世界中》等書籍。

其1928年3月28日出生于波蘭華沙。父親是波蘭外交官,1938年由于父親職務調動,隨父母到了加拿大。

次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德聯合第四次瓜分了波蘭,1945年以後波蘭成為蘇聯衛星國,這些變故讓布熱津斯基從小就埋下了仇恨蘇聯的種子。

作為哈佛(Harvard)等大學的優秀學者,布熱津斯基逐步攀上權力頂峰。

布熱津斯基雖然仇視蘇聯,但在對華問題上卻秉承了其前任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後擔任尼克松政 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 府中擔任此職)的政策,他認為要聯華制蘇,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為趙繼統的頂頭上司,布熱津斯基十分欣賞老趙扎實的中文功底,其在1978年訪問中國期間,特別指定趙繼統為隨行人員。

這里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中美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

自50年代末開始, 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系。中蘇關系的惡化為中美關系改善提供了契機。

1966年2月12日, 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 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 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

邦迪的講話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松動的開始。自邦迪的講話起, 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 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

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回應, 中國政 府于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 府一個信息: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 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 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美國政 府接受了這一條件。1966年7月,約翰遜總統在一個題為《亞洲和平的要素》的講話中, 呼吁在亞洲的敵對國家相互和解, 重申他對進行雙邊接觸的興趣。?這是15年來第一位美國總統對新中國做出的最為和解的姿態。

1966年9月以後, 美國官員在華沙的雙邊會談上不再提中國共產黨在亞洲的"陰謀"。這一對華政策的新路線被美國政 府稱之為"遏制但不孤立"的政策。?約翰遜政 府對中國的新態度反映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對中國問題的關注。

在听證會上,除了少數保守主義者之外, 所有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和國際問題專家在發言中都要求政 府軟化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

到1967年, 美國情報官員得出結論," 中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而不是美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