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517)-(518)南下之航路

我們的船在天津新港停靠了幾天後,卸載了一批貨,又重新啟航,去了廣州黃埔港。

我們的德勝輪沿著中國的海岸線一路南下,那天中午,二副第一個來吃飯了。二副工作時間是兩個(0—4),半夜(0點-4點),中午(12點-16點),中午吃飯早,邊吃飯邊跟我說,「看到外面那個島了嗎?」

高級船員餐廳是有幾個大落地窗,視線很好,我走到落地窗前,向外望去,我們的船正在途徑一個由北向南,臥在東海的島嶼。

「看到了,好像沒有住什麼人啊,這個島叫什麼名字啊?」我一邊繼續望著海上不斷後退的島,一邊隨口問著二副。

「這就是著名的釣魚島,知道嗎?這是我們中國的島,但是現在是被日本人控制的。」

二副眼神凝重,說話聲音不大,但很有感染力。

听二副這樣一說,我就特別注意了,今天還是有些風浪的,有時浪還稍微有點大,釣魚島在海浪的圍繞和澎湃之下,顯得那麼孤獨,又是那麼的倔強。

釣魚島呈番薯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面積4.3838平方公里,周圍海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

地勢北部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脈橫貫東西;最高山峰海拔362米,位于中部;其它尚有高程320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干,及4條主要溪流。

釣魚島位于東海大陸架上,而日本沖繩琉球群島則是大陸架之外的火山島,並且琉球群島處于東海大陸架上。

二副三十多歲,絡腮胡子,顯得既青春,又很滄桑,二副是個學霸型的,經常跟我們大陸的船員講一些航海和地理知識。

二副是中國香港人,在英國大學畢業後回來香港做了海員。

二副是個愛國者,那個年代,香港還是港英政府控制? 沒有回歸祖國。但二副那會兒就對祖國充滿著熱愛。

二副會經常感慨地說? 我們中國歷史悠久? 地大物博,盡管現在暫時貧窮落後一些,但相信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的步伐會越跑越快。

二副對祖國的熱愛還體現在他的行動上? 九年前? 他剛從英國大學畢業回到香港? 就去了北京。

去了天安門廣場? 爬了長城? 然後自己一個人騎自行車從北京騎到廣州,從北向南,一路騎行? 一路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廣個告,【 \咪\咪\閱\讀\A\P\P \w\w\w\.\m\i\m\i\r\e\a\d\.\c\o\m 】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竟然安卓隻果手機都支持!

我為二副的愛國情懷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所感動和折服。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我們的釣魚島,那一刻心里也充滿了愛國的自豪感。

我們的德勝輪繼續一路向南? 即將穿過台灣海峽。

「再往南就要通過台灣海峽了,」二副又跟我講起了有關于中國大陸的船舶在台灣海峽的海運故事。

1979年5月27日? 一艘貨輪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悄悄地從廣州黃埔港起錨,駛向台灣海峽。

當它抵達台灣海峽時,卻又突然大造聲勢,大張旗鼓地通過這段敏感地帶。

作為第一艘懸掛著五星紅旗通過台灣海峽的商船,它有著什麼樣的傳奇經歷呢?

1968年4月,原「黎明」輪船長顧馥山被叫到他所在的廣州遠洋運輸公司接受任務,此次任務的人員配置非常特別。

和他一同受命的,還有當時「黎明」輪船長顧民毅,政委也配備了兩位。也就是說,一艘輪船配了兩套班子。

顧馥山在我國1961年開闢遠洋航線前,已先後在中國和捷克合營的捷克國際輪船公司、中國和阿爾巴尼亞合作的中阿輪船公司任駕駛員、船長。

主要在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航行,是一位很有經驗的年輕遠洋船長。

顧馥山的使命是︰在台灣海峽還被美蔣封鎖的態勢下,打通中國南北的海運通道,開闢一條安全的海上航線。首航出發地為廣東湛江,目的地為山東青島。

當時,北方的煤要運到廣東,只能經粵漢鐵路,而鐵路運力有限,致使運不出去的煤堆積如山。

相反,中國的重工業大多在北方,鋼鐵廠煉鋼需要鐵礦砂,而國內鐵礦砂的主產地在海南島,需要幾經輾轉,用火車皮運送鐵礦砂北上,致使這條鐵路始終在超飽和中運行。

那個年代中國的造船工業不發達,自營的遠洋船舶絕大多數都購自西方國家,停泊于南方各港口。南北多年不能通航,造成這些船舶無法運送華北各港口的物資。

在這一尷尬局面下,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外匯,租用外國輪船來進行海內外貿易。

1966年5月11日,***總理在批復交通部關于開闢南北航線的報告中,明確要求交通部盡快擬訂試航方案。

幾天後,中國大陸「文革」爆發,鐵路運輸部門管理癱瘓,中國運輸的大動脈一條條被阻滯,貨物在車站堆積如山,無人管理。

這種混亂也波及海洋運輸業。後來,遠洋運輸業界得到指示,不搞「文革」,不開展「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不搞串聯,從而為遠洋人支撐起了風暴中的一把大傘。

正是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交通部、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會同解放軍總參謀部、海軍司令部成立了試航領導小組,由交通部于眉副部長任小組長,開始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和準備。

根據當時的形勢,在航線上必須避開台灣海峽,也就是說,必須繞道台灣島,走台灣東面的太平洋海區。

繞開台灣海峽,從湛江到青島耗時14天。

1968年4月25日,「黎明」輪在湛江裝載了1萬多噸鐵礦砂,緩緩駛離碼頭。解放軍總參謀部和海軍都派人攜帶輕武器隨船護航。

沿海四大軍區和海軍各艦隊在此期間也進入二級戰備狀態,以支持「黎明」輪的行動。

顧馥山和顧民毅負責執行航行的具體指揮和船舶操縱。他們先從湛江南下,然後沿著南海西部、南部邊緣航行,入菲律賓內海。

然後穿出菲律賓內海到太平洋,再繞到台灣島的東面,避開台灣空軍的作戰半徑,在其作戰半徑之外航行(這一半徑大概為500海里)。

美軍飛機或戰艦的騷擾是另一個需要特別警惕的事情。顧馥山清楚地記得,當時經過海南島榆林港南下,在南海曾遇到美國空軍的偵察機低飛在「黎明」輪上空偵察。

在這次航行中,美國偵察機照例拍了照,兜了幾圈飛走了。為了不暴露航行中的船舶位置,防止無線電波偵測,整個航程采用「靜默航行」,即通信聯系采取特殊的通報方式。

(518)

14天的航行對遠洋船員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但這是截然不同的14天——船舶發生故障不能停下來修理,途中沒有港口和修理設施,即使有也不能去修理,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報務人員24小時連續守在電台旁聚精會神地收听,業務部人員精心照顧眾多在船人員的生活。全船都處于異常繁忙之中,緊張地經歷著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航行。

1968年5月8日,「黎明」輪勝利到達青島港。青島市舉行了隆重的歡迎會,慶祝貫通南北航行勝利實現。

「黎明」輪在青鳥港卸貨後又裝了貨,于6月2日沿原來的航線南下,6月14日安全到達湛江。

「黎明」輪南北航線的首航成功,為溝通中國沿海運輸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

「當然了,我們的德勝輪是掛著巴拿馬旗的,是外國輪船,但現在這條航線,我們中國大陸的輪船也已經通行無阻了。」

二副跟我說完這個有關于中國大陸和台灣海峽的海運故事後,微笑著欣慰地說。

「我相信我們中國以後發展得會越來越美好的。」

二副目光堅毅地看向船艙外面波濤洶涌的大海。

我們的輪船抵達了廣州黃埔港,那個年代,廣州在中國是神一般的存在,廣州就代表著改革開放,代表著時尚前沿,代表著富裕先進。

廣州市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所有最先進的經驗,最新潮的商品,幾乎都來自廣州,甚至一度超越北京和上海。

以至于那個年代廣州話,粵語成為最流行、最時尚的語言。北方的小品塑造的大款、港商形象都是說著蹩腳的廣州味普通話。

我們船上也有幾個高級船員是香港人,也都是說跟廣州話差不多的港味粵語,所以我對粵語也不陌生。

自己房間還有兩盤高級船員送的粵語磁帶。

很喜歡徐小鳳唱的那首《順流逆流》。

廣州黃埔港真是有了南方的氣息,碼頭工人都戴的那種斗笠式的安全帽,據說是廣州太熱,戴這種安全帽比較透氣。

港口也比天津新港繁忙,各式輪船川流不息,時時刻刻都有出港的,也有進港靠泊的輪船。

我想黃埔新港的拖輪會比北方港口的辛苦很多,感覺一刻也不得閑。

從天津新港啟航的時候,已經很冷了,快要下雪的樣子了,可是到了廣州,還是春暖花開的樣子,絲毫看不到冬天的影子。很多碼頭工人都穿著短袖。

黃埔港位于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東南部珠江口內的北岸,華南地區最大的沿海和遠洋交通運輸樞紐。

隋唐時期,黃浦港灣(黃埔古港)已經是船舶進出廣州的外港停泊地。孫中山所著《建國方略》就提出要在黃埔港建南方大港計劃。

听二副說黃埔港離黃埔軍校也不遠了,可以打出租車過去看看,可以時間不允許,也不舍得打車錢,所以沒能去參觀黃埔軍校,瞻仰中華將帥的搖籃。

那個年代國內港口的消費還是比國外要便宜多了,所以靠泊國內港口的時候,大陸的船員都早早吃完飯,互相安排好各自的值班時間,就風風火火地跑走下地了。

二廚也早早地把廚房和餐廳收拾妥當,在高級船員餐廳的洗刷間等著我了。一邊抽著煙跟管事和大廚說著話,一邊陪著我刷碗。

有二廚在旁邊等著,我的心也按捺不住了,急三火四地把盤子碗洗刷干淨。坐下簡單吃了幾口,算是填飽了肚子,就跑回房間換衣服了。

跟在天津新港一樣,輪船舷梯下的碼頭上已經有武警戰士在站崗了。

我和二廚主動遞上護照和海員證,查完完畢後,笑著遞給我倆,說,「你倆也是山東的?」

「對啊,山東人啊,」二廚自豪地說。

「山東哪里的?」站崗的武警戰士問到。

「我倆都是煙海的,听你的口音也不像廣東人吧?」我插口問到。

「我是靈芝區的,」執勤的武警戰士笑著說,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和燦爛的笑容。

「哇,老鄉啊,這麼巧!」二廚驚呼到。

「一會兒我們回來,你也該下崗了吧?上船我們喝一杯吧,我給你做兩個家鄉菜嘗嘗。」

二廚看了看表說。

「不用了謝謝老鄉,我們有規定,不允許上外輪。」武警戰士微笑著說。

「唉∼有規定啊,」二廚有些遺憾地說。

「往那邊走,離大門近,你們下地注意安全,這邊人員比較復雜,不像咱們那邊。」武警老鄉關心地提醒我和二廚。

「哦,好的,謝謝老鄉!」我和二廚跟武警老鄉揮手道了謝,順著老鄉指的方向走了。

港口外面是挺熱鬧的,緊鄰著港口大門不遠有條小街燈火輝煌的,我跟二廚決定往熱鬧的地方走。

小街兩邊全是閃著各種霓虹招牌的小飯店,酒吧,還有亮著粉紅色燈光的發廊。小街兩邊坐著好多外國人在喝酒,也發現不少菲律賓船員的面孔。

感覺不像中國的城市,活躍和開放程度跟南朝鮮仁川差不多,看周邊的建築應該離廣州市區還有一段距離,像是開發區一樣,有些城鄉結合部的感覺。

盡管有些地方比較雜亂,衛生也不是太好,但是到處都有新建築和建設工地。亮著很大瓦數的燈,像個小太陽一樣,直視起來,也是那麼的耀眼。

我跟二廚沒有太遠,燈光就不多了。有的也都是建築工地小太陽似的燈泡和機器的轟鳴聲。

黃埔港外,仿佛一切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設和發展中,像是這個年代發展中的中國之縮影,晝夜奮戰,走向繁榮。

于是,我們決定掉頭回來,在那條小街找個小酒吧坐坐,喝上一杯再回船。

有一家酒吧帶著一個籬笆狀圍牆得小院,院子里就擺著酒水櫃和透明門的冰箱,里面擺滿了啤酒和飲料。

院子里有不少客人了,金發碧眼的不少。一幫菲律賓船員在跟著音樂搖擺著,齊聲哼唱著。

我和二廚一交換眼神,也走了進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