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部 逐鹿亞洲 第274章 遠景規劃

龐清廣無奈的看著徐光啟,想尋求幫助。這管賬確實不好做,尤其是當皇帝的家,而朱顯波偏偏還是個閑不住的主。前些年御駕親征,滿朝文武跟著轉,好不容易出了幾個能征善戰的將軍,陸地上不跑了,就喜歡出海。等待總算安生點了就要改制政體,改造京城。

總之,一刻也閑不住,皇上有雄心壯志,對臣子和百姓也許是好事,但對于管家來說,卻夜夜睡不好,整日為銀子發愁。

「皇上,龐大人所慮不無道理。這些年我大明雖然風調雨順,但天災不由人,朝廷總得預備點銀兩。」首相徐光啟對于國庫的事情也十分關心。朱顯波也理解,俗話說的好,不能了好了傷疤忘了痛,在這個勞動生產率還是比較低的年代,真正就是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兩位愛卿啊,朕也不是非要打腫臉充胖子。如今北方安定,俄羅斯公主不日將來京,朕決意與沙皇聯盟。今後朝廷缺錢,我們就要從水師想辦法,朝廷花費這麼多銀兩打造的強隊水師是時候收獲了。還可以大力發展工礦長,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關于災害預防,愛卿說得沒錯。

朕也不希望看到當年朕登基之初餓殍遍野的場景。不過兩位請放心,你們還記得意大利來的那位古步逸。今年他帶人在遼東試種土豆,大獲成功。朕已命人前往取種豆,分發到蒙古、河南、山西、陝西各省,明年開始就在一些不利于小麥、水稻生長的山地、坡地大量種植土豆。

按照古步逸的說法,這土豆產量每畝能達千斤以上。只要明年各地方官員嚴格落實土豆的種植,就算南方天澇與北方天旱一起來,也絕對不會想當年一樣出現大面積的饑荒。土豆這種東西,還耐儲藏,如果遇到豐年,朕會讓朝廷收購部分做余糧用。」

「皇上,那古逸可靠嗎?」龐清廣听說過這事,沒想到皇上如此重視。

「他一個搞農業的科學家,難道不比京城那形形色色的傳教士可靠?你看那約翰主教不是也跟朕帶來了不少真材實料的科學家嗎?他們追求的是個人理想的實現,在歐洲人才太多,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朕和大明給了他們平台。朕相信他們會全心全意的為朝廷服務。」

「如此甚好,只是水師現在的海外貿易和各國政府的納貢是定期定量的,而另一方面這些年百姓的生活日漸寬裕後,工礦場面臨嚴重的用工短缺,如何增加收入還是個難題。」

龐清廣說的這些困難,朱顯波听說過,在他曾經生活的和諧年間,那些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叫中等收入陷阱。建貞皇上自登基以來,剿滅高迎祥等農民起義軍後,中原地區漸漸遠離戰亂。隨著大明軍隊收台灣,攻陷日本和馬尼拉,朝廷的賦稅逐年降低。

老百姓過上了日漸富裕的日子,想要增加朝廷收入,賦稅方面作為不大。而工商業的發展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朱顯波所依賴的工礦場,一方面面是日漸富裕的老百姓,另一方面卻是勞動強度大,危險性較高,因此勞工短缺也是必然的過程。

為此,朱顯波想到了同樣人口稠密的印度和廣袤的非洲。

「要解決這些難題還得靠水師!」

「靠水師?」徐光啟和龐清廣一時不明白皇上想說什麼。

「對,靠水師。大明現在的海外貿易還局限在東亞,南亞、非洲甚至歐洲基本沒有涉及。如果大明的水師能順利控制印度洋和非洲沿岸,我大明不愁沒生意做。你們知道嗎?錦衣衛在情報中告訴朕︰在印度有大量的貧民正在為吃穿發愁,而荷蘭、英國等正在非洲大量販賣奴隸為當地的農場主和工礦場勞動。

試想下,如果大明能從非洲搶回所需要的奴隸,從印度招募大量的民夫回來,那現有的工礦場還愁沒人干活嗎?可以預想甚至連廣袤的西伯利亞、勒拿河流域甚至雅克茨克以東的無人區都不愁沒人開墾。」

「這……」兩位大明政務院的重臣顯然沒有朱顯波這種眼界,再說他們能想到從廣州到雅克薩就不錯了,至于外國,大部分是根據情報設置皇上的口傳才有所了解。

如果真如皇上所說的那樣,發展水師確實有必要,甚至迫在眉切。

「所以朕想在未來的五年內除了與西北方向的俄羅斯加強合作關系外,國內就是大力發展工商業,而與之相關聯的就是大力發展水師,保障我大明的商貿區域和勞力供應。一切與這個方針相悖的事情都要讓道與這個大政方針。

所以接下來的幾件重要事情還要請兩位愛卿著手去安排,第一就是迎接俄羅斯公主伊琳娜,雖說公主有我大明軍隊一律相隨,但為了體現大明合作誠意,朕決定派王承恩攜禮部官員前往長安迎接。公主入京後,以他國元首禮遇。可能的話,年內要派出使節回訪俄羅斯,答謝沙皇,並落實兩國友好相處的各項事宜。

第二就是必須盡快加大造船廠和各鑄造所、造紙廠的投入,朕想在明年開春之後再組建一支艦隊替換現有的遠洋艦隊駐守馬六甲,遠洋艦隊將被派往印度洋與非洲沿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遠洋艦隊。利益攸關,與歐洲列強難免一戰。就算沒有大規模的戰斗,想要從歐洲列強中分得利益,必須展現我大明的力量才行。

為了掩蓋我大明朝廷的真實目的,京城的改造計劃也必須盡快進行。規劃預算方面可以做大一些,把新增的造船計劃做進出,這是給百姓看,也是給外國細作看。另外錦衣衛與禮部的費用最近也可能有所增加,總之開銷大也是為了收入更大。」

「皇上今日所說之事確實非臣等預料之中,是不是請王相、李大人等商議下?」徐光啟雖然是首相,但皇上談起了朝廷未來五年的規劃,確實很出乎他的意料。

「具體事情少不了朝會討論,朕今天跟兩位愛卿說這些只是讓兩位在日常事務處理時分清輕重先後。當然在與西方列強發生摩擦之前,民生還是首位的,朕改造京城,修建新的商貿區和計劃給外地進京朝廷官員與長期戌邊的官員準備住房也是從民生的角度出發。

朕並非窮兵黷武,但是我等必須居安思危,前些年荷蘭人之所以能佔據台灣,葡萄牙人能攻陷馬六甲和我們的疏忽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大明有實力了,就應該讓戰場遠離國境,越遠越好。為了大明的百姓不再受戰火之苦,我們就必須時刻保持技術領先,大力發展水師力量,將來也許大明的艦隊會踏遍世界各地呢。」

「微臣明白!」徐光啟與龐清廣被朱顯波又是好一陣洗腦。

其實朱顯波不是不想把自己的遠景規劃放到朝會上說,這些大臣們雖然大部分是朱顯波親手提拔起來的,但眼界和開放程度遠沒有達到朱顯波這種標準,什麼非洲、歐洲離得實在是太遙遠了,德州、通州倒是在眼面前。所以只得逮住一個洗腦一個。

有些人則需要反復洗腦,然後等朝中大部分官員開始接受自己的想法了,朱顯波才會正式在超會上提出。要不然,你一登基就說要踏平四海,稱霸世界,群臣們還以為皇上失心瘋了。到時候尷尬的就是自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