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零四章 架空

葉三也知道大明朝的歷史,雖然很粗略,沒有記住任何有細節的東西,但是大明朝後來的走向,他還是很清楚的。葉三認為大漢民族慢慢變得低賤落伍,原因就是在某個階段不干正事,竟干些不相干的事兒,和種族優劣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大漢民族真的低劣,是劣等民族,那麼怎麼可能在幾千年的時間里搖搖領先?所以葉三權衡得失之後,依然選擇了歷史責任。他葉三一個人的前途,和整個國家的前途根本沒法比。再和那些真正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相比,葉三的內心確實有點黑暗,但葉三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當他得知李雲亮就在京師時,就叫人傳喚李雲亮到德勝門,從傍晚一直到第二天天亮,葉三和李雲亮詳談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葉三便承諾破格提升李雲亮為工部侍郎,全權掌管火器的研發,附加條件就是,李雲亮必須用現在已經造好的三艘運兵船,把旅順的造船設備及技術人員都運到孤島上去,並且嚴密封鎖消息。當時李雲亮就提出,孤島上條件艱苦,不適合搞研發。但是葉三沒有妥協,給了李雲亮一句話,如果什麼都是現成的,那要你李雲亮干什麼?

李雲亮見自己得到葉三的重用,並且給了他工部侍郎的官職,那還說什麼。即刻動身離開了京師,回到旅順,動用了三艘新造好的運兵船,把旅順船廠的設備裝船,向遼東孤島進發。

葉三的行為確實徹底地架空了皇帝朱見深的皇權,根本沒和內閣其他官員打招呼。葉三架空朱見深的皇權也是有原因的,每當葉三想起大明朝的歷史,他就氣不打一處來。也許是架空皇權後權力暴漲之故,想想大漢民族幾萬萬人口的大國,竟然被女真蠻夷小邦奴役幾百年,並且最後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被西方聯軍燒殺搶掠,比元朝的統治還不可思議。蒙古人入主中原,那是武力強盛,而且只統治了幾十年就土崩瓦解了。葉三身在大明,實在想不明白,女真一個蠻夷小族,是如何統治天下幾百年的。難道說幾萬萬漢人都被上天詛咒,普降了傻B光環?總之葉三對女真這個民族沒有任何好感,並且越想越生氣,心道去他媽的什麼天道定數,現在老子手里有實力,管他以後什麼洪水滔天,趁早先把女真滅干淨再說。

如今的大明朝,朝廷皇權完全被架空,朱見深根本影響不了葉三的**。葉三集團亦然是獨裁體制,國家大事,他葉三一個人說了算。**有時候辦事十分利索,整個帝國都要受個人的影響。比如現在,嚴肅而重大的朝廷大政綱略將因為葉三一個人的情緒而發生變化。年前的御前廷議已經確定了成化三年開始的三年內的大政綱略,即賑災、軍備、造船。但是幾年以來,西北越來越亂,極大地影響了葉三的情緒。帝國興衰,是緩慢而復雜的,但是人的情緒波動,相比之下就偶然而簡單了。葉三也是個人,他會有情緒波動,也有喪失理智的時候。或許是位高權重,完全沒有人制衡的緣故,他有點自大起來。

他秘密下令李雲亮進駐孤島後,便向大臣們提出修改三年大略。朝廷各衙門的重臣都被叫到了內閣,葉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兵法有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過幾次動蕩之後,朝野震懾,那些居心叵測的人暫時隱匿。使得朝廷能夠收取大量的錢糧,政令也行之有效。趁此時機,咱們應該全力辦好一件大事,那就是殲滅女真!」

首輔王翱疑惑地道︰「攘外必須安內,年前的御前廷議,不就是這樣的設想嗎?先平定地方叛亂,賑濟災區,擴軍備戰。三年之後,待國內安定,便出兵遼東。現在還有一年……」

沒等王翱說完,葉三急道︰「西北那邊亂作一團,劉大夏出師也沒建功,要圍剿叛亂,不僅需要大量兵員,消耗大量物資,而且北部山區地勢險要,軍隊進剿不知要多長時間。就算滅了叛亂,西北許多府縣連年遭災,還要賑濟災民。如此一來,西北事務將消耗我大明全國三年一半以上的財政,要對付遼東女真,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

眾人總算听明白了,葉三是想先滅遼東女真!多數人立刻勸誡葉三︰「國內不安,卻冒然發動對外戰爭,是窮兵黷武,國家甚危。」兵部尚黃啟忠道︰「遼東有遼西走廊諸多要塞屏障,女真想欲窺中原,必須逐一吃掉遼西重關壁壘,但是他們沒有那個實力,想在關內站住腳跟根本不可能。倒是國內叛亂十分棘手,叛軍豎起定王的大旗,煽動地方軍民叛變,且數省與西北接壤,防不勝防。流寇極可能會向山西、河南、湖廣發展,也有可能進入四川。朝廷應全力剿匪,再通過興修水利,實行軍屯等措施安頓流民,方能平治西北數省。」

大臣們紛紛勸說,認為修改國家大政這樣的事,不應該太過草率,說改就改。葉三踱著步,看著窗外的天空沉思不語。眾臣都十分緊張地看著葉三,葉三也並不是個听不進諫言的人,這時候發現這麼多人反對,他也在自省。好像這事兒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波動,太過心急,所以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許久之後,他總算听從了眾人的意見,大家頓時都松了一口氣,誰閑著沒事想打仗啊!

現在的形勢是,西北叛亂如火如荼,遼東尚在女真蠻夷之手,大明朝急需兵馬。成化三年底通過的屯軍預算,在成化五年稅賦征收之後便全力調撥,地方督撫、軍府被朝廷告知要不計方法地籌措軍費。為了實現增兵百萬的計劃,需要大量的物資人員,許多原本生計困難的人找到了出路。識字的做官做吏,因為突增的機構急需大量從業人員。身家清白的青壯入伍,三大營急需大量男丁,包吃住,有軍餉。再不濟,只要是個活人,還可以到軍屯上種地。大量的人員入伍,良莠不齊,軍隊的質量就有所下降了,絕不是西大營那樣的精銳可比。

一個瘋狂的時代來臨了,沒有人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狀況。人們發現升官發財變得更加容易,只要緊跟步伐就能很快地得到升遷,很快地發財。地方官開始賣命地刮地皮,因為滿足了朝廷和軍方的物資需求之後,立刻就可以升官。地主縉紳在土地上無利可圖,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更好的發財之路。那就是經商,特別是沿海那些有見識的縉紳地主,大發橫財,暴發戶與日俱增。他們干的事兒就是海運。尤其是各種技術推廣之後,紡織業、鐵業、車船業等加工行業生產效率直線上升,成匹絲綢、布料、各種鐵器、奢侈品等在大明朝價格低得讓人瞠目結舌。只要把這些東西運到國外,就能包賺不賠。

葉三實在沒有料到,原本只打算組建三大營軍隊,卻沒想到竟然給大明朝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一年之後,即成化六年,光是中央財政收入就達到了兩億一十三萬五千多兩,而被那些貪官中飽私囊的錢財更是不計其數。葉三作為帝國的掌舵人,真有點手足無措了,大明朝又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是錢荒。這是戶部有司官員上報的名稱,大概是因為流通貨物太多,銅錢不夠用,金銀又無法滿足小額交易,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趙家財閥的錢莊出謀劃策,開始印發紙幣,這才緩解了問題。

另外還有大明周邊的國家開始仇視大明,因為大明朝人一邊干著傾銷的勾當,一邊還瘋狂掠奪別人的糧食和資源,使得別國越來越窮,朝鮮就是如此。

國家富有了,該干什麼了?打仗啊!葉三內心深處也在等待這一天。況且近來一些被大商賈收買的言官竟然上朝廷出兵侵略佔領別國,可是國內的叛亂和遼東問題都沒解決,內閣會答應贊同嗎?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