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章 激戰寧遠城下

第一次進攻寧遠可謂是損失慘重,包衣和蒙古人自然不被看在眼里,但真夷的死傷也超過兩千。

在這其中,更有貝勒德格類、固山額真圖爾格等數十名軍官陣亡,怎能不讓老奴感到痛心和憤怒。

看著遠處木樁陣冒出的火光,升起的濃煙,老奴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又發出了命令。

馬蹄聲轟鳴,建奴的騎兵分隊馳騁,在東、西、南三面進行迫近逼壓。騎兵在百十米外便點燃火箭,然後縱馬疾馳到第一道壕溝前,向著木樁陣射擊。

成千上萬的戰馬奔馳,馬蹄聲轟鳴,震得地面都微微顫動。再加上建奴的呼喝吶喊,威勢甚是驚人。

範文程露出了一點笑容,這也是他的計策,分薄守軍的兵力和注意力,好有利于一面突擊。

「建奴的騎射——」城頭上,熊廷弼冷笑著搖了搖頭。

再怎麼制造聲勢,壕溝是擺在那兒的。就算沒有木樁陣阻隔,防御的威力也並不會降低多少。

如果建奴是以打到城下為目的,那不會是勝利的開端,而是噩夢的開始。

盡管寧遠城在完成防御體系建設後,是第一次遭到進攻。但明軍卻已經圍繞著攻防,進行了多次演練。

所以,包括熊廷弼在內的守城官兵,都是相當有信心,打起來才不慌不亂,以穩定的發揮殺傷了大量的敵人。

「傳令,命城外四方守將做好撤退入城的準備。」熊廷弼沉吟了半晌,再次下達了新的命令。

是在城外依據深溝高壘繼續防御,還是將建奴引至城下予以大量殺傷,兩相比較並沒有明顯的區別,都是以殺敵為目的。

熊廷弼覺得建奴此番也就是最後的瘋狂,再被擊退也就只能黯淡撤兵了。而給他們點希望,引至城下予以重擊,應該能更多地消滅敵人。

而且,對于依城防守,熊廷弼也想讓官兵們嘗試一下。畢竟,這種類似于稜堡的防御體系,還沒有經過實戰。

在熊廷弼看來,如果稜堡在實戰中表現出很大的優勢,明軍就能夠前出至錦州、大凌河,甚至是廣寧,對建奴施加更大的壓迫。

命令很快傳達到各方守將,準備工作也立即開始進行。比較笨重的火炮先行搬移,多余的彈藥物資也搬到城內,城頭上的武器和兵力增加。

官兵們心里都清楚,這是要主動放棄城外陣地,依托城池與敵人進行下一輪較量了。

這邊做著緊鑼密鼓的布置,建奴還在折騰著。木樁陣燃起的火焰,陣地上明軍的沉默,給了建奴希望和勇氣,他們的呼喝更加有力。

「報汗王,城下敵軍陣腳動搖,有退入城內的跡象。」

「報汗王,城上敵軍增加,城下敵軍調動頻繁,似在向城內搬運物資。」

努爾哈赤听著探騎的回報,面無表情的臉色稍有緩和,擺手道︰「再探。」

範文程听得仔細,心中得意,卻還盡力矜持,不敢露出太過驕傲自得的神情。

面對火燒木樁陣的妙招兒,明軍的陣腳已亂,已經作好了不敵就撤退的準備。而某的高招妙計又豈止于此?

對于寧遠城池的怪異形狀,老奴和範文程不是不明白這樣的意圖。馬面的變形,利用交叉火力,彌補攻擊城下之敵的死角。

可明白是明白,他們卻並沒真正見識過,也低估了稜堡的殺傷威力。

在範文程的計策中,攻到城下後,便把所攜帶的火炮推上去轟擊城牆。

盡管他們都知道,明軍城上的火炮在射程上有優勢,但操控火炮的漢兵,死多少又算得了什麼?

同時,攻到城下的士兵還可以在城門角兩台間守御薄弱處鑿城,並利用鉤梯攀城作戰。

這樣三管齊下,不敢說能絕對破城,但已經是最接近成功的辦法。

戰場上雖然火光四射、煙霧升騰,戰斗卻並不激烈。雙方都在按計劃做著布置,等待著真正爆發的時機。

當木樁陣被燒得七零八落,已經無法阻礙通行時,建奴的真正進攻終于開始了。

一輛輛又高又大的龐然大物出現在戰場上,沿著軍隊讓開的通路向前推進,逼近了壕溝。

熊廷弼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好半晌才似乎認了出來,難道是壕橋,或者是壕車?

壕橋是為了通過城外的壕溝或護城河等障礙,作為攻城軍機動性的便橋,在形制上有點象後世折疊的消防梯。

在宋朝時,壕橋被裝上輪子,做成車型,以便推移。而壕橋的寬度是視城壕或護城河的寬度而定,所以多半是在圍城時攻方觀測後就地取材制作的。

壕車又叫填壕車,載有石、土,一到壕邊便將土石投入壕中。它是以豎直的橋板作為防御,人員在推進填壕車時可以避免遭到矢石的攻擊。

這兩種器械都有輪子,形制也不固定,熊廷弼一時也難以區分。但這不妨礙他給城上守軍下達命令,調整火炮,準備轟擊。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算是你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也會遇到新問題,遇到新戰術。

熊廷弼也是有疏漏的,城牆上倒是潑水結冰加了防護。但他漏掉了木樁陣,如果也凍上一層冰,建奴的火攻也就難以奏效了。

當然,這對于寧遠的防御體系影響不大。可對于熊廷弼來說,卻也不失為一次警醒。

建奴不是野人,他們的屢戰屢戰也不是全靠著蠻力。特別是有一些漢奸在相助,在熊廷弼看到壕橋或壕車時,他就可以確定。

壕橋已經是只在古代書籍上有記載的東西,特別是折疊型的壕橋,要用到轉關(銷軸)和轆轤(絞折疊橋車),可不是一般人光看書就能做出來的。

而填壕車則在宋朝的《武經總要》上記載了兩種,就算不是依圖仿造,把楯車加長加輪,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倒不是很難。

從武學畢業,回到寧遠只一個多月的參將朱梅就在熊廷弼身旁,也在注目觀察著越來越近的攻城器械。

「大人,這好象是壕橋。」朱梅不是太確定地說道︰「宋朝時有過,本朝已經消失無跡。」

熊廷弼不置可否,開口問道︰「不是填壕車?」

朱梅輕輕搖了搖頭,說道︰「填壕車在《武經總要》上有圖有形制,不是這個樣子。」

熊廷弼露出贊賞的微笑,先是傳達將令,命弓箭手攜帶火箭急速出城迎戰,然後才對朱梅說道︰「你看過《武裝總要》,不錯。」

朱梅號海峰,在歷史上不算太出名,但也是相對而言。他出身遼東廣寧前屯衛,為人樸實忠厚,辦事精明干練。

在歷史上,他曾參加了寧遠保衛戰和寧錦大戰,後升任山海總鎮,都表現得很英勇,很有能力。

朱梅有些赧然地笑了笑,說道︰「末將只是在武學听教授講過幾句,也見過正在研制的舟橋,與此壕橋頗為相似,但卻更加精細巧妙。」

哦,熊廷弼略顯驚咦,捋著胡須道︰「武學正在研制舟橋,難道是為了沿海登陸方便。」

武學又加科了,除了步、騎、炮外,又加了工、輜,還設了個兵器研究院。而舟橋則是工兵科所用,由一些能工巧匠來研制。

朱梅說道︰「不僅是海岸登陸,還有江河沼澤地帶,也可以使用。」

熊廷弼點了點頭,不再細問,轉目于城外,伸手指了指,說道︰「建奴之中有漢人相助,方能制出壕橋。日後與建奴作戰,不可輕敵呀!」

朱梅臉色也凝重起來,建奴的勇悍,再加上漢人的科學文化,假以時日,真的是不能小覷。

「大人當上奏萬歲,請求多拔縱火武器。」朱梅看了一眼城牆後的箱子,說道︰「燃燒爆炸彈,到底還是少了些。」

熊廷弼苦笑了一下,說道︰「不容易啊,火油由西北地方收集,千里迢迢運來。數量既少,耗費又多。」

我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範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

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

晉代的《博物志》,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

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采集和利用了。

《武經總要》上還記載了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制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北宋的軍器監,就有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

但采集和開采是兩碼事,指望地底自然滲出,石油能有多少產量?

所以,說到縱火,宋代之後便是硝磺火藥等物,猛火油已經是很少很少了。

象廣寧之戰時用烈酒混合物,在朱由校看來還是差了不少。燒得不夠猛烈持久,效果不夠慘烈刺激,視覺不夠震撼哪!

所以,在廣寧之戰後,他便下旨讓西北的延安路地方官搜購石漆、石液、脂水、火油、猛火油,都是一種東西——石油。

除此之外,朱由校還讓火藥兵器局造了些混合鯨油和烈酒的燃燒彈,比石油的差點,但效果還算可以。

正象熊廷弼說的,石油既少,又得千里運輸,真的很費錢。

但朱由校已經想到了解決之道,正在研究試驗,成功的概率很大,卻還需要些時間。

所以,寧遠城貯存的爆裂燃燒彈不是很多,也沒輕易使用。至于燃燒效果差的火箭火罐,卻還是比較充足。

又等了片刻,建奴的壕橋才緩緩接近了壕溝,炮兵軍官前來請示是否開火轟擊。

隨著熊廷弼一聲令下,老式火炮率先開火,在火焰閃現和白煙升騰中,一顆顆實心炮彈從城上飛出,射向目標。

在隆隆的炮聲中,炮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劃過低平的彈道,或落地彈跳向前,或直接就擊中了壕橋。

因為壕橋造的比楯車要寬大和沉重,推移耗費的人力更多,也比楯車更抗打擊。

兩三斤重的炮彈擊中壕橋,只是在折疊斜起的橋面上打出一個孔洞,或是將拼接釘在一起的樹木震散擊壞,並不能對壕橋的整體造成損毀。

熊廷弼觀察著,很快就下令停止炮轟,讓炮兵抓緊時間裝填彈藥,作好轟擊通過壕橋沖擊的建奴甲兵的準備。

此時,一篷篷火箭從明軍陣地升起,射向木制的壕橋。有些火箭射中目標,在壕橋上燃起了火焰。

熊廷弼搖了搖頭,認為陣地上的將領並不了解這種比較古老的攻擊器械,火箭射得過早,威脅不大。

果然,壕橋抵近壕溝後,車後的包衣喊著號子拉動了繩索。

只見折疊起來的橋面慢慢立直、前傾,最後轟然一聲向前方拍了下去,橋面前端的尖樁扎在壕溝另一邊,在壕溝上搭起了通行的橋梁,橋面上的幾支火箭也應聲而滅。

壕橋後面除了推車的包衣,還跟著楯車提供掩護。橋面打開,立時便顯現出來。

建奴弓箭手在楯車後射出密集的箭矢,掩護著包衣扛著鉤梯沖上壕橋。包衣們發出既是壯膽,又是恐懼的喊叫,沖了上去。

轟!正對壕橋的明軍陣地響起炮聲,一門虎蹲炮射出上百的彈丸,迎面撲向敵人。

扛著雲梯的包衣立時被打倒了好幾個,發出淒厲的慘叫和哀嚎。

在軍官的指揮威逼下,又有包衣沖上去補缺,扛起鉤梯繼續前沖。

伴著一聲天鵝音,明軍陣地上的火槍轟鳴聲響了起來,一顆顆鉛彈呼嘯著射向敵人。

轟!又是一架壕橋翻拍下去,同樣是包衣扛著鉤梯沖過來,要在第二道壕溝上架起通路。

槍炮聲密集起來,明軍依托陣地猛烈射擊,破壞敵人的作戰意圖。

而建奴這邊也響起了火槍的聲音,是佟養性所率的漢兵,他們依托楯車,用手中的鳥銃開火還擊。

一架鉤梯搭上了壕溝,後面的建奴軍官愈發大聲地嚎叫指揮,包衣只能硬著頭皮,再次扛著鉤梯往前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