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

明末求生記第六十九章侍衛親軍第六十九章侍衛親軍

長沙城外的校場之中。隆武一身戎裝。帶著幾個隨從,輕車簡從來到此處。

還沒有來到營地之中,隆武帝就听見號角之聲,一時間只覺得精神一震。

到了營門之處,周之藩與熊緯督帶著幾十名將校紛紛行禮道「拜見陛下。」

「免禮,諸將甲冑在身,不用如此。」隆武翻身下馬說道「讓朕看看,朕的親軍。」

在周之藩的帶領之下,將隆武帝引入營中。

這個軍營並不大,全軍不過三千人而已。但是這三千戰兵,卻是隆武這一段時間,左右騰挪才弄到手的。

從崇禎,到弘治,然後到隆武。

可以說是一個大明自然解體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並不論是滿清,還是農民軍不過是外力而已。

最根本原因是,洪武年間的制度,已經不適應于這個時代了。

太平年間還能維持。但是而今根本無法維持了。

朝廷無法調動地方人力物力。即便能夠調動其中消耗也非常嚴重。

而由崇禎到弘治,更是連人心也無法聚集了。

隆武接到的班子,其實是一個各方聯合的體系,隆武名為皇帝,其實不過是一個牌位而已。

其實,隆武還要感激清廷。

如果不是清廷南下,吸引了曹營北上,將曹營的兵力吸引到了襄陽,否則隆武自己還能不能長沙安坐,卻也是一個問題。

但是隆武本人,決計不願意為一個牌位。

當局勢稍稍安定之後,隆武一方面大規模提拔大臣,在朝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又想辦法,自己掌握一支軍隊。

畢竟亂世之中沒有什麼比一支軍隊更讓人有安全感了。

不管願意不願意,馬士英與何騰蛟兩人聯合執政,已經不可動搖了。

隆武還要仰兩人鼻息。

不過,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恩澤尚在,兩人雖然跋扈,但都是士林出身,對隆武還是給幾分面子了。自然不會比鄭芝龍做的太過。

于是隆武帝才有了這三千侍衛親軍。

這三千侍衛親軍,被隆武分為左右兩衛,分別令周之藩,與熊緯督兩人執掌。這兩人都是隆武帝的侍衛出身。要知道隆武帝當初在南陽的時候,也組織過團練。

而這兩人都是當年的老人,雖然團練不過是旋起旋滅,但是還有幾個老人以侍衛的身份跟隨隆武。

隆武坐在高台之上,觀看侍衛親

軍的陣勢。

隆武並不通兵法,所見不過,旗幟招展,號角齊鳴,看上去很是壯觀。所謂之,如山如林,如火如荼。

「好。」隆武說道「看賞。」

隨即有太監帶來銀子,分發下去。

銀子並不多,分到每一個士卒不過二兩而已。

不要看不多,但這已經是隆武帝曾皇後收刮出來的體己錢了。

朝廷從武昌一路敗退到長沙,幾乎所有積蓄都丟到了武昌,已經沿途了。

這些錢都花在襄陽之戰中了。

而到了長沙之後,又是重整軍務,又是支撐章曠與張應元兩人對峙。又是重建百官衙門。

等等,千頭萬緒,都是一個「錢」字。朝廷用度不足,草草算來,缺口最少在百萬兩之上,甚至更多。

隆武率先節儉,食不重味,衣不著錦。曾皇後更是遣散下人,親自織布。

隆武院子里,只有十幾名老僕太監,以供灑掃而已,多了就沒有了。隆武身邊最貴重的東西,就是書。隆武酷愛讀書。所以身邊的書多一點,至于金玉之物,一概不取。

所以賞賜軍中,這幾千兩白銀,已經是隆武與曾皇後最後的一點錢了。

「吾皇萬歲。」下面的士卒,紛紛下拜。

其實,這侍衛親軍裝備並不好,火銃裝備的不多,裝備最多的,不過是刀槍而已。至于訓練什麼的,周熊兩人也不過是王府侍衛出身,談不上什麼驟登高位,但也實在說不上什麼天下名將。

畢竟打仗這東西,是講經驗的。

除卻少數開掛與,韓信,霍去病一般的天生將種。一般人還是一步步歷練上來比較好。

而周熊兩人,顯然是忠誠有余,能力稍欠。

不過,即便如此侍衛親軍之中的士氣卻很高昂。

隆武時時盯著,一般軍中情弊都沒有發生,再加上隆武即便是緊衣縮食,也不缺侍衛親軍的軍餉。而皇帝在下層百姓之中,大多數時候都是至高無上的,見隆武,時時來巡視,對普通士卒又是噓寒問暖的。

即便是例行公事,但皇帝光環加身,所有士卒都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報。

隆武看過非常滿意,對周熊兩人說道「我已經與兩位閣老商議過來,從明日起,由你們接管大內防務。你們好生做事。」

「臣定然實心用事,不敢有負陛下所托。」周之藩說道,

熊緯督立即說道「臣也是如此。」

隆武爭取到這一個條件,也不是太容易的。

畢竟他到岳陽的時候,身邊根本沒有多少人。只有數百家將,這侍衛親軍就是由這數百家將之中發展而來的。不管怎麼說,從此之後,由長沙巡撫衙門改為皇宮,還有附近的官府,都由侍衛親軍守護。至少確定了隆武帝的位置鞏固了,最少,隆武用自己的實際行為表面,他絕對不是一個牌位。

他要做光武帝。

按大明朝的祖宗之法,一個皇帝對朝政是有絕對權力的。在權力架構之上,就確定了沒有權臣滋生的土壤。不得不說朱元璋一代豪杰,最少他設計的體制,六百年間,幾乎沒有什麼權臣的土壤。

不管怎麼的大臣,皇帝想殺的時候,只需一道命令而已。

這樣的體制傳到如今,雖然千瘡百孔了,但是對體制之中的人,還是有約束能力。而偏偏馬士英與何騰蛟都是體制中人,他們或許有跋扈的心思,但卻無法抗衡這種習慣的力量。

即便總覽整個南明時期,真正將皇帝踩在腳底下的,其實都是大明朝廷體制外的人,比如鄭芝龍,與孫可望,乃至緬甸人。

「報陛下,馬閣老,何閣老請陛下立即回宮。」一個侍衛跪在地面之上,說道。

隆武帝問道「有什麼事情」

「北邊傳來消息,清攝政王多爾袞下剃發令。」侍衛說道。

「剃發令」隆武帝第一時間沒有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問道「什麼剃發令」

這侍衛立即將一封情報遞了上去。

隆武打開細細一看,不過片刻,臉色漲紅,手恨不得將紙給捏破,從牙縫之中崩出幾個字來「喪心病狂。」

剃發令這命令傳到長沙本不會這麼快,只是剃發令一出,很多滯留在清軍地界的士紳,紛紛南逃,有一些回到了大夏,自然有一些回到了大明。這消息自然傳到了朝廷手中。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豈可輕損

在後世,這僅僅是一個發型的關系。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嚴格的精神污染,甚至可以說是精神上的閹割。凡是每一個讀過孝經的人,都無法容忍的。

對隆武帝來說,更是無法接受。

很簡單,就現在而言,南明與清廷還是盟友關系,最少在襄陽之戰的時候,南明的軍隊,有力的牽制了夏軍一部分。一想到與這樣的蠻夷聯合,隆武帝就覺得好像吃了蒼蠅一樣不舒服。

「朕有罪于天下。至少百姓赤子,受此荼毒。朕死後當以何面目見列祖列宗于地下。」隆武帝臉色晦暗,深吸一口氣,隨即想道「越是如此,越是大丈夫有為之時,朕決計不能就此放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