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林若山有時候會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他的童年時代、他的少年時代, 他的青年時代。

就像這個時代大部分官宦家庭的子弟一樣, 他的童年是死氣沉沉的。

他的父親忙著做官, 長兄忙著讀書。男人是不管小孩子的。做官的男人, 和宅院里的孩童,更是隔著天涯海角,只有疏淡的一眼, 威嚴的垂詢,對應著恭恭敬敬的禮節, 以示親情。

從三歲起, 他便得讀書。父親說,光耀已經逐漸落下去的門楣。

這是高牆下,窄窄的院子的四方的天空。

小小的孩童孤身一個坐在書房的椅子上, 沒有靈巧的飛鳥, 沒有芬芳的鮮花,沒有艷麗的蝴蝶, 沒有各色各樣的點心,沒有玩具, 沒有玩伴——

從蒙師舉報後,父親把他偷偷留著的唯一一樣玩具——一只螞蚱, 當著他的面踩癟了。

沒有叱罵, 沒有言語,一點點踩癟了。

「玩物喪志!」父親冷冷地丟下這句話後, 留下一地的狼藉, 轉身走了。

而照顧他的大丫鬟, 自幼看著他長大,因為教他多睡了一會,耽誤了早課,自稱了一聲「姐姐」。

第二天,她就不見了。她被攆出去了。因為「沒有廉恥」、「沒有尊卑」。

「父親多麼看重你!他愛你。」族人這麼說。

丫鬟們,年長的男僕人都說,他的先生,都說︰「多麼合格的父親!」、「多麼嚴格教養子弟的家庭!」

一個在這個時代多麼合格的嚴父。

戒尺、經書、聖人、規矩,尊卑,冷冰冰的三跪九叩。

沒有人把孩童對于幼小的的生命逝去而驚懼的眼淚放在心上。沒有人把一個孩子近乎窒息的眼光放在心里。

幸而,他有母親——,一位愛惜容貌、性情溫和的仕女——

只有他的母親照顧著他。記掛著他,偷偷地藏起點心帶給他,藏著九曲玲瓏,手把手教他如何解開。她給他悄悄地養過烏龜,養過小狗,帶著他去撫模,告訴他,這是生命,需要敬畏。

她帶著他穿過青青的楊柳,嗅桃花的香氣,采摘院子里池塘里的蓮蓬。告訴他,這是美。

她私下攔住處置那個大丫鬟的管家,把那個大丫鬟平平安安地放出去了。告訴他,臨行前他需要去謝謝她,叫一聲「姐姐」。這是做人的最起碼的禮節——母親說,這個「禮節「,遠比父親的那一套尊卑的禮節,要重要的多。

她是母親,她是玩伴,她是老師。

他們給他「前途」、「光宗耀祖」。她卻教孩子們愛,教他做人。即使自己生著病,卻仍舊撫模著年幼的啼哭的他,吃力地把他抱在溫暖的懷里安撫著。

但他性情溫和的母親,卻過于自尊自愛——她沒有辦法忍受父親時時把她當做愚鈍婦女的教訓,更不願意忍受世俗女子都視作理所當然的丈夫的三妻四妾——林家的子嗣太少了。男人又總是希冀身旁的臉頰總是屬于不同的美人——聖人又沒有說過,男人不能左擁右抱。

她不願意擔嫉妒的罪名,又無法忍受。更不屑,也不願意為難那些命運同樣不由自主的女人。便生了大病。

病的最嚴重時,便化了最美的妝,喝了最烈的過量的藥,把自己一個人關在了屋子里,第二天,已經涼了一夜。

她留下的唯一一句話是︰「山兒,山兒,你要做個好人!做聖人,娘想你做不了。做好人,娘覺得你做得了。」

他果然做不了「聖人」。

他像眼光總是注視著浮雲的母親。

少年時代,他喜歡話本,喜歡仗劍行俠的幻想。

他喜歡和那些人——下人,女人,馬夫,車夫,莊子里的農夫,精明粗野的商人,落魄疏狂的畫家,清高傲岸的戲子——和這些人交朋友。

他幻想走在青青的芥麥里听農夫談論桑稻;睡在顛簸的船艙里听商人講西洋的故事;在戲台里听戲子飽含熱淚地唱腔;在秦樓楚館、後宅牆角,听不幸的女人絮絮叨叨訴說自己的遭遇;而不願意去和滿嘴仁義道德、禮曰詩雲的縉紳打交道。

他也愛讀書——他過目成誦,讀遍史書,詩詞歌賦爛熟于心。雜學更是一本不漏。

他熱衷于天高海闊。

他不喜歡把頭頂在冰冷的玉石上,像一條狗一樣,朝拜那個端坐金階的皇帝,不喜歡向佇立兩旁,峨冠博帶,面目威嚴的大臣哈腰駝背。

他不喜歡蝸居在小小的考場里,挖空心思,斷章取義,拼湊八股。解釋那些仁義與名分。

倘若真有仁義,為什麼不對你們的孩子施加以仁義,教他取得小小的童年的一些快樂?

倘若真有仁義,為什麼不對田野里汗流浹背的農夫施以恩義,教他們少交幾層租子?

倘若真有仁義,為什麼不對那些飽受勒索的商人分去半點寬容?

倘若真有仁義,為什麼不對那些不幸的女人,譬如的他的母親,分享半點的尊重?

那些四書五經,有什麼用呢?考上科舉做什麼?當官做什麼?用一輩子來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用一輩子維護那些鄉野里愚蠢的祿蠹縉紳能安安穩穩地收租子——也維護自己家安安穩穩的收租子。

但是,一個少年人的喜好,一個少年人反叛的心思,在這一級級君臣父子重重壓下的世界里,是無足輕重的。

他的少年時代,是晦暗,陰沉的。

自從母親去世後,冰涼陰暗的大宅子里,總是一整天,一家人三個,父親,兄長,他,除了飯桌上的例行的問候聲,除了聖恭聖訓,再不說一句私話。

無話可說。少年人服從成年人,弟弟服從哥哥,兒子服從父親。臣子服從君王。

只需要下命令就足夠了。哪有別的什麼溫情的話可講呢?

府邸里的楊柳枯了,桃花荒蕪了。池塘的殘荷早就被清理了。游園的園子荒廢了。

男子當學習經濟之道,這些不過是「精致的淘氣」,美何足輕重——就像他的母親,也是無足輕重的。

這些無足輕重的東西消失後,這里,便真是一座府邸了——不再是「家」了。

他溫順地听從父親的一切訓導,他溫順地對大月復便便、魚肉鄉里的縉紳稱叔伯。

他擯棄一切對清甜的空氣,芬芳的春天,鮮艷的色彩的愛好,擯棄自己多情的心,沉默寡言地做一個面目模糊的「讀書人」。

也許,他會活成與所有的他父親,別無二致的人。

但這些晦暗苦澀里,也有甜甜的一點蜂蜜涂著,希冀存著。讓他能夠鼓足勇氣忍受下去。

他記得他的大嫂。出身侯門,卻不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她才華橫溢,表面性情高傲爽直,實則心思細膩,趣味高雅,多情常笑——這是母親去世前為大哥訂下的婚姻。

她修建楊柳,整理桃樹,栽種新的荷花,種下了桂花樹。

春日踏青,夏日賞荷,秋日蘭桂芬芳。

大嫂把冷冰冰的府邸,漸漸又重新盤活成了「家」。

他的大哥,也偶爾會笑了。

即使不喜歡他這個陰郁陰沉的小叔子,大嫂依舊為他重新操持起了婚事。

大嫂背著大哥和父親,不顧禮教,為他安排去見他未婚妻子——她說︰「洞房相見即初見,才叫悲哀。」

他偷偷地遠遠地瞄了未婚妻一面,便為她私自描摹了畫像——何等的青春活潑,光彩照人,和那些木頭似的話本里的大家小姐一點也不一樣。

他學會了慕少艾。

但這點甜蜜的人生的希望,也眨眼破滅了。

他為人光明,才華橫溢的大嫂,因為子嗣問題,在時人的指指點點的眼光中,漸漸地,曾經的詩詞歌賦,都埋在了箱底,她也開始做一個「賢婦」了。期盼人們因為她開始符合世俗道德的「賢德」,而放她一馬。

最後更是生育傷身,兼之憂郁成疾,沉痾不起。

他慕艾的未婚妻子劉五娘,因畏懼婚姻可怖而自縊身亡。

那張寄托了他一生僅有的,羞澀懵懂的少年時代對未來婚姻幻想的畫像,最後,在她孤零零的墳塋前,被他親手燒做了飛灰。

把書擱在桌子上,合上《李香蘭做工記》,他凝視著封皮上那個似乎有點瘋瘋癲癲的公子哥——常遇春。想,玉兒寫的多好。

總是教他又想起自己青年歲月。

他的青年時代,便是個浪子生涯了。

至于他殿前大唱「yin詞艷曲」,以至于被褫奪功名,貶做庶人。更是無人不知的了。

他想起出生落魄公族,卻因急公好義,打抱不平,被誣陷下獄,慘死的至交柳魚生。

他想起落魄而無家可歸的青年時代,鼓足勇氣收留了他的懦弱純真的少年——楊文舉。文舉幫他渡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日子,卻自己永遠留在了黑乎乎的大宅子里。

想起他……

他想起了太多人。

充滿不堪的記憶的河流中,那些晶瑩剔透,如夢如幻,卻又轉瞬即逝的泡沫卻總會時不時從河底浮出來。

林若山微微合了合眼楮。

母親、嫂子、五娘、玉兒、魚生、文舉、青青……

前段時間,老朋友文舉被戰亂阻隔的信終于到了。

他幾乎可以想象文舉寫下信的時候,摟著妻,手舞足蹈。

文舉說,打算來廣州定居了。

文舉說,若山,我相信你。

他說,可惜,我當年,沒有勇氣逃出這個世界,尋覓創造新世界。現在你做到了,若山,你做到了!

林若山驟然攥緊手里的信報。

他推開了門。

林黛玉站在門邊,從來沒見過他有這麼冷酷的時候︰

「自由軍。緊急集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