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81.玉樓春(四)

昆明, 安寧坊。

雨冷絲絲地飄。

安寧坊的主人看一眼膝蓋上的書頁, 再透過遮簾抬頭看一眼坊間零星幾個低頭挑書的客人,看一眼正放著算盤打盹的掌櫃。長長吐了一口煙,將煙槍在桌角敲了敲。

客人過來詢問書價的時候, 打盹的掌櫃驚醒了,漫不經心地比了一個數字。

「這麼貴?」

他不耐煩︰「嫌貴麼, 就不要買。」

大概是一輩子頭一次來買書的客人心疼了半天, 在皺巴巴的口袋里, 模索出錢幣。用那雙還沾著泥的手搓了搓,小心翼翼地接過包著薄薄一冊書的油紙,塞在懷里。

泥腿子。掌櫃掂量那幾枚銅板,嗤之以鼻, 拿起算盤,懶洋洋地一撥,沒有做生意的熱切︰「不送。」

別的客人, 除一個買了本《烈女祠》, 其他都沒有買的。

很快, 坊內就一片冷清了。掌櫃又開始打盹。

內堂,安寧坊主人的煙吐得更頻繁。

往常,四書五經、歷年考題這些經世致用的, 倒是不愁賣。書坊的主要顧客,就是那些一心苦讀好考功名、家里有幾畝薄田的書生。

只是雲南現狀, 早些時候, 先是搜書, 再是壽賊刪改四書五經。人心惶惶。

前些時候更是連雲南義軍自己的軍官、將領、軍師,都被推出去砍了一批。

眾說紛紜,雖然義軍那邊,說是這些人是「蛀蟲」。坊間卻傳說是他們私下讀孔孟之書,才被殺了。

光是這樣也就罷了。

那個姓樓的,原看他是好人,殺了好幾個橫行霸市的流氓,讓街市之人可以安心做生意。可反手,他就撕下臉皮,定了什麼限價令。

書,在限價範圍,絕不許貴賣。

于是,書坊的顧客就漸漸地換了一批人了。

以至于這些日子,往來他店里的,都是些囊中羞澀,原來不敢在他堂前經行的白丁。

這些白丁,一個字都不認識,還滿嘴胡謅什麼「買回去給小兒認字」。說不認字也可以請義軍的蒙學堂先生讀給他們听。

無非是佔限價的便宜。幾個銅板買書還嫌貴

真是斯文掃地。

罷了,忍耐罷。

安寧坊的主人蹙眉,又重重地敲了一敲煙槍,好像那是壽玉樓的腦袋。

雨絲漸重,風也漸狂。

書頁被吹得呼啦啦翻起來。除了風吹動書頁的聲音,沒有客人,四周靜謐。

內堂,安寧堂的主人還在靜默著思索。

外堂,掌櫃的盹漸漸深了。

伙計把門口的簾子放了下來。

正此時,「店家,有什麼新書麼?」一個生得花容月貌的年輕女人,年不過十六,烏黑的鬢發被雨絲打濕,帶著水霧,神情有些局促,停在了安寧坊門口。

原來書坊是不許這些女人進的。

現在,義軍治下,女人都大搖大擺地騎馬逛街了,掌櫃的便也呵欠一聲,道︰

「賣得最好的,諾,,需要麼?」

年輕女人略站一下,翻撿幾眼︰「我不要瀟湘君子的。」

掌櫃的感到稀奇了。概因這些日子以來,大凡店里有女人、年輕人進來,不是要買瀟湘君子的書作,就是詢問她有甚麼新作。再看這女人雖然衣衫一般,舉止卻像大家小姐,便也打起精神,稍稍殷勤了一些︰「那麼,請來這邊,這邊還有幾本話本子」

正此時,門簾又被一把掀開,幾個文人又鬧上門來。嘴里直嚷嚷著要找安寧坊主人討個說法。

掌櫃見他們驚擾生意,便很不客氣,叫身強力壯的伙計把他們攔住︰「又來鬧什麼?之前的潤筆費,我們一筆不少,可都盡數給夠了諸位君子了。」

為首的文人氣急敗壞,高聲叫道︰「讓你東家出來見我們!你為什麼不收我們的稿子?」

呵!還叫上了?掌櫃的那些微睡意便去了,看了一眼內堂東家沒有反應,便將算盤重重一放,木頭桌子被力度震得顫了一下。

「哪家收?哪家收你們這些文君子建、千人一面的玩意兒,你們找哪家去。再鬧,不要怪我稟告義軍巡街。」

對于那些才子佳人、仁義道德的話本子、小說,往日就有人膩煩了,只是沒有其他的奇書,礙于無聊,打發時間而已。自從瀟湘君子橫空出世,這些末流文人的大作,人們是看都不看一眼了。

從前,這些文人還顧及讀書人的臉面,不敢狠鬧。自從收了田,讀書人沒有免苛捐雜稅的優待了,這些儒生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這些要靠賣文為生的文人,就連面子都不要了,青天白日都敢上門將鬧。

領頭的不服氣,強辯道︰「怎麼千人一面?我們也寫俠女、狐女異類之流」

「唾!」掌櫃冷笑道︰「庸俗之輩,力透紙背。你們那寫法早就過了時,現在時興的是瀟湘君子的白描,不需要你們附一些歪詩艷詞,只需要你們也能以白話的方式,描摹出不落俗套的‘祝二妹’、‘常春樹’,叫天下男女為這些人斷腸,便得了。」

「誰說我們寫不得?」似乎就是等著他這一句,他們興沖沖掏出一疊成捆的稿子,得意洋洋︰「這是我們仿瀟湘君子的新稿。不比她一介女流之輩更加用詞雋永?」

安寧坊主不由側目。在屋內叫掌櫃的︰「魯叔,把他們的稿子拿進來。」

為首一本,叫做《常家密記》,翻了幾頁,倒是白描的白話,沒有文言。

見了內容,講南方家族中有一公子,名喚常春樹,講他從小長大,長到弱冠,尚且不通人事,性情乖僻……于是家族長輩想盡辦法給他配置陪床的女婢,想叫他通人事,從此以後收心斂性,娶妻生子,綿延子嗣。

最後常公子終于悔悟,奮起考上了狀元,他的各色妻妾也為他生了不少子女。合家美滿。

這文中,別的尚且平庸,那描寫家族為鉤住這位常春樹所招來的各婢,容色之各有殊異之美的白描,精致至極。

那描寫女婢們如何與常公子翻雲覆雨、糾纏不休的情節,更是別出心裁,詞句清俊。

不消片刻,隔著紗簾,女客人都能听出那內堂里,安寧坊的年輕東家的震怒。那些稿子被他擲出來,如雪花散落︰「東施效顰!人家寫的是‘天下無路尋樂土,人間何處覓自由’,你們寫的是天下無處覓嬌娘!」

文人們聯袂而來,就是想借著人多再鬧,逼這財大氣粗的安寧堂收稿。卻听見那個年輕清淡的男聲道︰「阿大阿二,把這等碌碌俗士趕出去。」

不知道何處轟然應諾。立刻自內堂轉出兩個銅須虎目、虎背熊腰的武士。看個頭,足比常人高兩頭。再有門前身強力壯的伙計呼應。哪里還像是書坊,剎那成了武場。

鬧事的文人嚇得掉了魂。稿子也顧不得撿,連忙你推我攘地逃出門去了。

掌櫃的撿起地上的稿子,讀了一讀,搖頭晃腦︰「倒也算不錯。難得詞句清麗。自從瀟湘君子聲明鵲起,這些借她文章發揮的仿作,也流遍市井了。倒也頗有些追捧者。」

又說︰「那位如今被捧做文豪的瀟湘君子,她的書倒是賣得動,很暢銷。可是近來也沒有新書,舊的賣久了,那也不得意。東家,我們還是得收一批稿子。」

那年輕東家余怒未消,清淡的聲音有些嚴厲︰「魯叔,他們怎比我們?即使我們收這樣的稿子也是砸我們安寧坊的名聲。這樣的玩意兒,怎比得瀟湘君子千古情語?配與她的書共同排列在我們的書櫃上?同樣是月下花前一樣場景,偏偏兩樣格調!我蝸居于此,難道是為了賺這些yin詞艷曲的蠅頭小利麼?」

「東家!」掌櫃的立刻叫了一聲。

安寧坊主人自知失言,才想起坊內還有一位女客人。無聲地與掌櫃對視了一眼,登時堂內武士殺氣騰騰。

那花容月貌的女客,卻似乎沒有見到這一幕,也沒有注意。她听到那年輕東家講月下花前,便低頭,想起了她私底下曾暗暗地琢磨林瀟湘的作品。

《李香蘭做工記》里,曾寫到過這樣一段︰

「月亮,升起來了。

貓和狗都睡了。

石頭做的牌坊也沉沉地打盹。

而柔弱的花醒了。

她們,柔順的女子們,披上送別死者的衣裳,悄悄地起身了。

‘為誰披上喪服呵?為你的父親麼,女兒?」花這麼唱。

女兒搖搖頭。

‘為誰披上喪服呵?為你的丈夫麼,夫人?」花這麼問。

妻子搖搖頭。

‘為誰披上喪服呵?為你的孩子麼,母親?」花這麼說。

母親也搖搖頭。

她們說︰‘這是我們自己的葬禮,只有這一個夜晚,我們是我們自己。’

這一場葬禮,只有月光知道,只有夜晚知道,只有花知道,只有她們知道。

美麗而蒼白的女人們輪流親吻花,對它說︰‘請你保守秘密。我們永遠感激你。’」

這一段,是文中一位一生倔強獨立、不為世俗低頭的著名女詞人,窮病而死後,無人收葬。江南才女集資葬她,又相約趁夜去參加她的葬禮。

這一段十分地浪漫多情,一向為人稱道。

月光照著婀娜的影子們,她們披上與血親無關的喪服,以神異的勇氣,相約去奔赴一場葬禮。如同去赴自己的葬禮。

白天的時候,她們或許是誰的女兒,或許,是誰的妻子,或許,是誰的母親。這一刻,她們不再是任何人,而只是她們自己。

她當時讀到這一段,雖然深恨林瀟湘,仍為這夢幻和超凡月兌俗的情境所傾倒,被那淒然的心境所擊中,渾身顫栗,不由暗嘆仇人的才華。

同樣是花前月下的場景,由林瀟湘寫出,的確就是和別人寫出來的才子佳人花園相會,格調天殊。

「客人,你要買甚麼書?」掌櫃又叫了她一遍,安寧坊的東家似乎也隔著簾子在看她。她不由驚醒過來。書坊內一片風平浪靜。

「我嗎?我」她猶豫半晌,一咬牙,終于說︰「我不是來買書的。」

「我看了你們這希望你們能看看我的稿子。」

她恭恭敬敬遞上稿子。

等簾後的年輕東家一目十行掃完文稿前幾張,忽然笑了,掀開簾子走了出來。

竟然是一錦衣華服的公子哥,長眉雅目,別具一種男子獨有的嫵媚又十分瀟灑地的風致,一手舉著煙槍,輕輕往下抖落煙灰,以她的眼光看來,不像是一間書坊的小小東家,倒像是她從前認得的某些世家子弟︰「你真是膽子大。敢拿這樣的稿子交給我。你不怕我扭送你去義軍那麼?」

她臉一紅,低下頭︰「小女看過店中其他書籍。略懂您的眼光。」

說著,她忽然抬起頭︰「何況,義軍本來馬上就要走了。不是嗎?

安寧坊主人頓了一頓。拿煙槍的一柄敲敲手心,緩聲道︰「是啊。馬上就要走了。你叫甚麼名字?」

「小女,嚴芙蓉。」

是夜,大雨。昆明千家萬戶,俱燈火通明。

街上,兩邊,一頂傘接一頂傘,黑壓壓的腦袋。

街中央,一匹接一匹馬,被穿麻衣的人牽著,踩著水窪,馱著包裹,甩著尾巴上的水,靜靜走著。

一切都十分地安靜。漆黑的天地間,唯有雨聲淅淅瀝瀝地響著。

或許還有隱隱的啜泣聲吧,只是夾雜在雨聲里,難以分辨。

「你們會回來嗎?」白發蒼蒼的老人們攔住領頭的,牽著馬的高大男子,渾濁的眼里分不清淚和雨。

「你們會回來嗎?」戴著藍綢子的青年們濕漉漉地拉著自己麻衣的朋友們問。

「你們會回來嗎?」過去的地主家眷,躲在牆角,在心里冷冷地撇嘴,想。

「會的。」他們說。

義軍主力攻下南京,駐扎南京,奉南京為新都,與朝廷圍堵大軍,形成僵立之勢。遂連發六封書信,催召南方正在大清洗的幾支義軍主力分支速回南京。

雲南,壽玉樓卻大清洗完畢,留下了一部分駐扎人員,才連夜,去往南京。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