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仗朝的太傅大人也要給受了重傷的寶貝孫女出氣!
最新一期報紙上出現了一則評文,歷數幣制改革的便利,列舉太宗、高宗、世宗和神宗執政元年與十年的稅收支出,附上獲罪官員每年考核成績,並贈一言評語——‘自大漢始,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均分之以地利。今大虞新政,與社稷萬民分商利,故帑廩豐盈,子民富庶,良有以也’。皇帝這是把地分給你們這些當官的人,把商業利益分給普通老百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最妙的是,所有入罪之人被抄沒的家財也一同列出,歐家以白銀一百二十萬兩、上等田千頃名列前茅,連看起來最窮的前首輔秦家都有良田千畝。這些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了要造反,完全因不能多佔便宜而不滿,一個個都是貪官污吏,殺得好!
以上,即為此次‘民辯’和刺殺一事的總結陳詞。
***********************
血腥地清洗了百來人,和名為流放實則移民了近五萬人之後,神宗對于商貿政策的推行力度前所未有的嚴格,皇家產業也積極地配合,給各地分站提供相應補貼,務必對外要掌控新疆域的經濟命脈,對內吞並守舊人士的田土家財。因為在公審暴露出來有幾十名文官涉及皇後遇刺一事,被報紙通告全國,許多與其有交情的頑固派官員紛紛受到攻訐,自請下台,崇政院在神宗面前有些直不起腰來,被迫接受部門審計,成為太子參政的一塊磨刀石。
從中華產業分紅中劃出來的百官獎金總額越來越多,,許多出身商賈或支持新政的新生代官員通過吏考迅速上位,‘武力靖邊、商貿開道、科技立國、華民一體’作為國策,再無人敢用‘恢復舊制’為由,挑戰當世國土最廣的君主。
這種趨勢實乃一種必然,多年後的史學家會贊譽神宗的前瞻性,說他的行事多麼地符合歷史發展方向,各種跪舌忝。因為他們總結出一個規律,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相較于人口數量,土地這塊蛋糕足夠分,所以朝廷一直鼓勵生育和農桑。許多王朝依靠雄厚的農耕基礎,能突破‘百年人口怪圈’,在衰落時再度雄起,國運延綿幾百年。但在大虞第一個百年,人口出現翻了倍的突破性增長,不能指望土地孳息的緩慢速度能跟上,為了承載多出來的人口,對外擴張和發展科技成了最正確的選擇。
這些事後諸葛亮並沒能從史籍中找到最真實的原因,英明神武的虞神宗不過是記得皇後隨口提到一個人口數量詞為‘四萬萬’,所以當民部黃冊統計齊民接近此數時,他毫不猶豫地頒布了《定邊令》,將國策徹底確立下來,並且,所有願意在駐地退伍定居的軍人可獲雙倍功勛田,所有購入飛地者可獲雙倍免稅期,且在當地的奴僕數量不受任何限制。
報紙上每個月更新一次的兩洲地圖,慢慢描繪出那兒的風土人情、地質地貌,順便標注出已賣出或無主之地。不愁金銀的商賈們涌向海外,和三大國公府和四方軍的士卒一起,隨手在東洲、南洲買下一縣大小的地兒。堪輿科的學生陡然吃香起來,受雇于官方或私人,繪制地圖,堪地畫界。國人所謂的‘故土難離’,不過是在華夏宗親崇拜的信仰下,因為失去原有的社會關系和便利,在新地方重新融入當地族群圈子難度太大,可是面對一片有本**隊保護的空地,沒有宗族的羈絆,只有新的人際關系和更多的利益,大家起點都一樣,有什麼離不了的?
當你有機會見識海洋,便不會只看著腳下的一小片土地。
***********************
全面康復的皇後忙于為刺殺一事善後。一是處理好與此事有涉的兩個姐姐,二是女兒八月份成親,最重要的三嘛,便是太子的婚事啦。
遠在靖西城二姐顧曉愫拒絕和離,送夫君上囚車回京,她自己帶著孩子隨後跟上,打算入宮求情,保住夫君性命。還沒到京城便接到顧辭的信,听說了夫君不用砍頭,改為流放碧瑤城。杜姐夫這些年教學有功,三個兒子已非罪籍,去那里後,當爹的可以繼續教書,三個孩子想入中華橡膠公司或貿易公司都行,即便科考什麼的,也完全沒問題。隨信還附上一份碧瑤城的橡膠園地契,讓顧曉愫夫妻一下安了心。另一位涉事的五姐顧悌本該銷聲匿跡,結果又被炒舊飯,雖然她完全沒有身為死遁之人的自覺,但一直還算安分守己,和四夫人一起做生意。藝青把顧珝的媳婦,九嫂聶氏這些年上報來的情況整理給顧辭看,聶氏給顧悌開了方便之門,很多新明城特產都通過顧悌的店鋪賣往京城,現在端看她日後如何打算。
鏘鏘的婚事幾乎由毓儀和京中三個嫂子一手操辦,除了過目嫁妝單子點個頭,貌似沒有需要她這個娘親的地方,添妝也由蕭律、父親和四個哥哥準備好了,好沒有成就感!想到最小的阿綴也天天往外跑,顧辭愈發後悔沒生出個女兒自己養。
不過駙馬一家子在大婚後會被送去澎湖這事,皇後還是需要和女兒好好談談的。
「乖女兒,你和女婿好好說,馬公城不是瘴癘之地,……」
「……娘親,我哪里見得到他嘛。」鏘鏘眉染清愁,有點甜蜜又有點哀怨,扯著顧辭的袖子輕搖。
「欸?為什麼?」她和袁懿婚前一樣膩歪,就成親三天前消停了點。
「他……哪好意思招搖過市,也就寫寫信……」顧辭剛想說‘那你寫信告訴他’,鏘鏘立刻補充,「祖父也不讓寫,發現了會沒收。」
看來毓儀和顧堯對寶貝女兒被刺殺一事還沒消氣,顧辭酸澀又窩心地說,「我這就叫他進宮。」想來她先表了態,爹娘不會再對孫女婿橫眉冷目了吧。
鏘鏘欣喜地點點頭。
「我讓你們見面是交代正事,完了再談情說愛,知道不?」顧辭掐一把女兒紅撲撲的臉蛋,一邊blabla地給她科普,「澎湖可謂寶島,去那兒不是罰,讓他們心里有數。除了地理位置關鍵,可以控制海域以外,島南那點耕地可不比安南差。」
鏘鏘認真點頭,听到雷震已到,坐不住了。
當娘的只得咕噥一句‘女生外向’,便把織女送去給阿牛哥,再把大兒子叫來詢問終身大事。
顧辭做好了準備跟阿聖循循善誘一把,結果太子出去一趟長開了,毫不羞澀地表示,皇帝和太尉、太傅給他提了幾個人。
又一次被孩子們搞突然襲擊的皇後崩潰了,「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
「……祖母說,您肯定覺得哪個都好,父皇和祖父都打算等祖母挑完,才讓她們進宮拜見您。」不然來個心思厲害的女孩,把皇後忽悠暈了,腫麼辦?
深感受到一萬噸鄙視傷害的顧辭,听到這是親爹的意見,頓時舒坦多了︰想來耶耶覺得太子妃是國事,暫時用不著她這個皇後參與。
「那些小姑娘你都見過麼?」
「沒有,我都听娘親的。」
顧辭聞言更舒心了,笑著猶疑道,「……可,若是……」我覺得好,你沒感覺怎麼辦?
「父皇說了,您考慮誰做正妃就行。」看娘親一臉大驚失色,阿聖馬上補充,「太傅和祖父會權衡哪家適合做側妃。」
顧辭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兒子不是老公,她這個婆婆以後可能會有好多兒媳婦來請安,「但是……」
「長輩們覺得子嗣不用急。」
顧辭稍微放點心,又仿佛有點說不明白的不妥,只得囑咐他,「若有喜歡的人也就罷了,若一碗水端平,不如都是老實听話的好。」
阿聖貼心地微笑點頭應是。
祖母說得太對了,娘親跟沒長大似的,只要听到這事祖父同意了,絕對不會有意見。他沒有父皇這樣的好運氣,能得個青梅竹馬心心相印的賢內助,他的婚事應該與皇祖父一樣,以利益、制衡為重。像父皇說的,子嗣之事,要麼嫡子兩三個,要麼都是庶子,擇優而晉。日後真有看上眼的女子,端看自己手段如何了。
***********************
公審內容通過報紙昭告天下,遠在新明城的顧悌得知假死一事暴露,以喬善元的身份,請葉莫莫轉達‘入京覲見皇後’的願望。
顧辭還沒發話,袁懿就怒了,「不知所謂的女人,她以為還有談條件的資格?!」
若召她回京,不論是私下口諭還是明發懿旨,都等同承認她是詐死拒婚的‘顧悌’身份,即便元念知道了也惹不出麻煩,此舉仍頗為惡心人。
「不管她咯,談生意找各地掌櫃,談家事找五嫂、九嫂。」
顧悌等了兩個月,只得到嫂子‘有事請直說’的回答,並不氣餒,提筆寫了封信給顧忻,由他出面,悄悄蓋了葉莫莫金陽郡主的印鑒,寄往中華公司總部。此信很快到了宮里,不說事後葉莫莫與顧忻吵了一架,直接限制他出入內院書房重地的權利,就說藝青看到信上內容,險些想直接派人做掉顧悌,以絕後患。
顧悌所求看似簡單,不過是想借中華貿易公司之名,在新明城當地也弄個專屬貿易公司,專門針對大理區域劃定各處種植特定作物或商貿之地,抬高入境關鈔,實現本區域內部的‘均糧米,分地利’,有多余的部分才由貿易公司賣給外地商販。若真如此施為,大理政區形同割據自治,異日財足兵強,完全可自立藩王,哪里還會是大虞之地。肥己損商,何談‘富足一地’?這種沒有大局觀的自私女人就不該給她蹦的機會!
假如顧辭看到此信,或許能明白顧悌是想搞‘特區’、‘商圈’,但在自然經濟比重超過一半的古代,可不是cos一下七九年的老人,想當然地伸手畫個圈那麼簡單。靠記憶和追逐商利的小聰明,連人家為什麼選擇一個沿海小漁村、靠著香港做特區的原因都不懂,就惦記著憑借家世地位,壟斷曾為一國之地的經濟命脈,自給自足,分庭抗禮,當朝廷和其他商人是傻子?真開此先河,各中華公司也不用顧及小商賈的死活而頻頻讓利,完全可以壟斷所有行業了。
可惜這信壓根沒出現在顧辭眼前,藝青直接找到神宗,兩三句話,議定一個女人的未來,以及從經濟上遏制各地方官府壟斷的原則,不能讓顧悌設想的‘國中國’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