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68 韋陀教的最後保衛者

發現澳洲、麻那里和古里帝汶的消息及時傳到上京,緊接著,報紙很快報道了南洋的情況,並列舉了各島的特產和現狀。目前南美的橡膠還沒在南洋落地生根,所以最吸引顧辭目光的就是渤泥的鐵礦,至于香料木材等東西,交給商人們去折騰吧。

在皇家貿易公司的支持下,大批的商人準備奔赴南洋,許多貧困州縣的官員們也接到一個任務,‘勸遷令’,遷徙移民到南洋、東北等田地富余之地去開荒。對他們而言,走的青壯年多了,當地人均收入反而提高,相應的政績也好了。至于人走地荒怎麼辦,沒關系,打報告給朝廷,會給你介紹好用的新農具,開發別的資源,派來流放犯人挖土墾荒,反正罪籍之人不計入人均考核數字中。

不過勸遷令注定沒有護海令引人矚目,官吏們對此很不積極,概因大虞不全然是黑死病的禁區。安南、南詔、暹羅、卑謬等地一樣遭受了鼠疫的襲擊,其中以緊鄰天竺的地區情況最嚴重。與珍珠城一山之鄰的吉靈城突然數百人高熱發咳,有人甚至當晚便去世。好在藥物和措施執行到位,疫病被控制在比較小的範圍內沒有傳播開。

喬祺及巡檢司護衛們跟醫館大夫護士一樣,全副武裝地穿上隔離服,跑到吉靈城視察疫情,把當地居民和從珍珠城跑來的難民們嚇壞了。好在他馬上反應過來,吩咐大夫和護軍把吉靈廟作為隔離場所,放言在佛祖保佑之下才能救命防疫,成功地安撫了眾人。雖然被隔離的病人都死了,但穿了防護服的醫護人員躲過一劫,疫情也沒持續擴散。

劫後余生的喬祺把這段經歷寫文投稿,在全國,甚至日後在世界範圍內都引起軒然大波,被歐洲人稱為‘勇敢的執政官’。

***********************

黑死病給南亞和東亞帶來的是發展機會。與歐亞非的交易中斷,讓大虞這個富饒而強大的國家把整個海上貿易重心和攻略重點轉移到這邊,陸上絲路雖未隔絕,但還沒恢復生機的中亞人民顯然購買力很不理想,曾經強大的月即別汗國風流雲散,取而代之的蒙兀人要土鱉得多,最吸引他們的是藥材和糧草、當然,還有豬肉。

一盤散沙的大食並未完全聚攏于新崛起的馬木陸王朝之下,從綠海或紅海逃向天竺也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兒的港口桑詹被大食經營數百年,城中居民以天方教徒為主,曾經逼退蒙兀人的濕熱氣候,對于習慣了駱駝和沙漠的大食人並不成問題。眼下波秋歌同樣遭遇黑死病的襲擊,無力維持海上封鎖,大食人怎會錯過這個機會,匯聚于此的大食軍很快佔據了申河流域,延續舊傳統,開始跟波羅搶地盤。

波羅和朱羅兩個王朝都是聯邦制的土著結合體,一樣繼承了天竺對宗教的支持和庇護,對王室土地進行分封的對象都是寺院,而不是世俗官僚,區別只在于前者信奉韋馱教,後者國教是佛教。大虞在兩國設立的據點嚴格來說不能叫使館,使者以興善寺高僧為主,駐錫在波羅的那爛陀寺、富梨寺和超戒寺,以及位于朱羅加西城的鹿野苑,當年釋迦牟尼初******之處。

波羅王朝的創始人瞿波羅是驍勇善戰的拉杰普特人,皈依韋馱教後,以剎帝利(武士)的身份一躍而成為天竺四大種姓中帝王將相的高等種姓,‘拉杰普特’就是‘王之子’的意思。他們是南亞最好的騎兵,個個戰技非凡,騎術刀法皆精,擁有許多特別的武器,折疊劍、拳刃、竹制長弓、可投擲的環刃和著名的彎刀,所以更喜歡在馬上貼身肉搏,于白刃戰中取敵首級輕而易舉。

現任的波羅國王拉桑伽身經百戰,戰斗經驗非常豐富,總是沖鋒在前,曾被打瞎一眼、斷一手、跛一腿。據稱在其第一次與大食人交戰之前,身上就有八十多道傷口,激烈拼殺一場後,又添十幾處重傷,突破百傷大關,端的是個驍勇之輩。

這種國王領導的軍隊,想也知道不可能有投降這一選項。盡管波羅騎兵非常彪悍善戰,還是在開戰之初便惜敗于兵力大增的大食人之手。不過波羅人很快帶著數萬頭訓練有素的勇猛戰象反攻回來,俘獲大食前鋒軍的三千人和兩個千戶長。這些戰俘被集中到齋普爾,在戰象腳下踩踏而死,頭顱被嵌入阿格拉新築的城牆內,或掛在馬具上耀武揚威。被激怒的大食復制了蒙兀人的殘暴,在天竺的土地上大規模燒殺搶掠,到處屠城,並強迫臣民拋棄韋馱教,皈依天方教。為了更好的抗擊入侵者,拉桑伽將都城從齋普爾一路東遷至水陸交通樞紐的阿格拉,他們也不負武士之名,無數次站在戰爭最前線,作為韋馱教的保護者,激烈反抗大食人和天方教的入侵,絕不屈服,進而將一向橫行無忌的大食騎兵拖入消耗戰的泥沼。

神宗十年至十一年之間,大食人七次東侵波羅,終于踏著韋馱教徒的獻血,在恆河上游站穩腳跟,把目光投向更富庶的阿格拉地區。

與尚武的波羅王朝相比,天竺的低種姓民眾對大食人印象挺好,在大食政府和法院的管理下,感覺大食軍隊比波羅軍隊好打交道,而且天方寺還是教授知識的學校,申河流域容易就接受了新的統治者。不到一年時間,這兒幾乎十之七八的天竺人都自願成為天方教徒,天方教傳播速度之快相當驚人,大食語也成為天竺語之外的第二大語種。有了這樣成功的例子在前,大食憑借著群眾基礎,繼續向阿格拉推進。英勇不屈的抵抗沒能讓波羅王朝保住阿格拉,只得一路沿著恆河東退,直到大食人漸漸逼近那爛陀寺,並焚毀途中經過的一座古寺,朱羅終于不再裝聾作啞,主動向波羅伸出橄欖枝。

兩羅聯軍打敗了大食一次進攻,在大虞‘護佛令’的支持下,許多東南亞、東瀛的雇佣兵被送去庇護那爛陀寺等佛院。曾經以勇武聞名的波羅人,失去都城之後,只得依靠雇佣兵退守那爛陀寺,或南退離開恆河流域。而恆河下游和吉大港等地,因為大食人同樣經營多年,有許多天方教徒,這些人毫不意外地成為炮灰,被數次屠戮,或驅趕出去。

數年的拉鋸戰中,大食人自身傷亡也很慘重,始終未能徹底征服這個尚武的王朝,終于消停了些,在阿格拉以北另立新都‘德里’,主將薩哈魯願奉穆斯坦為‘正統海里凡’,自立為素丹,作為這片領土的新主人,開始試圖打造出一個天方教帝國。

***********************

大食這樣漂洋過海來侵略的行徑,也算給固守本土的大虞人打開了新大門,並不是守好現有國土就萬事大吉,一旦在海上擋不住他**艦,不能御敵于國門之外,大虞也會變成第二個天竺。喬祺這個蒲甘布政使通過珍珠城,把戰爭過程和得失總結成文,寫了封奏折,支持神宗大力經營海權,並且提議派駐重臣貴戚來經營中南半島。作為遠離上京的‘荒蠻之地’,一旦有什麼變動,很容易就被放棄掉,若有個分量十足的人物放在中南半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朝廷對這兒的重視,也有利于改變當地土著認為天高皇帝遠,縣官不如現管的想法,讓他們直接‘沐浴皇朝天恩’。

這一見解與剛致仕的顧堯類同,他非常支持孫子們出去闖蕩。數年後,顧翮的長子,排行第四的顧勱主動請纓,沒要任何官職,直接帶著大兒子夫妻到真臘的萬象城開始賺錢辦學、傳教授醫。

彼時的萬象還不算真臘重城,他來到這個位于撢邦高原南部的城鎮之後,既團結了一大批華商,成立‘蘭芳公司’,組織‘民兵’保護自己人,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把翡翠和硬木等奢侈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上京,換回大量中原特產,深受當地酋長和商人的愛戴和推崇。

再過十來年,當萬象周邊的暹羅、高棉或撢邦戰火頻起時,他以‘蘭芳聯邦’的名義總攬了萬象附近各城,乃至撢邦和真臘通往大虞境內的沿途安保工作,以及各部族之間的利益協調等事務,雖無國之名,已有國之實。因各部族內部事務仍由酋長負責,這種形式得到認可,各商道周邊的部落、武裝力量和城鎮據點都紛紛加入,整個撢邦高原和真臘的地界上,幾無其他勢力敢直攖其鋒。蘭芳聯邦按照大虞的政策統一了這些地區的賦稅、行政、法規等內容,全民皆兵,戰時扛槍,平時耕地,除了沒有正規軍隊,如同立國一樣。

當西方軍艦遠道而來時,中南半島上不論是大虞的政區,還是松散的部落聯邦、國家,都不得不整體納入大虞軍事體系中。待到最為強大的不列顛徹底止步于天竺海,再不得寸進,東方帝國的版圖內,已用百年時間,慢慢將整個新納地區的文化差異消化殆盡,這一穩定的糧產區,使得大虞帝國百年間的人口數量一下越過四億。

隨著中南半島上通曉漢語的人數猛增,大虞和蘭芳同時從海陸出兵,徹底鎮壓暹羅和高棉的內戰。‘和平’解決掉兩邊王室、貴族成員之後,由蘭芳、蒲甘、扶南、馬來四大政區瓜分掉兩國國土,哀牢政區取代蘭芳,顧勱長子為哀牢布政使,中南半島盡歸中華。

在另一個時空中,同樣遠鎮雲南的沐王府和平西王,其家族後代的命運截然不同,前者讓雲南成為大明一省,後者是遺臭萬年的三姓家奴。而蘭芳宗主顧勱的選擇與沐英相類,在世時即封異姓王,賜丹書鐵,顧氏子孫世襲罔替,逝後附葬皇陵,入流芳祠,破例獲謚‘昭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