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 風起雲涌 第228章 待宰羔羊

第228章待宰羔羊

正當朱佑桓準備埋頭苦干,妄想以一己之力科技興國的時候,四川爆發大饑荒,當地部族首領受到成華年間嘯聚山林的流寇野王剛教唆,揭竿而起,帶領流民殺官造反。

弘治皇帝急忙下旨,想調撥二十萬石糧食轉道四川,賑濟災民,不想湖廣兩地連年歉收,竟是沒有存糧可調。

朱佑桓是以臨危受命,他在嘉興查抄的大批糧食,通過水師送往災區,又匯合新任四川巡撫謝士元,急檄設置流民收容濟食之所,給符遣歸,途經郡縣驗符給糧,朝廷又發帑金二萬兩,給饑民耕種之具。

待穩定災民後,謝士元只身進入少數民族村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部族首領歸順。這邊朱佑桓和流匪激戰幾次,接連大敗敵人,身邊三百騎著戰馬手持火槍的精銳騎兵,從此名揚天下。

部族頭人視朱佑桓為天神,莫敢仰視,遂主動和野王剛劃清界限。官軍因而士氣大振,多路出擊,最終于陝西,湖廣交界處徹底擊潰野王剛,歷時不過三個月。

因朝廷賑災及時,上下官員齊心合力,四川大饑不亂,而且舊患被平,弘治朝的銳意革新,效果初顯。

捷報很快傳到京師,全城響起轟鳴的鞭炮聲,朱佑樘聞訊大喜,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感慨道︰「桓弟下次江南,竟然連番幫著朕平定內亂,功在社稷,實乃朕的肱骨兄弟,他上奏朝廷,寧肯不要任何封賞,也要重開海禁,眾位愛卿有何建言,直說無妨。」

禁海乃是太祖皇帝制定的國策,歷經永樂朝的七下西洋,開過也禁過,朝臣自是對此意見不一。此次朱佑桓挾兩件大功上奏朝廷,明言不會耗費國力重現當年三寶太監的壯舉,不過是允許民間和外國通商,開放口岸。

出身南方的官員,歷代都佔據京官半壁江山,哪怕是小農意識再嚴重的老臣,對于此事都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原因無它,利益使然爾。

至于對此事反對最激烈的劉大夏,此刻遠在河北,鞭長莫及。王恕和馬文升等重臣和朱佑桓的私交不錯,都听過朱佑桓的想法,此刻不置一詞。

站在最前方的劉吉,最近有些灰頭土臉,被朱佑桓逼著大義滅親,狠狠處置了一干門生故吏,實力折損很大,他越發不敢得罪朱老六,當先表示道︰「臣附議,朝廷可以靜觀其變,于國有利則鼓勵,于國無益則再次禁止就是了,總得嘗試下方好。」

朱佑樘也是這個意思,眼見大臣們皆點頭,立時說道︰「那就準奏,于沿海設置口岸和海關衙門,選派大臣出任海關總督,負責具體事宜。先試驗幾年,看看效果如何。」

話音未落,禮部尚書周洪謨開口道︰「啟奏聖上,海禁源于倭國海盜常年騷擾沿海所致,是以太祖皇帝下旨禁海,沿岸設置三十萬衛所,三千艘戰船保衛國土,而百年間此騷擾始終不斷絕,一旦放開海禁,恐海盜紛至沓來,得先解決此事為先。」

朱佑樘說道︰「此事老六與朕說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味的阻隔漁民不得出海打漁,斷絕民生,才是沿海飽受侵擾的源頭。與其一味的阻絕,不如采用疏導並御敵與海疆之策。近些年來,倭國進貢使團越發猖狂,幾次任意鞭打當地官員,劫掠村鎮,得加以震懾警戒,不然豈不是欺我大明軟弱?何況沿海綿延數千里,縱是處處設防,又豈能保住萬無一失?」

說到這,弘治皇帝說不下去了,再說就有質疑歷代帝王的嫌疑,不過意思很明顯,窩囊氣委實是受夠了,北方退守,南方海邊退守,四面八方都要退守。幾十年來,堂堂天朝連續丟失土地,即使那都是些不毛之地,卻也實在是令朱佑樘這位新君,大感顏面無光。

朱佑樘立意要打開一個缺口,重振大明聲威,北方很難寸進,因此萬里海域成了最佳的突破口,再說還有永樂大帝的珠玉在前,眼下臣民對于大海並不陌生。

他听朱佑桓提過,南宋時期單單依靠海上貿易,偏居一隅所得一年賦稅,竟比大明兩年總和都多。放任海外無數屬國被異族佔據,千年以後,固步自封的大明還不被後代子孫罵死?

尤其是倭國,琉球等屬國,憑借進貢所得,又購買大明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轉手倒賣給東南沿海各小國,賺取超過十幾倍的利潤,然後買來大批糧食帶回本國,這對于缺錢越糧缺到眼楮通紅的皇帝來說,刺激實在是太大了。

朱佑桓的存在,無疑使得弘治皇帝和大臣們的眼界大開,而歷史上,正是因為信息堵塞和妄自尊大,才使得大明走向輝煌頂點後,再也不思進取。

也恰好是朱佑桓身處于弘治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一系列的撥亂反正,使得整個朝廷氣象一新,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最高。

不然換做任何皇帝在位,恐怕很多難題都無法解決,不管是文臣把持朝政,還是宦官把持朝政,永無休止的內斗和皇帝的不作為,才是阻礙大明發展的最大障礙,而這些,縱觀整個孝宗皇帝在位期間,基本都是不存在的。

朱佑樘對于兄弟的信任無以復加,雖說是他善良本性使然,實際上朱佑樘並不是可以被人愚弄的糊涂帝王,駕馭臣子的手段,不比太祖太宗皇帝稍差分毫,打理朝政更是不必說,弘治中興被譽為眾多守成之君里,能排上前三甲的好皇帝,絕非後人杜撰。

歷數滿清十二帝,能以相同條件做到和可與弘治皇帝比肩的帝王,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為可嘆歷史上的朱佑樘英年早逝,假如能多給他二十年的話,或許歷史從此就不一樣了。

朱佑樘為何信任朱佑桓?不單單是出于個人感情,而是朱佑桓凡事不存私心,為了國事不顧一切,為百姓敢得罪任何人,每次辯論都言之有物,歷數歷朝歷代的缺陷,每位皇帝和權臣的得與失,每每言出必中,發人深省。

深夜,隨著陣陣急促的馬蹄聲,兵部接到千里急報,韃靼小王子率領大軍,在河北邊關與劉大夏對峙。

朱佑樘緊急召見大臣,至此感嘆道︰「老六當真用兵如神,要不是有他提醒,恐怕此時京師都得動蕩。」

劉吉笑道︰「現今老臣王越被起復,身兼陝西,甘肅兩省總督,難怪韃靼人不敢侵擾,反而不遠千里轉道河北。」

兵部尚書馬文升點頭道︰「陛下不必憂心,河北邊鎮糧餉充足,又新換了一批守城利器,臣以行文督促各地備戰,調撥兵馬馳援北方。」

朱佑樘神色放松,笑道︰「朕不擔心,他韃靼人敢來,朕就敢御駕親征。那達延汗趁著朕剛剛登基,還以為朝政不穩能撈些好處,卻不知他打錯了如意算盤,看來他已經知道各地災荒的實情,朕是不敢迎頭痛擊,但有人敢,哈哈」

眾位大臣心中好奇,馬文升笑而不語,但見年輕帝王樂不可支的道︰「大家不要忘了,此刻老六身在何處。」

劉吉哎呀一聲,失聲道︰「六王爺在四川,難道他要率軍直搗黃龍?」

朱佑樘放聲大笑,笑聲中有著說出不的歡愉,馬文升神色欣慰,對著一頭霧水的重臣解釋道︰「這半年來,錦衣衛派出上百密探,秘密趕赴塞外刺探軍情,又經哈密衛傳來密奏,這達延汗的王帳,竟然就設在昆侖山附近。六王爺曾經有言在先,韃靼人要是敢大舉攻來,王越大人就可率領輕騎深入大漠,酒泉距離天山不過數千里,又有沿途哈密衛的鼎力協助,攻取蒙古王帳非是天方夜譚,此乃來而不往非禮也。」

幾位大臣當下又驚又喜,驚得是此事明顯是陛下和馬大人,還有朱老六三個人暗中商議的,首輔劉吉身份在那擺著,此等密事瞞不過他,此計策堪稱狠辣高明。喜得是王越在西北為官多年,幾次奇襲過蒙古人,想必此次也不會空手而歸。

朱佑樘笑道︰「以老六的性子,定不會坐視無睹,他那名傳天下的三百龍騎兵,或許已經在路上了。」

堂堂宗室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這權利委實太大了,不過一干重臣都沒敢吱聲,除了知道朱佑桓的為人,深受帝王信任外。在場大多屬于正直人,都知朱佑桓從不胡亂伸手,至今還從未干涉過官場之事。

此時此刻的草原上,小王子眉頭緊鎖,此次他擊敗國師小阿魯台,實力大增,因此懾服了蒙古各族,共同舉兵而來,誰知明軍反應很快,各地烽火早已示警。

他不願硬踫硬的攻打堅城,而每一天都有明朝援軍趕到,強行攻打就更不可取了,一時間,頗有些騎虎難下的尷尬。

最近蒙古人的日子不好過,糧食等各種賴以生存的物資緊缺,牧民的日子過得很艱苦。大明又關閉各地口岸,除了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外,鹽鐵茶等一律不得出關。

以往還有晉商暗中和蒙古人買賣交易,可去年突然都變卦了,竟無人敢再賣糧食過來,據說有幾家因此事而被錦衣衛抄家滅了族。

「弘治皇帝,乳臭味干罷了。」

五歲時即成天打仗的小王子,自然對和他同歲的大明皇帝報以不屑,對著各族首領,下令道︰「命令全軍把盔甲穿上,把兵器都擦干淨,馬兒收拾漂漂亮亮,每日在關外夸耀武力。」

眾人迷惑不解,紛紛詢問,小王子笑道︰「漢人有句老話,叫做硬的不行來軟的,既然他們早有防備,強行攻打得不償失,不如用武力來嚇倒大明天子,允許我蒙古人派出大規模使節團進京朝拜。逼迫大明開放互市交易,待我族積蓄實力,明軍空虛時,這些漢人家的財帛子女,還不是任由我等予取予攜?」

各族首領紛紛稱善,幾千年來的搶劫經驗告訴他們,此乃游牧民族對付漢人的不二法寶。

中原王朝強盛時,我就稱臣討要好處,慢慢積蓄實力。中原王朝虛弱時,我就揮軍南下,一口口的蠶食,甚至是佔領整個北方,總之主動在我,在他們眼里,漢人不過是一群待宰羔羊罷了。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