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 風起雲涌 第213章 劍指遼東

第213章劍指遼東

听到朱佑想要放棄爵位,為民做官的壯志,弘治皇帝笑著恩準,並當場賜封為從四品的右參議之職。此官職相當于廣東布政使司的議政幕僚,位高而權輕,而且人數不固定,大多用來安置年老官員和獎賞本地有名望的鄉紳之用。

明朝一省之最高長官,原本是布政使,加上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俗稱三司,權力極大。為了便于監管地方,朝廷喜歡派遣都御使巡視地方,有時在各地一呆,就是一年半載,被稱為巡按,職權凌駕于三司之上。

後來漸漸演變成了慣例,文官下派地方有衙門的稱為巡撫,到處走動的還是巡按,提調軍務比如掌管漕運,稱為總督,或者是提督。

遇到民變或者留在邊鎮御敵等專事,為了方便協調臨近府縣內的軍政民政,則就是總督兼巡撫了。漸漸的,偶爾有總督竟能擁有監管兩省地方官的赫赫權勢,比如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位高而權重,被官場尊稱為督撫大人或是制台大人,算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至于太監出京則稱作鎮守,采辦,監軍,除了太監外,這些官場制度都被後來的滿清全盤接受。

請五哥去廣東,自然是為了葡萄牙人,朱佑桓打算先通過歐洲,得到夢寐以求的各種糧食作物,等今後條件成熟,則派遣遠洋船隊航行世界,為將來的大航海時代做準備。

有心殖民海外,朱佑桓忽然想起了台灣和海南來,這近在咫尺的好地方豈能不用?

一調查,才知台灣目前還未設置官府,由著土著酋長島上稱霸王,據說島上倒是有渡海而去的福建先民,人數不詳大明對于隔海相望的偌大土地,一向視為小小的普通島嶼,並不重視。至于海南在明朝中葉已經發展起來,人口總共三十多萬,有名的好官海瑞,邱峻,王弘誨,都是瓊州人。

如何解決歷來被視為蠻荒之地,不毛之地的南方,那些使人聞之色變的毒霧煙瘴,蛇蟻毒蟲?對于朱佑桓來說太簡單了,重視個人衛生,服用開水,住處勤灑生石灰,多備藥物和醫師,砍伐清理出適合居住的定居點,結合當地百姓經驗,則不難一一克服。

把此事一說,結果弘治皇帝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想到,隔海竟然還有一省之地那麼大的島嶼,而且距離大陸並不遙遠,水師航行旦夕可至,而福建多山土地貧瘠,大可遷徙流民過海墾荒,認真听了一番兄弟的解釋,立時大喜而去。

如此很快朝廷下旨,令福建布政使司著手準備此事,派人上島調查,準備設置知府一級的衙門,先遷徙三千百姓入台。消息傳出,唬的無數文官人人變色,就和被譽為天涯海角的瓊州一樣,到那荒島上做官,無疑被文官視為遠遠發配的絕域,有死無生。

有貪生怕死的,就有挺身而出的,其中兵部尚書馬文升對此事最為積極,原來馬大人做過福建按察使,了解當地百姓疾苦,又對于南方所謂的惡劣氣候環境不以為然,一連提拔多位福建籍的年輕官員和武將,派遣他們趕赴福建沿海各地,調查水文地理,潮汐風向,並籌備糧食藥物等開荒物資,召集民船,準備出海一事。

相較于馬大人的頂力支持,其他重臣卻以反對者居多,不外乎因有感于台灣島地處海外,屬于蠻荒之地,島上有時常進貢,一臉恭順的土著酋長,熱情好客的土著百姓。這宗主國強佔藩屬國的土地,非是堂堂上國所為,兼且當地氣候惡劣,四季炎熱,遠離中原,交通不暢,不適合漢人定居雲雲。

朱佑桓得知後不屑一顧,你們不要我要,立即上書朝廷請求把台灣賜封給兒子朱厚熜作為封地,不想諸位大臣們聞訊大驚,一掃先前反對態度,全都附和起馬文升來。

開玩笑,誰敢封個王爺到海對面去?如此一來,殖民台灣成了弘治朝的一件大事,為了穩妥起見,閣臣和六部反復制定出詳細完善的移民措施,鼓勵沒有田產的百姓自願赴台,許以種種好處,歷經二十年的不斷移民,各省流民源源不斷的遷徙到台灣和海南定居,人數多達上百萬,此後更是移民多達數百萬人,使得內陸省份的人口壓力為之緩解。

對于此等繁瑣的政務,朱佑桓起到的作用,無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時的說說風涼話,帶頭彈劾一些貪官污吏,指責官員辦事拖沓,幫著解決因本地官員抵制治下百姓流失的難題,出面扮演惡人,此為後話。

造船有汪直,殖民海外有五哥,抵御達延汗有朱輔和李山泰,政事有帝王和滿朝文武,無所事事的朱佑桓,終于把目光對準了他最為重視的遼東。

「建州女真」

夜晚,院子里點燃起了篝火,鐵架子上,司棋等丫鬟興高采烈的燻烤羊腿,鹿肉,伴著周圍雪景,大有身處異域他鄉的新鮮體會。

朱佑桓靜靜坐在腳踏上,他吃的是特意尋來的山羊肉,和丫頭們品嘗的鮮女敕無比的女敕羊肉不同,一口咬下滿口都是羶腥味,喝的也是遼東特產燒鍋子酒,辛辣異常。

朱佑桓目光幽幽,他已經確定今後的敵人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明初有名的建州三衛。

歷史就不考究了,反正如今的女真人,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自打明朝立國就一直歸順,漢化最深,分布在山海關到吉林一帶。時至今日,民族成分主體為建州女真各部,一部分蒙古人和漢人,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的後裔。

上百年來,正是因為明朝不斷冊封重用,使得建州三衛得以自成一體,女真貴族世襲自治,好似獨立的國中之國,各族常年混居,語言風俗漸漸融合,恰好就在近幾年,已經逐漸形成一個嶄新的民族,滿族。

是以滿族不是一個單純民族的稱謂,而是幾乎所有世代居住在東北的各民族,都可以算是滿族人。

「到底還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朱佑桓有些感嘆,本來明初有把女真人同化為漢人的最佳時機,可惜漢夷之防,以及中原王朝對于東北各族的一向輕視,生生使得一個新的民族誕生,重現昔日金朝佔據中原的不堪一幕。

原本奴兒干都司是各邊地中,對朝廷最忠心,最穩定的地區,比起蛇鼠兩端的朵顏三衛來,忠心耿耿多了,但正是因為早期太恭順,使得朝廷對于當地女真貴族越來越放心,自以為賞官賞爵,以夷制夷的手段玩的很高明。

翻看著手中女真貴族呈現朝廷的禮單,朱佑桓驚奇的發現,竟然通篇都是蒙古文字,喚來一個女真人一問,才知傳統的女真文字和漢文竟然漸漸失傳了,會說漢話的幾乎都是貴族。可見近二十年來,因為成化朝的腐敗,使得關內和關外失去聯系,蒙古人的再次崛起,蒙古文字再次風行與塞外各族。

朱佑桓凝視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自言自語道︰「語言不同,文字不同,風俗不同,習慣不同,祖宗不同,民族不同,文臣武將視人家為下等人,任意羞辱和打劫,難怪將來要造反,換做是我,一樣揭竿而起」

皺眉回憶著往事記憶,朱佑桓看過關于努爾哈赤的野史小說,不過大多都已經忘記了,只記得十三副鎧甲起家,統一女真各部,弄出來個八旗兵。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努爾哈赤下令屠殺不願歸順的漢民,使得整個遼東敢抵抗的漢人幾乎全被屠戮,直接導致一段時期內,努爾哈赤無步兵可用,糧草物資等補給無以為繼,開始萌生出收編外族的念頭,以至于蒙八旗,漢八旗的出現,不過內部從此也安穩了。

入關時,滿八旗加在一起不過二十來萬人,蒙八旗倒是一百多萬人,漢八旗就更別提了,幾乎清一色的投降明軍,能怪那些漢人骨頭軟嘛?不能,誰讓明朝士兵都活在最底層。

周圍丫鬟眼見六爺又魔障了,紛紛搖頭輕嘆,不敢過來打擾,誰都知道朱佑桓思考難題的時候,最討厭被人打攪。

朱佑桓露出一絲笑容,他已經大概推算出此時建州女真的實際人數,剔除各族人,真正的女真不過十萬左右,這還是盡可能的夸大,算上海州女真和野人女真,頂大天四五十萬人,不可能再多了。

女真人本來就以人口稀少著稱于世,自古就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說。歷史上,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區別很大,和任何民族的習俗都不太一樣,從未融合到一處去,實際上真正的蒙古人,一樣不多。

現在的遼東,看來漢人的比例不少,人口最多的則是蒙古人,朱佑桓已經有了計較,他打算驅狼吞虎,利用女真人除去蒙古各族,在轉過頭來對付女真人。

「該如何迫使他們出手呢?」至此朱佑桓眼中殺氣閃現,要想使女真人在最短時間內臣服,無疑就是來一場大勝,而對手自然就是蒙古人的偶像達延汗了,假如能夠重創對方,則所到之處還有何人敢輕視大明?

至于誰來領軍打仗?能匹敵日漸強大的韃靼人,有聲望穩住邊鎮局勢?朱佑桓幾乎加思索,大笑道︰「王越」

王越戰功卓著,不過素有惡名,為了兵權臣服過汪直,為了兵權和大臣余子俊爭斗過,名聲不好。

朱佑桓則深知此老乃是會變通之人,為了抵抗韃虜,擺月兌方方面面的牽制,才不惜屈身汪直,不然哪里能帶兵破敵千里之外,大舉修建邊關要塞?

當下朱佑桓返回書房,遣來旺去了趟劉吉府上,如何給罷官在家的王越平反,如何平息朝臣的指責,全都推給此中大家的劉棉花頭上。

第二天一早,四更天時,收到指示的首輔劉吉,匆匆忙忙的換上官服,頭一個跑到乾清宮求見,剛剛起床的朱佑樘還未用膳,吩咐道︰「請劉大人進來。」。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