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章 華夏不周山

混沌未開之時,盤古手持巨斧,將黑暗劈開,從此創下世界。從那時起,世界便分作三界︰天界、人界、魔界。三界分別佔據天上、地上、地下,其中生靈不計其數。

天界之中,諸神與眾佛共享極樂淨土。他們超越生死輪回之苦,擁有不死不滅之靈魂與肉身。人言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創界以來的的無數苦難輪回中,不斷有人智神開化,修得神力,從而位列仙班。世人每日看那蒼穹之中,白雲卷舒,卻不知眾神諸佛也在俯視芸芸眾生。而神仙之傳說,也多半來自于世人代代相傳。因為人類修仙得道的人實屬鳳毛麟角,是故久而久之,神佛便成眾生頂禮膜拜的無上尊者。

天界之下,則是大海八處,大陸九塊,人類稱之為大荒大德地。這大荒大德地自創界開始,已過去近萬年。這近萬年稱之為上古時期,而上古時期又分為三大時代︰諸神時代、大荒時代、宗門時代,諸神時代與大荒時代這兩大時代已經過去。傳說在諸神時代盤古乃眾神之首,他率領女媧、後羿、夸父等上古巨神雄踞東方,與西方魔神修羅、北方魔神羅剎、南方魔神魅女對抗。後來在大荒大德地的昆侖不周山巔,盤古戰死。在那之前,盤古曾將昆侖不周山一記巨斧劈成不周山、昆侖山,然後又以神力將昆侖山向北移去數千里,而他自己則是在力移昆侖山後被四大魔神擊殺的。盤古倒下後,神軀不腐不化,經數百年造化,尸身化作一座小丘,後來滄海桑田,這座小丘逐漸演變成了一座極有靈氣的山脈,坐落在昆侖山脈之中,世人以盤古峰稱之。而後,西方魔神修羅被天竺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封印。而喬達摩.悉達多的靈魂轉世便是眾佛之首阿彌陀佛。眾位神佛力戰剩余魔神,最終將他們封印在北方巨沼「黃泉」之下,從此,人間再無滅世大患,眾神諸佛也歸位天庭。而創界山、昆侖山、不周山也因其靈氣太盛,吸引了無數人前來修道成仙,無數宗門迅速崛起,這也是上古時期的第三時代——宗門時代的開始。到了後來,那三大神山也變成了天下第一大宗道宗門的三大聖山。而在道宗門昌盛無比之前,則是大荒大德地上的大荒時期。

大荒時期,東方大族公孫氏後裔公孫軒轅,天賦英才,與南方炎帝部落結盟,滅蚩尤,吞西部,並北方。普天之下的人幾乎都是這三人的後代,軒轅氏、烈山氏(神農氏)、九黎氏號稱九州三氏。後來,部落發展穩固,各大修道求仙的宗門紛紛興起。如今,天下有四大宗門︰道宗門、佛宗門、真宗門、靈宗門。這四大宗門分別佔據東、西、北、南。而四大宗門之下,又有無數小門小派。經過大荒時期黃帝等帝王的大治,八海九州本已四境美滿,太平盛和。但就在盛世幾千年之後,魔界大興,眾神諸佛的四象大封被破,導致惡鬼橫行,為禍人間。所幸八海九州大地浩廣無邊,奇人異士更是恆河沙數,各方人士在四大宗門的帶領之下與魔眾大戰近百年,最終在不周山,四大宗主合力擊殺魔界之主暗夜魔尊,至此魔患方才消除。但百年大戰,哀鴻遍野,四大宗主雖有修道之不世奇才,卻無治世雄略,因而那種太平盛世便也一去不復返了。

大荒大德地的西方有一條綿延數千里的大河喚作九黎河,而這九黎河便是九黎一族的發祥地。在九黎河的上游,居住著一脈古老的蚩尤血裔,他們曉暢鬼事,自稱可往來于人間魔界。因為該族人常年均以黑紗蒙面,是故世人以「黑紗族」稱之。這世上的鬼怪之事,皆由黑紗族傳說,久之,人們便也信以為真。照黑紗人所言,人間之下有一鬼怪世界,這鬼怪世界便是魔界。魔界黑暗無底,無數冤魂圍成魔界邊界。魔界分為三道︰畜生道、修羅道、餓鬼道。傳說三道魔王是諸神時代三大魔神的血裔。在三道魔王之上,則是魔界正主暗夜魔尊。魔界與人界的交界便是大荒大德地北方的黃泉,黃泉被眾神佛布下四象大封,四象大封可化解世間種種怨戾之氣,並承受各種鬼力的沖擊。但是,四象大封在人間遭遇浩劫之時封印力量便會減弱,此時天下的修真修禪之人便會雲集于此,以自身修行加持封印,以防止魔界沖破四象大封,禍患人間。

但是,在太平年間,縱然魔界昌盛,也缺乏足夠的戾氣沖破四象大封。而那場曠世大戰的起源正是盛世年間四象大封被破,至于四象大封為何被破,竟也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當今之世,說亂不亂,說盛也不盛。大多數人安于平常生計,從事農耕、工匠、商人等謀生職業,修宗之人則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修宗一事對人的天賦要求極高,平常人以其凡庸資歷,縱然修宗一世,也難成氣候,非但不能長壽增力,反而有食不果月復、衣不蔽體之憂。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四大宗門之下,門戶之別特為尤甚。各宗門分別有自己的修宗之地,一般來說,修宗之地要依山傍水,山須得是巍峨綿延之靈山,水也須得是清淨毓美之秀水。因為修宗講求心靜如水,唯有靜若無物,方能眼見四方之異動,耳听八荒之造化。各修宗之地,對前來求術拜師的弟子挑剔甚嚴,不僅要觀其資質,更要嚴查其來路,對來自其他宗門甚至是同宗別門的細作防範極是嚴謹,是故修宗之人,為數極少。但凡是可以入門修宗的人,皆可有所造化,這些人在常人眼中與神人無異,饑荒時,他們飛天掠海,救萬民于水火。戰亂時他們則是主要戰力,而在洪荒異獸的侵擾之下,這些修宗之人更是萬民心中的千斤護衛。因而對于那些名門正派,天下之人都是禮敬有加的。

這世上一共有修宗之地四十九處,而在這四十九處修宗之地中,有一處是號稱修宗之首的聖地,它便是位于大荒大德地東方的華夏宗神山——不周山。不周山,其周圍山脈連綿百里,洛水環繞。每當春季之時,百草齊綠,百花齊開,仙鶴、仙狐等靈獸齊齊蘇醒,在山水之間成群而動,禽聲獸音在山間傳響,經久不絕。夏秋之時,洛水豐腴,水汽蒸騰,煙光凝聚,暮山祥紫,再加上盤古峰那盛如中天的靈氣,整個不周山連同周圍方圓百里都如同仙境一般。唯獨到了冬季,萬物無聲,天地肅穆,一片銀裝素裹之中,只能偶爾看見一兩個修宗弟子的身影方有一絲生氣,這便讓人感覺少了許多靈動。

華夏宗原本是黃帝軒轅氏後裔的聚居之處,乃上古奇人軒轅絕所創。軒轅絕本是西方佛宗處人。他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富賈家里,家族乃黃帝血裔,靠販賣奇獸藥材和各地玉石富甲一方。傳說軒轅絕出生在一個曙光初照的早晨,那一日,霞光金燦,躍躍欲動,宛如流動的佛光一般,讓人覺得無比溫暖醇厚。族人將那視為神跡,待軒轅絕降生之時,絲毫無啼哭之聲,但見他雙目緊閉,鼻息一動一動,臉上全無出生時對世間的恐懼,而是一派安靜祥和。其父為他請來一名雲游四方的佛宗高人,加持佛力之後,孩子便「哇」的一聲哭了出來。而那高人則臉色蒼白,似有燈枯油盡之感。高人囑咐軒轅絕族人,千萬莫讓這孩子投入佛宗門下,說完不久,高人竟在這一家族的佛堂內坐化。這一族對那高人自然是極為感恩戴德,于是便小心火化了他,得到八十一枚七色舍利,直到這時,這一族人才感到驚奇不已,七色舍利是如來或菩薩的修為才能得到的,只可惜這名佛宗高人生前名號不為這族人所知。從此以後,這一族便將那八十一顆七色舍利小心虔誠地供奉,而那一族自那之後也是無比昌盛,至今不衰。

在軒轅絕三歲時,全族搬遷,來到華夏部落,軒轅絕五歲時竟然可以通讀《道經》,稍大時,便已能無師自通,研習道宗門的修宗要訣。但是,軒轅絕一族,向來以精通經商生財為榮,對于修宗一類的事從來都是不敢企及,而軒轅絕卻偏偏只對修宗之事有興趣,怎奈軒轅絕的上面,有一個大族的期望和重壓,全族都期盼他接過家族大任,商通九州,軒轅絕自然不肯,再加上家族聯姻帶來的不幸,最終,軒轅絕竟然與家族決裂,一個人孤零零地離家雲游修宗。二十八歲時,魔界開始肆虐人間,軒轅絕離家難歸,修宗無果,眼中又盡是家破人亡、哀鴻遍野的悲慘情景,于是他來到西方佛宗淨地,想要得到佛祖度化,了結俗世之苦。有一天,他正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于冥冥之中,他看到聖水淨步如來力戰八百夜叉,最後封印了所有夜叉,然後一手做蓮花指訣,一手放在他頭頂,將一身佛力與功德悉數注入自身體內。這時莊嚴的梵唱之音響起,他听清楚了,他的前世,竟是那八百夜叉的頭領三頭夜叉,只因他曾經一念仁慈,救過一只臨死的孔雀,這才有幸得到佛祖引渡,轉世成了大族後裔,享盡人世繁華。梵音唱罷,聖水淨步如來含笑化作塵埃散去。軒轅絕猛然睜眼,也不知是不是幻覺,四周竟出現了那八百夜叉,當下竟然不自禁的流轉佛力于體內,然後便是無數金光漫天彌地,將那八百夜叉殺了個干干淨淨。至此,軒轅絕頓生滄桑之感,感嘆造化弄人,又對因果深信不疑,從此,他便決定普度眾生。在游歷八海九州之後,他座下已有弟子百余人。一行人來到不周山,適逢正魔大戰,四大宗門與魔界的激戰正酣,軒轅絕自然是率領眾弟子加入戰局,局勢即刻扭轉,單是軒轅絕一人便斬殺了兩名魔界大王。後來魔眾遁去,軒轅絕一戰成名,也不知出于何種原因,軒轅絕離開佛宗門,從此踏入道宗,創下華夏宗一脈。短短幾十年間,華夏宗崛起之勢便已銳不可當,其中高手如雲,奇人輩出。最後,四大宗門再度會于不周山下,與魔界決戰十日,決戰異常慘烈,魔界中人不知為何,全都如同瘋了一般斬殺人間生靈,連老鼠都不放過,那時,血氣蔽日,尸身如山,不周山連同不遠處的道宗聖地創界山都變得如同人間煉獄,眼看四大宗門死傷慘重,對魔界大軍的沖擊已然無能為力之時,軒轅絕以一身修行化作一個蓮花金瓶,將暗夜魔尊封印其中,失去領主的魔界大軍這才開始潰散,這一魔界大災至此方休。雖然軒轅絕隕落性命,卻從此奠定了華夏宗「天下第一宗」的地位。

到了如今,華夏宗經歷千年淬煉,發展得更是堅不可摧,如今的不周山上,匯集了天下修宗中人中的翹楚精英數千人,門下弟子更是有約數萬之眾,四大宗門更是以其馬首是瞻。而當今的華夏宗宗主「歲塵子」天賦秉異,仙姿神容,被普天下人視為正道第一人。

這個故事,便是從這里開始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