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元二年九月,地動,月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太微是三垣之一,位于北斗之南,軫、翼之北,大角之西,軒轅之東,一向被視為天子之所。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這五星逆行據守太微,代表天子之所必有大事出,多因應在皇帝身上。
景帝本來就身體孱弱,今秋原本只是患了傷風,沒想到這病一日重過一日,竟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到了十二月,天氣愈加寒冷,景帝的病更是日漸沉痾,纏綿病榻,于是劉徹便日日守候在宣殿,伺候在景帝的病榻前,持湯喂藥,事事親為。景帝與這個他最疼愛的兒子難得有這麼長時間的相處,雖然病著,也欣慰于父子的天倫之樂。
不過就因為景帝的病,這一年的年關,朝廷上下都過得極為慘淡,不論是誰,都沒有想到景帝會一病不起。尤其是竇太後,三年前,她的小兒子去世,如今又將會白發人送黑發人,所以每日都哀嘆擔憂,還好有阿嬌日日陪伴著。
這天晚膳之後,景帝覺得精神好了些,讓劉徹扶著他走到窗邊坐下,又見秋月清風,覺得舒暢了不少,他讓劉徹坐在自己身邊,「徹兒,你說過,江山和美人,你選江山,這,你可要記著。」
劉徹當然不會忘記,那時父皇不同意他娶阿嬌,還告訴他,要讓江山穩固,就不能娶阿嬌,讓又一個外戚家族崛起。
「父皇,我不會忘記。兒子不會讓您擔心的事發生。」
「嗯。」景帝輕咳了幾聲,「徹兒,我問你,當皇帝,最要注意的是什麼?」
「是制衡!」劉徹垂了眼眸,「父皇這些年一直在做這件事,五分梁國是為了制衡諸侯國;誅殺周亞夫,是怕兒子壓制不住這些老臣」
景帝點點頭,「你都知道了,不過,為了你,我還做過一件事」
「是!」劉徹的頭埋得更低了,「是臨江王劉榮我的大哥。」
景帝有點渙散的眼神里是否也還有他那位長子的影子,帝王的心,從來都是最難以捉模的,「雖然那個結果不是我想要的,但,卻是最好的結果。他活在這個世上,與他,也是痛苦。」
「人說,虎毒不食子,可是我難怪,這件事折了我不少壽吧,呵呵呵」
「父皇」劉徹眼楮一紅,就要掉下淚來。這些事,他怎會不知道,父皇一步步地都在為他鋪路,鋪那條通往皇權的路,他怎麼能辜負。
「徹兒,那些軟弱的感情,是你站在世間頂峰最不需要的東西。」景帝的聲音似哭似笑,「就算有朝一日擋在你面前的是你母親,是你妻子……踩過去。」聲音很輕,很輕,卻有一種悲涼的滄桑。
「兒子明白。」他怎能不明白,父皇為了他這個兒子,殺死了他的另一個兒子,就是為他做出的最好的示範,示範如何做一個皇帝,做一個寡人。
宣殿的常侍在殿外稟道︰「陛下,丞相衛綰和太傅汲黯道了。」
「宣。」景帝氣有點虛了。
劉徹站起身,侍立在景帝身邊,他的兩位師傅就進來了,行過禮,景帝道︰「你們兩個很好,為朕教導太子,教得很好。」
「陛下過譽了。」衛綰和汲黯拜道。
景帝擺擺手,「朕很滿意,你們就不必謙虛了。以後還要如此,一日為師,終身為師。不過眼下有件更重要的事,要你們二位為朕參詳。」
「陛下只管吩咐。」兩人齊聲道。
「我想為太子行冠禮」
兩人都是聰明人,一點就透,皇帝病重,太子尚未成年,恐登基難以秉權,所以想要早行冠禮。但是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恐有人非議。
身任丞相之職的衛綰率先開解道,「陛下放心。雖然男子二十弱冠,然事貴從權,並不死板迂腐,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太子今年虛歲十五,即將十六了,完全可以行冠禮了。」
「不過行冠禮應當是二月。」汲黯提出問題。
衛綰道,「還是那句話,事貴從權,陛下若是覺得需要,臣等現在就可以著手準備。」
這話正合了景帝心意,「你們快快去辦,我想,就在這正月二十二最佳。」
「是!」兩人領了旨,便出殿去了。
「衛大人,陛下的病有這麼嚴重嗎?我看陛下還蠻精神的,況且陛下今年才虛歲四十有七。」汲黯不解直問道。
「陛下的身體,陛下最清楚。既然陛下急著要操辦太子成人冠禮,那一定是」下面的話隱去不說,汲黯也就明白了。
宣殿內。
「父皇,你的身體」劉徹有點擔憂。
景帝有點乏了,「冠禮是必須的。雖然是過慮了,但是我可不希望當年呂後臨朝稱制的事再發生。」
當年漢高祖死後,漢惠帝英年早逝,惠帝的兩個兒子先後嗣位,但都因年幼,由呂太後掌政權,長達十六年。雖然竇太後沒有呂後那樣的謀略和氣度,劉徹也不會是惠帝那樣的孱弱君主,但景帝總要確保無虞才放心。
>劉徹握住景帝的手,「父皇,您的千秋霸業,兒臣一定會為您實現。」
景帝有點渙散的眼神閃過一絲耀眼的光芒,他欣慰地點點頭,這個兒子的才能勝過他,他很放心。唯一讓他不放心的,是阿嬌背後的外戚,不過他相信,兒子的狠心,不會亞于他。
後元三年正月二十二,百官雲集宗廟,參加太子的冠禮。竇太後、王皇後、太子妃以及在長安的三位公主︰平陽、隆慮、零陵等人都到宗廟來觀禮。主持冠禮的大賓是丞相衛綰,贊冠的是太常竇安國。
到了吉時辰時三刻,景帝方坐著轎攆來到,身穿五爪黑袍禮服,帶著十二簾的龍冠,親自為兒子主持成人冠禮。此時景帝已經元氣大損,需有兩命侍從左右攙扶方能站穩。
太常竇安國也不耽擱,景帝才下轎攆,他就宣旨道︰「受命承天,大皇帝詔︰皇太子劉徹,已屆成年,自即日起,朕決意命其行監國事,著即加冠,命字曰︰通!擇吉日行大禮,欽此。」
又道,「今日是黃道吉日,奉大皇帝命,在此行太子冠禮!請百官上賀!」
群臣按照官餃排成四隊,跪下高喊,「皇帝千秋萬歲萬歲,皇太子千歲。」
景帝揮了揮手,竇安國代道,「平身吧。」
竇安國又道,「獻太子元服。」
太祝呈上了為太子加冠的黑色織錦繡龍紋禮服,侍從們當即為太子穿上,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
竇安國贊道︰「吉日良辰,天賜元服,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天命非改,保茲厥土,予以四方,克定厥家,介爾眉壽,福祚無疆。」
最後太祝呈上垂九簾的皇冕。
竇安國唱道︰「請陛下為皇太子加冠。」
劉徹跪在景帝腳邊,景帝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把皇冕拿起來,端端正正地給劉徹戴上,撫著劉徹的頭,「劉徹,你成年了。你要,撐起,大漢的天下。」說完,就要支撐不住了,兩個侍從趕緊扶著他上了轎攆,風一般地回宣室去了。
竇太後和王皇後不放心,也跟去了宣室,平陽和隆慮也隨去了。阿嬌在一旁看著劉徹,仍然跪在哪兒,頭低低的,心中也一陣酸楚。
他的悲傷,她感同身受。
但她並沒有走過去,只是站在一邊,遠遠地看著他,陪著他,擔心著他。
跟她一樣留在宗廟的,還有零陵公主劉妍。她望著那座雄偉的宗廟,這里供奉著她的祖宗的牌位。而她的哥哥臨江王葬在藍田葬于藍田,據說每年都有數萬燕子餃土置于冢上;她的母親葬在葬于長安城南的柏郎亭東。如今,她的父親也要走了嗎?後元三年正月甲子日,孝景皇帝逝世,享年48歲。遺詔賜給諸侯王以下至平民應該繼承父業的人每人爵位一級,全國每戶一百錢。把後宮宮人遣散回家,並免除其終身的賦稅。
皇太子劉徹即位,尊竇太後為太皇太後,王皇後為皇太後。
立太子妃陳氏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