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二章借書

隨園老(主)人(袁枚)有雲︰「書非借不能讀也。」盡管此話稍有偏激,但是有時也不無道理。譬如說我吧,媽媽給我買的四大名著,我讀完最愛讀的《西游記》後,拖拖拉拉讀完了人文版的《水滸傳》,繼而便對中國在亞洲最普及的一部名著——《三國演義》望而卻步,不消說那愛來愛去、見仁見智、養活了數千萬偽學者的《紅樓夢》了(因為我發育的晚,其時還不懂得「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情愛與世家故事難以吸引我眼球)。

幸虧一件事,使我鼓足勇氣,讀起了經毛氏父子修改過的半文言文的《三國演義》。某個春日,適逢休息,同學覃建國約我去他家作客。一來說明小時候俺的人緣還算不錯,二來說明彼時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還是很融洽的。我早已忘了覃府是何許何樣,只記得他的家中有個小書櫃,眼光獨到的我霎時就發現了一套書,名為《三國五虎上將》。似曾听說過什麼「五虎將」(那年月曾有「無線五虎將」),于是經主人允許,我拿出一本試讀,名為《馬超》。我只讀了寥寥幾頁,便欲罷不能。因之我對覃建國道︰「可否借我一看?」覃建國爽朗地答應了。

回到家後,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其他時間便用在了讀這本少兒讀物上。晚上熄燈後,我就輾轉反側,待家人都睡熟後,我用電棒在被窩里默讀此書。最後,到凌晨四點,媽媽起床,我便借著小屋的昏黃的白熾燈,將此書讀完。讀到最後一章《將星隕落》,我不由為馬孟起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扼腕嘆息、喟然不已。當日上學後,我即將此書還于覃處。所謂「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因此,我又陸續向他借另外四本書,即《關羽》《張飛》《趙雲》《黃忠》,並且于一周的時間即將其讀畢,完璧歸趙。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明︰有血有肉、有仁有義、有文有武、有勇有謀。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趙雲,這個歷史上並未封為「五虎將」,而後人將之歸于五虎上將的白馬將軍。在我心中,三國文武兼備,堪稱第一者,非常山趙子龍莫屬。

通過這次借書事件,我成為了個「小三國迷」,電視上若有關于三國的電視劇、電影、動畫片和戲曲,我必觀之。惟其如此,我翻開了媽媽曾用外衣保護的精裝本《三國演義》。讀到了篇首那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以及毛宗崗、毛綸改寫的首句「話說天下大勢(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然書中充斥著封建迷信、封建倫理、封建禮教,然則瑕不掩瑜,那一段段婦孺皆知、可歌可泣的好故事,不斷地由我的眼中、口中、耳中進ru到我的腦海中,腦中浮現出一千八百多年前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有一回,我住在二姑家,也把此書帶上,並給爺爺朗讀了該書中最耳熟能詳的「赤壁之(大)戰(鏖兵)」。雖說爺爺早就听過《三國演義》的評書,可是他還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樣子,出神地听完了「我的評書」。

跋︰相信多數當下國人都是從讀過刪改過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才知道古人有字有號的,以及「說/道」寫作「曰/雲」的。羅貫中原二百四十回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實為類似《忠義水滸(全)傳》那樣的白話文,人物說話時原是用「道」的。西方人稱長篇故事為「新奇/虛構/幻想」,中國則稱為「小說」,或與「說話/話本/評書/評談」世代相傳,夾敘夾議(文言議論文稱「說」),你說我說大家說有關。此外,《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並稱「明代三奇書」,本出自「明代四奇書」,緣《金|瓶|梅》在我小的時候尚屬于**,很難買到(如今大陸雖可買到,也是刪改本),故而「明代四奇書」之說鮮聞,加之《紅樓夢》後來者居上,因而「四大古典名著」之說從此家喻戶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