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前腳走,趙頵後腳到。
王木木見還在巷外堅守崗位的鐘夷動又飛奔回來,知道又有大人物來了,馬上出迎。
趙頵也驚奇王木木怎麼會正好知道自己這時會來,此人有先知之能?不過,此人給人的驚喜太多,也習慣了。同樣的,彼此虛偽了一番,一起去了花廳。
趙頵這次來訪,理直氣壯,心情舒暢。他原本是本著死馬當活馬醫之旨,帶姐姐來杭州的。不期,二三天來,初見成效,病情似乎已無大礙,最主要的是姐姐這幾天一反往日的愁苦而很高興,有點像小女生了。更兼這些日,趙頵見識了小木匠的大才及一眾好東西,驚為天人。他把這一切,都詳詳細細的報告給了皇兄宋神宗趙頊。趙頊的回應很欣喜、很熱情,讓趙頵便宜行事,一定要讓這個小木匠為大宋多作貢獻;也可讓他談談眼下時事的看法和對策,特別是現在王安石已走,變法怎麼辦,有無意見,也可籍此拈量下小木匠在政務上有沒有能耐……,另外,皇上告訴趙頵,朝廷日前已為抵御西夏決定派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與王木木的預測不約而同,匪夷所思。現在皇上對王木木也頗有期待,從而為此有了些放權。所以,趙頵現在有持無恐,原先覺得小木匠救了姐姐,他自己懂醫,知道這是很不容易的,卻不知該如何回報,有點不好意思。現在好了,便宜行事,咱皇家是恩怨分明的,對我好,就不讓你吃虧。剛才過來時,趙頵與沈括座轎交會時,沈括匆匆地給了趙頵個忠告︰「這個小木匠絕對不是平常人,王爺,你有任何問題,只管開口。估計,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不知道的。」
現在,趙頵笑吟吟地對著王木木說︰「宇文姑娘現在是蜀國公主的妹妹了,也是本王的妹妹了。看你20歲不到,那我就叫你一聲小弟吧。」
在花廳里侍候著的內外宅主事王老吉和施祿客心中都狂喜不已︰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趙頵說︰「小弟啊,咱們也是一遭生,二遭熟。小弟驚天大才,愚兄望塵莫及,今天想听听小弟對當今時事的看法,最好能有些好的點子,特別是王相爺已走,變法到底怎麼辦,萬望賜教。」
王木木想,要開歷史課,外加政治課了。王木木馬上起身拱手道︰「王爺言重,賜教不敢,小民身為大宋子民,身臨其境,國泰民安,也是小人的期盼。王爺既有吩咐,小民就狂妄一番,竹筒子倒豆,以期拋磚引玉」。
趙頵笑了︰「小弟也會假客氣,你不自己說的,閻王爺要你多做實事,少說空話。好了,你不用擔心,這不是朝堂,咱兄弟倆瞎聊,罵爹罵娘也沒關系,開始吧,我把耳朵拉長著吶。」
王木木想,唉,言多必失,不過,高風險與高回報同行,我有自知之明,我這人前世就一直是對事不對人,所以,精事不精人。今天,如叫我去跟一大群政治**對壘,既沒興趣,也沒能耐,還是為靖康之難作些準備吧。至于變法事,一盡己見、一吐為快,力不能及,由他們去折騰吧︰「王爺,往事已往,咱別說沒用的了。想當初,嘉佑三年王安石入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積弱積貧的現狀,有建言,未成。熙寧二年,王被拜為參知政事,翌年升任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的主張。其均輸、青苗、方田均稅、農田水利、免稅,市易諸法,利在理財富國;保馬、保甲、將兵諸法利在精兵簡政,便利于民。王安石處于「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決心兩度罷相,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反而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自己陣營不斷的內訌和分裂中,在皇上的疑慮和以賢德著稱的曹皇後、高皇後、向皇後的干預下宣告了變法的失敗,並于熙寧十年再度罷相,從此逐漸淡出政治舞台。
所以,有良好的願望和動機,並不一定就產生良好的結果。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可以作為這一論斷的注腳。古來變法,實際上所要解決的就是四個字「理財、用人」。理財為了富國強兵,是變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則關系到財理到哪里去了,實際關系到變法的成敗。王安石並沒有很好地解決用人的問題,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說不得力,但變法卻沒有收到應有的結果,反而成為新興官僚集團搜刮地皮,擾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縱觀王安石變法的用人,基本貫徹著黨同伐異的干部路線。只要是口頭上堅決擁護新法,並且不惜矯枉過正地推行他所以為的新法的後進,不管其人品怎樣,節操如何、是否有胸襟為了終極目標,就能虛懷若谷地博采眾家之益言,忍辱負重地團結同人,目標一致地堅定地走到底,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對象。而恰恰是這些人,大多處于政治投機的動機,並不真心擁護變法改革,只是借用這一終南捷徑,來實現自己飛黃騰達、青雲直上的目的而已。曾布是王安石推介為主管變法的司農寺的少卿,也是青苗、市易諸法的參與制定者,但在朝臣、後黨一致反對下,神宗對變法有所動搖時,即聯合另一個市易法的倡議人魏繼宗攻訐實施此法的王安石的另一個得力助手呂嘉問,止此一點,可見曾布,魏繼宗人品之一斑。首倡差役諸法害農的前三司使韓絳與王安石得力助手呂惠卿多有不和,王安石復相後,又于市易司用人與王安石意見相左,自請辭職外任知州。王安石薦用呂嘉問為市易司,又為呂惠卿所不滿,雙方時有芥蒂,為王安石子王雱所知,雱僅指示御史中丞鄧紈上書彈劾呂惠卿在華亭縣借富民家財置田產,由縣吏收租,「交接貪污」,致使呂惠卿罷政,牽連同人章淳,使王安石又失兩臂膀。這樣一個臨時拼湊的,貌合神離的變法集團,個人品行又可以時時為人添加攻訐、彈劾的理由,怎能不讓王安石內外交困,陷于兩難之境呢?
接任王安石宰相的樞密使吳充,是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卻不心許新法,率先變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竟然與前宰相富弼女婿馮京聯合支持言官鄭俠上書攻擊呂「惠卿朋黨奸邪」。閑居洛陽四年的司馬光上書言及新法弊端,一是青苗錢,使民負債,官無所得。二是免役斂錢,養浮浪之人。三是保甲擾民。至少是觸到了新法在推行過程中,官吏變本加厲,使該法變質的實際。在外有強大政敵,內部又渙散離心離德的情況下,獨木難支的王安石只有息政敗北,哪里能有其他的選擇?至此,新法便成了賊臣攬財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紛擾,民不聊生,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使王安石多少年蒙受了不白之冤!
假如王安石能開誠布公地與韓琦、富弼、範純仁、司馬光、文彥博這些當年的改革者、智者作傾心之談,以國之根本打動他們,相信這些名臣大多數決不會抱殘守缺,堅持腐朽之見,僅以利己來論國事。因為,他們畢竟不是貪贓枉法、利祿燻心的**官僚。王安石在建立改革的統一戰線方面首先失之偏狹,以至樹敵過多。假如王安石在用人上,听其言而觀其行,堅持用人唯賢的路線,而不是黨同伐異,至少,新法在實行過程中便不會變味,變著法兒來擾民,成為某些打著變法之名來營私舞弊,肥了私囊的新貴們翻雲覆雨的工具。名臣們一致反對王安石變法,恐怕很大程度在他的用人上,他所任用的一些人,為名臣們所不齒,自然不屑與之為伍。而且,像蘇軾兄弟也不是一概反對變法,否則便不會有「司馬牛」的故事了。
不管怎樣,韓琦的道德無庸置疑,但他的能力就有些問題了,在北宋西夏國之間的戰爭他是定難戰區的司令官。他有個特點,就是屢戰屢敗,縱觀宋史研究,就會發現韓琦的智商有些問題。在他的那個著名的「七條例」中的內容實在令人精神恍惚。他認為放棄植樹國防,放棄于高麗通商,護城河隨它淤塞,城牆隨它倒塌,人民隨它痛苦,就會使遼國歡欣,不再找北宋麻煩。趙頊遠小人奸佞(王安市)親正人君子(他與司馬光)就會使天下太平。我們真搞不明白一個愛國者為何用這樣的措辭。文彥博,這個人沒有民本思想,趙頊曾經對他說「小民們支持變法」。文彥博說「陛下是靠小民治國還是靠士大夫治國」。目光短淺之本質暴露無遺,我們真搞不明白為什麼一位孔孟之道的堅持者為什末會如此反對孟柯的思想。北宋大多是諍臣,原因很簡單,在北宋胡說八道的最嚴厲懲罰不過是遠離中央,貶為地方官。這更可能是一種獎勵,不僅既得利益不受損,而且還得到正值等好名聲。這點宋做得不如唐,因為在唐朝人們必須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在那個年代出現魏征才是值得中國人欣慰的事。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道德高尚並不代表能力強,而那些名臣的道德本身就有些迂腐。那些所謂的杰出的人不懂得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好的但導致的結果很嚴重。如果不是王安石的變法,北宋可能連西夏都對付不了,後來在王安石的提拔下被送出了一位軍事天才王韶,他是帶領變法後的軍隊擊敗了西夏,收復了實現土番國200年的領土,更不用提女真了。
應該說︰王安石發動變法來革除弊政這本身沒有錯誤,毫無疑問出于好心,但錯誤就在于王安石把大宋當成了畫紙,隨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上面潑墨作畫,對反對派進行壓制,听不得一絲一毫的負面聲音。變法最大的危害在于兩派政治力量由道義與治國理念之爭,蛻變成私利、意氣與權力之爭,由確曾有過的君子之爭,**為真正的小人之爭。從此,在大宋帝國的政治舞台上,再就很少見到那種信念堅定高遠、人格高尚純粹、學術博大精深的偉大人物了。從此,大宋正兒八經進ru了一個政治倫理急劇淪喪,政治空氣迅速惡化,是非善惡觀念完全喪失的時代。整個帝國官場完全趨向厚顏無恥與卑賤猥瑣,到處充斥著道貌岸然的衣冠禽shou,他們興高采烈地奔走于堂皇神聖的廟堂之上,探囊取物般地攫取著國家的權力與財富,直到將大宋帝國導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大宋的衰落不是因為王安石發動的變法的政策有多麼「擾民」,而是在于這場變法使大宋的國家統治高層整體上淪為一群政治**的天下,這為禍國殃民的人物進ru朝堂鋪平了道路。折騰來折騰去,最終還是因為政治的徹底淪喪導致國家的衰落,即使宋朝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和龐大的軍隊,但後果堪憂,而且是非常的堪憂……」
趙頵見王木木停頓了,就詢問道︰「如此困境,如何化解?」
王木木苦笑︰「很難化解,因為,其實大宋和遼人、西夏人的戰爭,從本質上不可能停止。大致梳理一下大宋的整個對外戰爭史,簡明來說可分為宋夏,宋遼戰爭史。對于這二部綿延不斷的戰爭史的本質,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無一例外都同屬于游牧民族(夏遼)與農耕民族(宋)的戰爭。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戰爭由來已久,其源頭已不可考,但真正形成規模並影響較大的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戰爭無疑應該從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農耕民族——漢族開始,這也是萬里長城最終修建完成的時間和原因。如若進一步細推,由于歷史上秦朝政權歷時太短,真正意義上的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戰爭理應該由漢朝與突厥匈奴的大規模戰爭算起。能引起我們注意的還有這樣一個事實︰大凡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戰爭無論戰爭的初起和最終勝敗結局如何,從未真正逾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地理上的天然和人文分界線——長城。這後面的原因折射出了這樣一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戰爭本質——這是歷史上最典型的非對稱戰爭。
首先是社會制度的不同,農耕民族代表的是日臻成熟完善的封建社會制度,游牧民族代表的仍是原始的奴隸社會。其二,不同的社會制度折射出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生產力和生產生活資料佔有率上巨大的反差——從歷史上有關農耕民族和周邊游牧民族邊境商貿物資交易往來即可看出,長久以來以漢文化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對外輸出的都是茶葉,鹽,絲綢,瓷器等為代表的絕對生活必需品和先進的生產生活技術和在當時無與倫比的思想文化,反之大量由外輸入的僅僅是所謂的奇珍異寶,奇石異木等奢侈品。用淺顯通俗的語言來講,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強大農耕民族從來無意卷入到如此這般既耗費人力物力心力,又無實質戰爭利益,敗之慘烈,勝之無成就感的戰事中來。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不管取得怎樣的勝利,可以說和平就是漢民族的全部訴求和最大回報。只是對于全世界那些因資源匱乏生產力落後的游牧民族來說,發起戰爭和狼性的掠奪已是其生存發展壯大背水一戰的不二選擇。再看一看一些海盜國家、殖民地國家,一次又一次野蠻對文明的沖擊和融合,全世界的歷史都證明︰他們也是這場最典型的非對稱戰爭的最大贏家。」
王木木繼續︰「我這些話其實自己也知道很殊心,若在朝堂上如此放肆,早被凌遲處死了。大廈岌岌,獨木惴惴,小民力不從心、能力有限,就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補益。所以,小民將竭盡所能,化已知為可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戰斗力。所以,小民將設計、制造一些利器,以農耕民族的勤勞和智慧對抗游牧民族的野蠻和偷婪。但小民也很擔心,怕東西造出來後,大宋還沒怎麼使用,倒便宜了遼人、西夏人,王爺想來也知道敵國在大宋明的暗的斥候、朝廷中的吃里扒外賊漢奸不少,所以,如泄密了,我變成了為他們打工了。這樣,對大宋倒反而是幫了倒忙。再說我的試驗危險性大、動靜也大。所以,想把這個場所選在海島上,具體的近期是想在舟山群島和嵊泗列島,有能力了,擴展到琉球等島。現在,那舟山群島和嵊泗列島,雖自唐代已開始建縣,但現在的管轄名存實亡。所以,這個選擇應該也不會與什麼人的利益沖突。而且,想必王爺已經知道公主的病情,如果能出海,海闊天空,很有助于康復。」
趙頵有些不解,這個小木匠為什麼對些海島情有獨仲。因為在趙頵印象中,海島偏遠、海風暴虐、海水苦澀,既不能放牧,也不能農耕,生活艱難,這些地方一般是作為懲罰人的流放地的。
王木木見趙頵在猶豫,就繼續︰「如果小民有機會在那些海島上立足,會建立起一支能商能武、商戰兩用的船隊。這船隊平時可以為大宋的經濟發展效力,戰時可支持軍情進退,甚至……」
趙頵是替王木木擔心︰「小弟啊,就算讓你**經營這些海島,可是那里人煙稀少,一般人是不願意去的,你要制造、要人力、要自給、要自足、要自衛,哪來的人啊。人家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你這是無媳婦怎為無米之炊。」
王木木說︰「王爺,關于人的問題,我擬四條腿走路︰1、收受社會上流浪的孤兒,我會教育、培訓他們,他們將是我未來的棟梁;2、吸收災民、貧民,邀他們去海島共建家園;3、朝廷籍沒的、流放的罪族和不同政見者犯;4、國內外的戰俘。以上種種,懇請朝廷充許。同時,為與大陸保持密切聯系,請允許在明州(寧波)有專用碼頭,因小民設計的海船吃水深,一般碼頭靠不上,要自行疏浚,自設碼頭。」
趙頵說︰「你的文章不小,不過,恕我小氣了點,請問,朝廷這樣支持你,朝廷有什麼好處吶。」
王木木回答︰「現在大宋人口約1億,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歲入約1.2億貫;而這些小島人口不過千人,面積約1370平方公里。所以,人口為大宋的10萬分之一;面積為大宋的2044分之一,以有利于大宋朝廷的數據計算,這些荒涼海島應年繳58708貫,算整數,就算6萬貫好了。我承諾除第一年為零啟動年外,以後每年上繳6萬貫,且島內一切開支,自負盈虧、自行消化。」
趙頵說︰「這6萬貫,不多啊。」
王木木解釋︰「我這6萬貫是大宋的淨收入,不比不少地方,交的不少,要的更多,甚至翻倍。好了,我還可以承諾,這6萬貫逐年遞增10%,這十年就翻番了,變12萬貫了,大方不?」
王木木繼續︰「如果,整個海島能算公主的封地,那,這些島嶼,行政管理上,設縣衙,派縣官,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只是一個大莊園,公主是老板,我來做個管家。」
趙頵不解道︰「公主做老板?要知道公主是王詵家人,是王詵的正妻,那財產不就成了王詵的了。」
王木木笑道︰「王詵虐待正妻,慫恿數個小妾欺負公主,公主不跟他算帳已屬大度,他還敢找上門?公主說了,她不想回去了,她說皇家好禮佛,大宋公主一貫好出家。如,宋太宗有七個女兒,他的第三個女兒被封為邠國大長公主,在宋太宗熱心佛教的影響下,邠國大長公主後來出家為尼,號「員明大師」。宋太宗的小女兒被封為申國公主,端拱元年,申國公主跟隨父親宋太宗到延聖寺燒香拜佛。申國公主在佛像前說,她願意出家為尼。宋太宗去世後,宋真宗即位,申國公主便向宋真宗請求削發為尼,宋真宗問她︰「你為什麼不和別的公主一樣帶發修行?」申國公主回答道︰「這是為了償還父皇(宋太宗)的敬佛之心。」為此,宋真宗還特意下了一道聖旨,聖旨上寫道︰「朕的小妹妹申國公主,心地善良,為人慈愛,平時潔身自好,不吃葷腥和辛辣之物。而且,她喜歡過清淨的生活,不喜歡榮華富貴,尤其是她深受父皇(宋太宗)的燻陶,堅決要出家為尼。我對她的舉動非常贊賞,決定成全她,並要為她修建寺院,給她土地,以示褒揚。以後,申國公主進封為吳國長公主,賜號‘報慈正覺大師’,法名‘清裕’,有關部門要擇吉日為她舉行削發大典。」申國公主出家後,宋真宗在開封城西給她建了一座寺院,題名「崇真寺」。申國公主出家那天,有三十多名皇親國戚家的女子願意隨她一起出家。宋太宗的第六個女兒被封為荊國大長公主,她雖未出家,卻和丈夫、駙馬都尉李遵勗一起吃齋念佛。李遵勗是北宋有名的佛教外護,編寫了佛教著作《天聖廣燈錄》,宋仁宗還親自為此書寫了序。宋太宗的三個佷孫女也是公主,她們也帶發出家,這都是深受當時公主出家熱潮的影響所致。因此,長公主考慮到普陀山,這個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出家修道。這個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公主選擇了普陀山修煉,所以,于公于私,我們的構思大勢趨同……」
趙頵和王木木接下來商定了些具體的細節,趙頵就拍拍王木木的肩說︰「小弟,放心吧,一定如你所願。」
送走了趙頵,王木木趕緊讓王老吉從青歌大賽掙來的錢中取出1萬貫,約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一起拜訪了白大老板。
白大老板對1萬貫敬謝不敏,說︰「王兄弟,你在我走投無路時,一下子幫我打開了好幾扇大門。什麼錯位經營、對門開店、不死在柳州等,已使我獲益匪淺。特別是讓我開眼的是,你那些新奇玩意,我們可掙了不少加工費。真是的,我哪能要你的第一桶金吶。」
王木木說︰「大老板,一家人不說二家話,今後,除了藥,它要在醫館里由醫生把關。其它的,你全拿去,怎麼做,怎麼賣,你說了算,技術問題找我,銷售有問題也找我。那個貴賓卡一定要用上,這不是少掙2折錢的事,而是今後人們會漸漸的把認此卡的店視作一人,從而形成一個托拉斯……」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自己與沈括的談話……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自己與趙頵的談話……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自己替沈括夫人治病的情況……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自己和宇文柔奴替公主治病的情況……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通報了自己準備在寧波建碼頭的打算……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通報了自己準備在舟山造船廠和造船的打算……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什麼叫水泥和準備造水泥廠生產水泥的打算……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什麼叫蒸汽機和準備制造蒸汽機的打算……
王木木向白大老板介紹了今後工作重點將放海島和相關的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