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之時,恆業站起來給高士廉致歉︰「方才恆業有所失禮,請舅父大人原諒。」
高士廉笑曰︰「如今家中多事,大郎不在,二郎作為家中長男自然忙碌,舅父自是理解的。」
恆業行禮︰「謝舅父大人。」
吃完飯後,無忌請示芸娘︰「娘親,兒這里有幾篇文章,想向舅父大人請教一番。」
芸娘說︰「你舅父要在這兒住好些時日呢,今日路途勞累,且讓你舅父好好歇歇。」
高士廉笑道︰「早就听說我無忌外甥錦繡文章,無礙,舅父不累,我們舅甥倆秉燭夜談。」
觀音婢也興趣盎然的表示參加,但是被芸娘鎮壓︰「你哥哥找舅父是討論文章,不是嬉笑玩樂,你且回去乖乖睡覺,睡不好是長不高的。」
無忌比了比觀音婢的高度,剛剛到他的胸口,拍拍觀音婢的腦袋,說︰「觀音婢回去好好睡覺吧,睡一睡,長一寸。」觀音婢佯裝發怒,拍開他的手︰「總是拍我的腦袋,怎麼長得高?」眾人嬉笑不已。
芸娘把孩子們通通都趕去睡覺,然後對高士廉說︰「明日再看孩子們的功課,今日大哥得先去看看芝娘。」
高士廉點頭︰「是這個理。」
高士廉又問芸娘︰「關于芝娘,你這邊是如何打算的?」
芸娘答曰︰「她是我娘家族妹,她男人又是我夫家家將,而且為了救阿郎而死,我當看顧他們娘倆一輩子。」
高士廉點點頭︰「的確如此,我當時只當救她月兌離虎口,沒想到又遭遇如此不幸。♀」
第二天一大早,無忌就帶著自己的功課跑到客院去了。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對付無忌這種初諳世道的小蝦米自然不在話下,很快無忌便對這個舅父頂禮膜拜,相對于長孫家家里一門子武將,無忌更願意從文,而且高士廉的教導方式又頗對他的胃口,再者相對于高士廉自己所生的幾個孩子,無忌更是一點即通,十分機靈,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芸娘听說無忌日日纏著自己兄長請教文章,笑罵無忌︰「你舅父好不容易出來散散心,你怎麼還好天天讓他費心呢?」高士廉笑到︰「哈哈,不費心,不費心,無忌聰慧,比起我家里那幾塊朽木要靈透多了。」芸娘笑說︰「哥哥才學具高,佷兒們自然也是懂事好學的,哥哥又何必自謙如此。」高士廉答︰「你還不知道嗎?爹一開始給我娶親的時候,就看中了宋氏的老實本分,這些年宋氏操持家務十分盡心,對待父母高堂也甚為孝敬,可惜呀,可惜,家里的孩子也多數隨了她,老實有余,聰慧不足。」高士廉十分遺憾。
這便是父母基因對于孩子的影響了,俗話說「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就是這個道理。高士廉隨即一想,老實也許也是好事,恰逢亂世,老實本分、不亂出頭,至少不會拖累全家慘死,再一看外甥,不僅聰明,而且好學,也算是彌補了他內心的遺憾,于是高興起來,對觀音婢︰「我听聞觀音婢也在讀書?」
無忌代答︰「觀音婢四歲開蒙,已經讀完四書了。」
觀音婢補充說︰「只是能背得而已,並未精通。」
高士廉細細的詢問了觀音婢的功課,發現她還有宮廷教師,便十分高興,說︰「等觀音婢得閑的時候,也可以來舅父這里听舅父嘮叨兩句。」
觀音婢笑說︰「觀音婢一定請舅父大人教導。」
于是高士廉便在長孫家開起了少年補習班,無忌常常會帶著安業一起過去,觀音婢也會時時坐在那里旁听,這大大彌補了長孫晟未歸所帶來的空虛和焦灼。
一日,無忌帶著觀音婢去找舅父,但是高士廉不在院子里,問院子里管事的侍婢,侍婢說︰「高郎君往娘子的院子去了。」無忌就牽著觀音婢的手說︰「那我們回去吧,觀音婢,舅父有事要跟娘親說呢。」觀音婢覺得舅父從洛陽親自過來,一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芸娘商量,又不方便寫在書信里的。
她拉著無忌說︰「不如我們去听听舅父跟觀音婢說什麼。」
無忌說︰「這不好吧。」偷听有違君子之德。
觀音婢說︰「現在時局不穩,家里也惶然,舅父肯定是有大事要跟娘親商量。四哥,我們知道了後沒準也能幫幫娘親呢。」
自從長孫晟遠征,無忌便快速的成長起來,他自然知道娘親和妹妹都是他的責任,一旦爹爹有事,他就得護她們倆周全。想了想,無忌也答應了,兩兄妹悄悄的來到正院,來阻止侍婢們通傳,一直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噓」著進了房間。侍婢們都以為這兄妹倆是要給娘子一個驚喜,以往小娘子偷听,娘子也只是笑罵,並沒有責罵她們。
屋里,高士廉正在把朝廷里的一些時局分析給芸娘听,好讓妹妹早作打算。剛好說到楊素污蔑忠誠,使得書侍卸史柳彧獲罪之事。柳彧是長孫熾長孫晟兄弟的好友,長孫兄弟常常贊柳公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廉于自奉,忠于朝廷,勇于執法,不避權貴,在朝廷命官和百姓心中都有很高威望。楊素為報宿仇,奏報皇上柳彧與蜀王楊秀交往,有不軌之謀,理由是柳彧曾經贈送《治道集》十卷給蜀王楊秀,楊秀回贈他奴婢十人。高士廉悲憤愈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楊素如此陷害忠良,實在可恥!」百官因仰慕柳彧正直,為其請命,楊素為了私仇,不停的在皇帝耳邊說柳彧壞話,說他「心懷兩端,以觀時局,雖無反跡,實有二心」。而皇帝居然會相信楊素的話,而將柳彧流放到敦煌。
高士廉兩眼含淚︰「可憐正直了一輩子的柳公,一身的病痛,就這樣就貶斥,老天爺何其不公!」
高士廉對芸娘說︰「楊素此人卑鄙無恥,又與長孫家有隙,芸娘你該早作打算。」
觀音婢和無忌悄悄對視一眼,暗想︰舅父說的「打算」該不會是帶娘親離開長孫家吧,所以才要背著他們密談。
芸娘垂著淚說︰「我不過死生都隨阿郎罷了,能做什麼打算呢?」
高士廉苦笑一聲,說︰「你誤解了我的意思,我自然知道你的心意。我是說,等這次妹夫回來,長孫家找個理由遠離朝堂吧。」
芸娘不解,高士廉說︰「柳郎沒有家世作為背景,在朝廷中一只獨木,楊素自然可以誣陷他。而長孫家與皇後母家有姻親關系,世家間盤根錯節,楊素自然不會用此這等拙劣的手腕,如果我猜得沒錯,他是想利用征戰消耗長孫家的精英力量。所以如果長孫家歸隱,閉家不出,楊素自然不能耐你們何。」
芸娘說︰「這個我會和阿郎商量的,只怕阿郎不會依。」
打了一輩子的仗,突然要棄甲歸田,放棄高官厚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如果容易的話,韓信張良就不會死了,很多功臣名將之所以不能死得其所,皆是因為丟不下權勢帶來的好處罷了。
高士廉又說︰「那便和高氏,蕭氏,蘇氏和韋氏結成聯盟,在朝廷里和作戰時互為依仗,這樣也能減少楊素只手遮天的可能。」這里的高氏並非高士廉本家渤海高氏,而是指高所帶領的長安高氏,高乃當朝開國大元帥,攘外安內,立有奇功,先帝時被楊素陷害罷官,當今皇上又因他在百官之中的威望任命他為太常卿。時人常說︰「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當朝有高,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芸娘說︰「我當努力說服阿郎。」
高士廉說︰「眼下且不用為爭勝負而你死我活,避其鋒芒就好,相信大哥,用不了幾年時間,皇帝就會忌憚楊素,不會再對他言听計從了。」
芸娘點頭︰「這個道理我懂。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高士廉贊曰︰「吾妹聰慧。我看觀音婢十分像你,從小便出口成章。」
無忌沖觀音婢眨眨眼,兩人相視而笑。
芸娘說︰「觀音婢有時候很懂事,有時候很淘氣。」
高士廉笑︰「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淘氣些,未必是壞事。我們兩家唯此一個女兒,要好好教養,爹娘也十分掛念于她。」
此時,絹紅看望芝娘回來,走到觀音婢的身邊,悄悄的說︰「四郎,小娘子,你們在做什麼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