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邊荒沒落宗室 第五十八章 伏羌城

若非依稀尚存的殘破城垣,真看不出伏羌這座古城,在這片地面上存在過。

興許威嚴過的衙門,已只剩一處頗為空曠的平地。

曾經為各任縣太爺流連過的後衙花園,成了千戶的城內臨時牧場。

往昔各任縣令及其眷屬們居住的後署建築,早已不見蹤影。

倒是建起不少簡陋的牲畜棚,拴著些馬牛羊,圈養著不少豬狗貓、雞鴨鵝之類畜禽。

同時,殘頹的斷壁下,一座座垃圾堆似的窩棚,就是奴隸們的居所。

城中一座在兵火中幸存的大宅,成了千戶府邸。

不過也是年久失修的模樣,窗台門楣曾經栩栩如生的木雕磚刻,幾乎辨不出原來內容。

千戶及其家人的居所,集中在大戶人家原來的正房。

什麼綾羅綢緞、金銀玉器、名貴獸皮,確實不少,卻不知是逃難慌亂,還是原本就隨意堆放。

總之缺少唐人整潔典雅的風範,確實符合吐蕃部族遷徙劫掠的半耕半牧實況。

就是李卓遠用以臨時棲身的帳篷,也比這些擺設顯得宜人多了。

約莫是書房的所在,干脆成了千戶家的佛堂。

即便千戶倉惶跑路了,里頭的僧人們依舊念念有詞地誦經。

倒是算整個伏羌城最為淡定、有序的所在。

皺著眉頭里外看看,真不敢相信自己掉到這時代,看到的第一個官衙,居然如此模樣!

略帶失望地走出千戶府,才發現之前只顧興沖沖直奔「統治中心」,忽略了四周景象。

貴為千戶,居然放任門前牛羊糞便遍布,四周雜草瘋長。

千戶衙門如此,沿著坑坑窪窪街巷匍匐著的低矮民房,可想而之。

若不是有索別杰論抓來充當小典的那些唐人指引,駐進伏羌城的唐軍真模不清吐蕃千戶各府庫到底何在!

焚毀的大唐伏羌城糧倉廢墟內,幾十座茅屋般的建築掩蓋住幾十口大窖,就是千戶的糧庫、錢庫、兵甲庫。

這些唐人小典看到大唐大軍,一點兒也不驚惶。

各自抱了賬冊,熟門熟路地打開各處茅屋的銅鎖,推開粗糙的木門。

如數家珍地說明,各個窖子底下都藏著些什麼,數量是多少。

李卓遠取了賬冊親自過目,而後交通訊什集中保管。

然後留下兩個隊,嚴密看守這些重要物資。

自己帶上那些小典,去看看他們的辦公、居住場所。

原縣衙牢房半截子殘牆上,架了些椽子,再鋪上木板、敷上厚厚的草梗泥漿,便是小典們的辦公場所兼住所。

留出兩個大廳般的位置,一個是擺著幾案的典官房,一個是專門收藏各類文書的庫房。

余下的空間,被隔成大小數十間。

幾十個小典及其眷屬,就住在這些大小房間內。

除了千戶撥付的糊口錢糧之外,小典們也自己種些菜,養些家禽家畜。

于是原先牢房的院子、蕩然無存的獄卒居住區,就成了菜地、畜禽圈舍。

取水飲用的水井,由于洗滌污水泛濫,加之禽畜糞便混合,井台四周形同污泥沼澤。

真不敢想象,喝著這樣的井水,這些蓬頭垢面的小典及其眷屬是如何做到不生病!

也許是看出這位知軍大人面色不預,忙著湊器具準備沏茶的幾位小典,有些訥訥地罷手。

心知如此井水沏出的茶,不是上好的敬奉!

大小官爺尚且如此,其余百姓、奴隸的境況,都可以說不用看了。

不過,李卓遠深知自己不是來視察,而是來模底。

所以溫言安撫這些小典,讓他們隨自己在城內到處看看。

在污穢遍地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包括奴隸和那些所謂的民眾在內,多半蓬頭垢面。

這些類同後世流浪瘋子似的居民,卻習以為常。

或是驚惶失措地躲到角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遠遠地看著。

或是雙眼茫然地蜷縮在一旁,任由武裝巡邏的唐軍士兵將他們拖起,集中到某一處去。

滿心以為攻下一個千戶所在的城池,可以放緩李家堡子的建設,直接把治理重心移過來。

現在看來,這伏羌城除了千戶索別杰論,及其親近貴族多年來積蓄的錢糧多多以外,毫無可取之處。

「陳昭!派人趕緊催促一下趙校尉、曹校尉。

「讓他們放放手上事務,趕緊到伏羌城來!」

四處轉轉,已然清楚要如何對待這座古城了。

喊過負責接手城防的新營尉陳昭,交待趕緊去把趙廚子、曹敬辭給找來。

處理廢墟般的城池,沒有趙廚子這樣熟悉情況的老手,曹敬辭這樣細心的干將可不行。

號稱富裕的伏羌千戶如此,其余些個吐蕃部族控制的原大唐各個城池情況只會更差。

不趕緊培訓出一批接收城池的精干,自己所部還真可能陷入部族武裝的窘態!

回到臨時駐軍營地,鑽進早已備好筆墨紙硯的帥帳,揮毫急就城池接收管理要則。

相信以趙廚子、曹敬辭的精明,對照這些要則,將破敗不堪的伏羌城整理一番之後。

快速培訓出一批適合地方行政管理人才,不是什麼問題。

那些惴惴不安的唐人小典,也回到辦公地。

按照各自原先在索別杰論手下的司職,忙著整理文書、賬冊。

都在盤算著,交清手續之後,是向知軍大人求情各回原籍,還是謀個差事跟著干。

不管怎麼說,現在他們不是吐蕃千戶手底下的小典,而是恢復大唐文化人身份、得到知軍大人嘉勉的有用之才了。

做什麼樣的打算,都不是可望不可求的事。

所以,清理起來都十分認真、細致。

生怕有一點兒雜亂,都會影響大唐大軍對伏羌的控制。

而趙廚子、曹敬辭二人可謂是決策圈中的人物,其實早在趕來伏羌的路上。

只是,有了拿下伏羌的計劃之初,就已有如何接收的方案。

他們覺得自家知軍大人如此算無遺策,自己可以不必沖鋒陷陣般趕路。

一路行來,二人面對明媚春光,詩興大作。

慢悠悠地吟詩、對歌,抒發著奮發意氣而來。

遇上星急火燎地催促的快騎,總算知道此時還不是吟詩作賦的好時機。

趕緊催動戰馬,以急行軍速度往伏羌奔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