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蔽塞言路多年,順他者昌,逆他者亡,如今同朝為相的牛仙客也只不過是在李林甫看過的奏折後面簽字的空頭。有沒有牛仙客,中書省照樣玩得轉。
那些聒噪朝堂,以「冒死進諫」為榮的言官,也被李林甫收拾得屁都不敢放一個。朝廷早已幾乎沒有公然反對他的人。
這一次究竟是什麼勢力敢于暗中跟他做對?
不揪出這股隱藏勢力,李林甫寢食難安。
……
年近花甲的皇帝俯視著底下各懷心思的群臣,心中卻淡然如水。
禮部則依照朝廷舊有規制,舉薦信成公主之女,廢誅太子李瑛之女和皇太子妃之妹,供皇帝斟酌,這件事本身並無不妥。
對皇帝來說,隨便哪位女子出降其實都差不多。為了一個小小的契丹,犯得著大費周章嗎。
既然楊玉環要讓韋氏出降,那就當然不能駁美人之意,只能讓韋氏遠嫁草原了,只是听聞韋氏嬌俏艷麗,國色天香,嫁給蠻子十分可惜,但熊掌和魚翅不可兼得,只能舍魚而求熊掌了。
現在的皇帝其實最關心三件事︰穩固皇位、享樂、儲君。其中尤以穩固皇位為首要,只有皇位穩固,才能有樂可享,才能隨意決定儲君。
所以,昨夜發生的刺殺事件,傳到皇帝耳中時,他認為這跟以往發生的諸多同類事件一樣,雖然熱鬧,但無疑又是一場對他的皇位沒有絲毫影響的儲君之爭。
所以皇帝只是淡淡地給京兆府尹盧絢下了一道嚴加查察的聖諭,既然盛王沒有受傷,皇帝便不欲再行過問。
對于刻意韜光養晦的太子,皇帝確實擔心其暗藏禍心。但現在沒有什麼證據,一切也就無從說起,皇太子妃也不能輕言廢立。
所以皇帝好言慰撫了太子幾句,同時駁回了太子要求與太子妃韋氏離婚的請求。
現在既然駙馬家的女兒受傷,皇太子妃的妹妹又有所謂的涉案嫌疑,那就讓廢誅太子瑛的女兒李靜慧出降契丹好了。
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情,涉及儲君之爭,相信楊玉環也不會再行胡攪蠻纏,一定要韋氏出降。楊玉環生于官宦世家,知書達理,雖喜歡拈酸吃醋,但並不是一個不知輕重的人。
何況,李靜慧是他的孫女,但同時也是謀逆後被誅的太子李瑛之女,皇帝對他這個孫女並無感情,送出去也無所謂。
皇帝的耳目遍及宮里宮外,當然也听說了李瑯的那兩首關于和親的詩文,他听後暗斥一聲「小兒幼稚,妄議國事」,卻也沒打算詳加追究。
冊封公主和番,古有定制,大唐子女萬萬千,送個把女人出去,讓草原蠻子感恩戴德,算得什麼大事?
決定腦袋,尊貴的皇帝是不理解底層社會的流民李瑯那般細膩的感情的。
皇帝目前較為關心的是青海湖之戰,他放心不下大戰經驗缺乏的皇甫惟明領軍,為此他諭令病情初愈的王忠嗣不得遷延,盡快啟程前往青海湖統帥全軍,痛擊吐蕃,重新奪回石堡城。
盡管如此,皇帝依舊不把吐蕃放在眼里,他認為他目前沒有對手。
……
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不經意間他出現了新的對手︰那些被皇家和權貴官僚剝奪土地的弱勢百姓。
天寶,就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天寶年間,「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並,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凋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
清江村村民絕不是個案,而是已經成為大唐境內的一種普遍現象。
均田制完全破壞,權相和整個官僚體系大肆兼並土地,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
日益腐化的皇帝,貪婪無度的權貴使大唐百姓一步步走入水深火熱之中。
民為邦本,大唐帝國的基石已經在走向瓦解。
如果沒有了基石,繁華盛世終究只能成為空中樓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徹底傾倒下來,埋葬殿台樓閣中的所有人,盛世終究只能成為浮華殘夢。
……
按照歷史,安史之亂將于十五年後發生。
臨危繼位的李亨為奪回江山,竟拋棄大國尊嚴,奴顏卑膝,乞求突厥、回紇發兵收復洛陽,並應允在東都洛陽任意搶掠三日,使繁華的洛陽成為人間煉獄,變成一片廢墟。
安史之亂歷時九年的殘殺,黃河流域淒慘蕭條,人煙斷絕,獸游鬼哭。中國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至二百萬戶,四分之三慘死于這場戰亂中。
公元755年還有5292萬人,到760年人口只有1699萬。僅僅五年,人口滅絕率就達到68%,絕對滅絕人數約為35930000人,殘存者以紙為衣,盛唐文化遭到徹底破壞,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浩劫。
玄宗以後無大唐。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更嚴重的是,華夏勇武精神至此徹底喪失。
此後一千多年,雖幾經朝代更替,也有所謂的「盛世」出現,但國家軍力無疑是一路衰敗下去,再沒有哪個朝代能像初唐那樣,給世界以凜然不可侵犯之威。
在唐朝時,一個唐兵基本可以頂一個突厥人。但到了宋朝,裝備得以大幅改善,戰力卻數倍下滑,一個金兵可以抵十個宋兵。及至明朝,一個清兵足以抵一百個明兵了。
至清末,英國的4000遠征軍,繞過大半個地球來打中國,清朝常備軍過百萬,竟被打得跪地叫饒,割地賠款,幾千人的八國烏合之眾就能兵不血刃地佔領北京。
再到抗戰,豫湘桂戰役後期,3000鬼子就能把九十萬國軍從廣西柳州一路追擊到貴州獨山。
而在大唐,唐軍根本就不視日軍為真正的對手,日軍只是微不足道的芥末之癬。
這場對中國負面影響極其深遠的浩劫,皇帝、權相和整個貪得無厭的官僚體系自然是罪首。
當然,趁勢而起、殘暴不仁的大胖子安祿山也是始作俑者之一。
可惜皇帝在奢華和美色中迷失了,他也沒有太宗皇帝那樣的認識高度。
他不明白「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所包含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