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2章 野火焚原

()福全說︰「皇上啊,這些年奴才瞧著您日理萬機很不容易。請記住本站的網址︰。早年親征時,吃的用的都同軍士一般,所以我大清將士才能才能這般驍勇,不畏生死。」

這話說進皇帝心坎里,誰說當皇帝的就能享福,就能錦衣玉食?

福全又說︰「都是先帝當年慧眼世人,光是看皇上河邊飲水便知後世事。」

這話勾起皇帝對世祖皇帝為數不多的懷念,據說當日也有護國寺僧人參與立嗣。一時間,皇帝對僧人既愛又恨,面上露出煩擾的神色。

會不會有人,也利用當年的事,替自己造勢?

福全深知皇帝多疑猜忌,索性全說了︰「奴才愚鈍,可是說錯了話惹皇兄如此煩憂?」

皇帝道︰「並非爾之顧,只是你也知道,朕這幾個兒子。哎!」這番話他著實找不著人傾訴,人前他是至尊無上的君王,天下事無不握在掌心。就算面對幾個兒子鬧出的這出戲,也要在臣子之前裝出心中有譜的樣子。

福全自然說︰「皇兄多慮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奴才從小看著皇上幾個兒子長大,知道各個阿哥都是極好的。」

皇帝忽然覺得自己听膩了這樣無由頭強自吹捧的話,想听一听實話,于是說︰「你也說從小看著他們長大了,說說你自己的看法。別把他們當儲君當阿哥,就當自己的子佷評論。」

福全立即說︰「奴才怎敢?」

皇帝虎著臉說︰「讓你說,只管說。否則朕把這幾年賜給你的東西都搜走,不給你陪葬。」

這話雖是玩笑,很像早年未親政時兄弟二人的胡鬧,比如︰「朕讓你寫就去寫,不然朕讓皇瑪嬤給你指個凶悍丑福晉。」一樣。但私底下,皇帝卻在暗示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願听你一言的深意。

福全得了皇帝首肯,撐著身子給皇帝磕了頭︰「那奴才就直言冒犯了。依奴才看,儲君早慧得天獨厚,盡得皇上文韜武略真傳,但唯獨缺了皇上身上的一樣東西。」

皇帝如有所悟,但仍順著問︰「為何?」

福全咬牙,拼著性命道︰「一個‘仁’字。」

皇帝眼中光芒陡盛,威壓如有實質鋪面而來。他半輩子帝王榮耀堪稱曠古爍今,而三十五歲之後所求的便是一個「仁」字。

裕親王只一句話,便將儲君無可逆轉的弱處暴露無遺。

皇帝眯起眼,盯著在自己威壓下氣喘不穩的哥哥,狀似隨意問道︰「太子的確日漸焦躁。依你看,老大老八呢?」

福全自覺今日已經越了臣子本分,但話已至此,有些事情當下不說,他便永遠沒有機會開口,于是咬牙道︰「皇上,這番話奴才本打算帶進棺材里去,但又感蒙受聖恩,無以為報,就直說了。皇上可知內務府里的包衣奴才把持皇家私庫的勾當?」

皇帝一愣,未曾想裕親王會說這樣的話,當下接口道︰「你說。」

裕親王道︰「內務府看似規矩嚴密,但采買油水最重。那上回一船建殿的木料來說,從廣西買來的就是霉爛糟朽的料子,算著時日趕上汛期在揚州停靠旬余,等著全壞了臭了,再報上來。這筆銀子最後由誰出?這是內務府欺負新人的老一套了,欺上瞞下的法子更是不勝枚舉。」

皇帝聞言沉吟,愣然想起了早年內務府排擠老八那檔子事兒。最後老八一個人也沒攀咬,自己頂了,他是明知底下的問題卻替太子遮掩?或者本來就是為了邀買人心?

福全索性將心頭知道的內務府陰私一並叨念給皇帝听。這里面的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每日廚房針線處采買的貨品價格翻倍,從中吃拿回扣幾乎是一種慣例,本來是悄悄拿,如今有了太子撐腰,更是無法無天。說到底,太子早將整個內務府看做自己的荷包用了。

這事觸及帝王底線,內務府掌管皇帝衣食起居,但凡入口的都要經內務府的手。若是這上面做了手腳……

皇帝面沉如水。

福全覺得自己已經說夠了,便住了嘴,假裝無力為繼,靠在迎枕上喘息。

皇帝自己腦補了周遭的人是不是已經生出旁的心思,居然無一人敢向他直言進諫。今日若不是為了試探安撫福全,還不知什麼時候才知道這低下的奴才如此大膽無所顧忌,指不定那日朕就栽在這件事情上頭!

皇帝將殺意收起,卻仍不就此放過碩果僅存的親兄弟,繼續問︰「大阿哥、老三老四與老八幾個,你看如何?」

福全心里苦笑,自己終究還是遭了惦記啦。今日不說出個三五六來,怕是不會善了。

裕親王只得將剩下的話也一並說了︰「大阿哥早年軍功卓著,可惜性子有些僵直,重武輕文;三阿哥文武兼修倒是人才;四阿哥奴才瞧著倒是悶頭干事兒的能臣,做事也老道,就是性子太沉,誰都不交好,奴才也吃不準他心里想的是什麼;至于八阿哥,犬子與八哥交好,說得好了倒顯得偏頗。不過這麼多年下來,但凡同八阿哥辦過差的人,倒是都會贊一句他心性好,不務矜夸。」

皇帝覺得今日已經收獲足夠訊息,草草安撫裕親王三五句,又當面指了太醫局的首領太醫必須輪值日夜駐守,才打道回宮。

這一輪兄弟敘話,對皇帝的影響遠比他自己想象中更大。

皇帝第一次發覺,太子在自己的縱容默許下掌握內務府之後的無窮遺患。

再者,儲君在宗室間不得人心已成定勢,反倒是自己一心栽培做儲君臂膀的八兒子被人看好。

裕親王今日這番直言,幾乎就將「請立皇八子為儲」放在明面兒上。這到底是他一個人的意思,還是更多人的意願?

皇帝開始思考福全的話,他當然知道早年大阿哥密告裕親王的事,讓福全絕無可能支持胤褆。

後來太子在自己出巡塞外時監國理政,听說也與裕親王發生不睦,甚至在內宮會見大臣時口出惡毒之言,辱罵叔父朝臣。只是後來儲君鞭打宗親事發,更加惹人注目,他才未及深究。

皇帝暗自說服自己,福全這是因為私怨進言,僅僅只是他一人之意。

康熙低頭飲了一口剛剛換上溫茶,開口道︰「傳佟國維、馬齊明日入宮。」

……

隔日皇帝下朝之後屏退眾人,只單獨讓佟國維與馬齊並李光地,命這三人輪流入乾清宮議事。

這番君臣奏對自然無第五人知曉。

三人離宮之後,皇帝手書明詔,徹查內務府!

毓慶宮得知消息是在這夜稍晚的時候,當即也不顧宮門落匙沒落匙,讓心月復何柱兒拿了毓慶宮印信出宮去凌普府上。

何柱兒前一腳出宮,後一腳就有人去乾清宮報訊。

皇帝默默掀著茶蓋,神色淡然道︰「知道了,該怎麼辦差不必朕再說。」

來人退下之後,皇帝對著額角冒汗的梁九功道︰「你這個首領太監,手段可不怎樣。讓人在眼皮子的底下將乾清宮的消息就這樣往外透,是不是也該領罰?」

梁九功立即知道皇帝這是在給自己最後一個機會了,他涕淚齊下地撲倒在地,磕頭謝恩道︰「奴才犯了這樣督導不利的大罪,原是沒臉在萬歲跟前侍候了。只是那群小兔崽子尚不知事,奴才怕他們不知萬歲平素喜好。求萬歲留下奴才一條狗命,讓奴才將功折罪,等著萬歲將他們使用趁手了,再打發奴才自生自滅。」

皇帝嗤笑一聲︰「你倒是會來事兒,這麼說了朕再罰你日後豈不是連趁手的人也沒了?得了,你也別磕頭了,自己去領五十個板子,再罰一年俸祿。底下的人如何清理,朕就不過問了。」

梁九功立即知道皇帝還沒拋棄自己,五十個板子威懾多于懲罰,自己失了面子,才會狠下心來折騰底下吃里扒外的小畜生。罰俸更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年頭太監全靠主子的賞賜貼補家用。

看來這一回皇帝真打算出手對付毓慶宮的眼線了,說不定順帶別宮的也要一並掐了?

……

皇帝對內務府的清理來得毫無征兆,力度之大、決心之重更是讓人始料未及。

時人後知後覺意識到皇帝這番舉動之前只去過裕親王府上,那麼是裕親王對皇帝說了什麼了?

當年儲君口出惡言辱罵裕親王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不敢說而已。那麼是不是裕親王自知不起,為了給子孫承爵留個路子,不不得已出手了?按著裕親王一貫的行事方法,是不是他已經察覺到皇帝對儲君的不滿,才給了皇帝這樣一個開刀的口子?

不管大家如何疑心,內務府的各種陰私都被揭發出來,于是人人都知道內務府名義上是皇家奴才,事實上已經背地做下各種無法無天勾當的事實。

這里面內務府總管凌普首當其沖被各種彈劾奏折提及,紛紛暗指其依仗儲君女乃公身份把持內務府,待其有如自家私庫,連年節時給京官或者上面人的孝敬打點,都是從內務府中走。

至于這個京官與上面之人是誰,仿佛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

皇帝等的就是這樣的契機,當即令皇八子胤與晃十三子胤祥一道清查凌普家產。

這一次胤很好的理解的皇帝的意思,完全沒有搭理可能是索額圖府里小廝的人從後遞進來的條子,帶著諭旨坐鎮,一板一眼,狠狠地查。

當皇帝看到他完完整整呈交上來凌普的家產明細卷宗,七分憤怒立即漲成九分甚至十分,斥道︰「凌普貪婪巨富,眾皆知之,所查未盡,如此欺罔,朕必斬爾等之首!」

胤壓低了身子,凌普與他素有結怨,就怕他一次死不透,不可能徇私瞞報。他深知自己這一次恐被遷怒,但是禍躲不過,也不知要如何才能以身免責。

而他身邊的胤祥卻忽然磕頭道︰「皇阿瑪,八哥辦差一絲不苟,絕無半分瞞報不實之處。」

這話一出,胤立即叫糟,老十三還是太小了,不懂皇帝現在已經是逮誰罵誰的境界。這個時候就該什麼都別說別做!四哥都沒教過你嗎?

戰火果然燒到胤身上。

皇帝連前言都不顧了,大罵道︰「老八你當然盡心盡力了,你本來就是一個到處妄博虛名的人。可誰又想到你是這樣落井下石的人?你莫不是以為太子倒了就該輪到你了吧?朕還活著呢!」

胤身子抖了一抖,萎頓幾分,頭踫在地上。

他只能說︰「兒臣不敢,兒臣絕無此意。」

作者有話要說︰哎,福全其實算得上是真心為八哥好的,他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宗室的意見。康熙即位的時候,其實宗室(安親王)的意見很說得上話,他只是沒想到皇帝弟弟對權利這樣緊抓不放,會這樣極端的對待來自兒子們的威脅。

當然其實這件事情老艾家上演了無數次,比如以前儲英、和後來的小三兒神馬的,越是標榜我老艾家不殺兒子的,其實底子越虛,對吧(他們喜歡疼死兒子和罵死兒子,反正皇家就沒正常人)?

八哥受苦了,我一定讓四哥來「安慰」你。

晚點捉蟲,周末旅行腰要斷了,上一章的留言有空了再回。大家不要生氣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