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建中表示自己很憋屈。**********請到s~i~k~u~s~h~u.c~o~m看最新章節******
撤出朔州後,趙光義將他召回汴京。他感覺這次撤兵之事有蹊蹺,恐怕其中有什麼政治交易。而且,趙匡胤死得未免也太突然了。本來想一探究竟。
誰知,他一回來就被趙光義拉到談判桌上了。
原來,宋朝北伐攻取朔州,不待遼軍援兵到達就攻下了朔州,遼國當局異常惱怒,一面調兵遣將,準備收復朔州,同時又派出使者到汴京訓斥宋朝。
沒錯,就是訓斥。遼國使者在宣讀遼國皇帝的「問候」時,態度極其囂張。無禮驕橫,橫加斥責宋朝不顧兩國的友誼,「背信棄義」,悍然挑起戰爭的行為,侵佔遼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朔州。還威脅趙光義立即歸還朔州,要不然就發動全國大軍南下,像滅了後晉一樣滅了宋朝。
趙光義對遼國使者的無禮極其惱火。但他剛剛繼位,下的位置還沒有坐穩。再加上按照中原的慣例,皇帝駕崩三年不得興兵。朝中大臣也大多不主張在這個時候和遼國開戰。于是,趙光義只好委曲求全。讓慕容建中和楊繼業掩護朔州百姓撤到雁門關,宋軍也暫時撤出燕雲十六州。
遼國不費吹灰之力收回朔州。雖然只是座空城。但也算是一場外交勝利了。可是,遼國卻還想得寸進尺。遼國副使耶律斜向趙光義提起「歲幣」的事。
所謂的「歲幣」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除了割讓燕雲十六州,並稱遼太宗「父皇帝」,自稱「兒皇帝」之外,還每年孝敬給契丹三十萬匹布帛,作為兒子對父親的「孝敬」。
可所謂的「歲幣」實際上只在後晉的時候才有。除了破罐破摔的石敬瑭,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石敬瑭死後,後晉出帝石重貴不堪受辱,反抗契丹,不再交「歲幣」。後晉亡國之後,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起兵擊敗了遼**隊,把他們趕出中原。歲幣也被劉知遠給取消掉了。之後,不管是後漢還是後周的幾代皇帝,還有趙匡胤都沒有再交納過「歲幣」。對遼國再也不像石敬瑭那樣誠惶誠恐。
可以說,歲幣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屈辱,是漢人心中永遠的痛。現在耶律斜卻舊事重提,在傷口上撒鹽。
趙光義當即就甩袖而去。
可遼國方面卻得理不饒人。堅持索要歲幣,作為宋朝侵犯燕雲十六州的賠禮。
對于蠻橫的遼人,趙光義一點都不想理會。召回慕容建中之後,就將談判的事交給了他。
讓慕容建中覺得為難的是,趙光義明令他拒絕遼國使臣的無禮要求,但又交代他不要得罪遼國。
慕容建中心中暗罵。這怎麼可能!遼國就是來找茬的。他們對于歲幣未必就勢在必得。他們只是想要一個借口。同時也想試探一下宋朝的態度。無論如何,遼國都不會善擺甘休。既然如此,還不如拒絕得徹底一點。像趙光義這樣猶豫不決的,只會讓遼國的氣焰更加囂張。
雖然慕容建中認為現在宋朝的實力還比較弱,特別是軍事實力。現在還不宜與遼國開戰。但遼國想對付宋朝也不容易。它南下攻宋也要掂量掂量數量高達百萬的宋軍。即使宋軍的戰斗力羸弱,但用了守城還是沒有問題的。何況,宋軍的守城武器很先進,強行攻打,只會損失慘重。
盡管有趙光義的吩咐,但慕容建中根本不想跟遼人扯皮。他可不想因此而遭到什麼罵名。他直接拒絕了遼人的無禮要求,並且輕蔑地掏出一枚銅板,說道︰「三十萬布帛,你們還是別痴心妄想了。只要有老夫在,你們休想從大宋得到片縷。倒不如從汴京買些蠶回去自己生產。喏,這兒有一個銅板,你回去再湊幾個,也許就能買到蠶繭。只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本事養活了
耶律斜冷冷地說道︰「潘丞相就不怕我大遼百萬雄師嗎?」
慕容建中笑道︰「那老夫在雁門關等著
言下之意,說耶律斜連雁門關也突破不了。
耶律斜冷哼一聲,站起來,推門而出。
慕容建中看著他離去的背影,皺起了眉頭。
這個耶律斜自然就是《少年楊家將》里面最大的反派。殺害楊家將的直接凶手。前期,楊家眾將在各種光環的加成下,把遼軍打得落花流水。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一開始竟然只用五個人就抵擋了耶律斜的大軍。這不是奇跡,這是狗血好吧。慕容建中絕對不相信現實中真的會出現這種不可思議到不可思議的事情。耶律斜也肯定不會這麼好對付。演義都是根據歷史改編的。這個耶律斜的原型應該就是遼國名將耶律斜軫。他和遼國另一名大將耶律休哥一起,率領遼軍多次擊敗宋朝軍隊。在陳家谷俘虜了楊業(正史中的楊業是絕食死的)。而他另外一項軍事成就就是征伐高麗,逼得高麗國主多次遷都江華島,幾近亡國。即使在演義中,他最後不也逆襲了楊家將,迫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上。
如今的耶律斜還是個少年。但他的才干和氣度已經不凡。此人絕對會成為是大宋的大患。慕容建中甚至有讓他永遠留在宋朝的打算。
不過,他也不過想了一下,就放棄了。先不說能不能殺他,就是能殺他,慕容建中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他自認還沒有那麼卑鄙。做不到張儀那樣一切以利益為重,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盡管慕容建中的態度和不客氣,讓遼國使者非常惱火,揚言要掃平中原,報今日之辱。
趙光義暗怪慕容建中擅作主張,緊張地派楊繼業,曹彬在雁門關和真定府布放。
慕容建中卻不以為然,自信地說道︰「臣听聞契丹國主病重,又听聞諸王宗室兩百余人紛紛擁兵自重。國主尚在,諸王就敢如此。恐怕遼國國主如今已生命垂危,而遼太子此時卻尚且年幼,其母蕭皇後父親早亡,沒有外戚勢力可依靠。遼國國內恐怕要亂上一陣子。在政治斗爭沒有結果之前,無論哪一方都不會悍然攻擊大宋。即使來了也是小股部隊。讓楊繼業擊退即可。聖上何必杞人憂天,費心傷神?」
慕容建中的本意是勸說趙光義不要為遼國的事費神,安心整頓國內,發展國力。可趙光義卻跟他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听了慕容建中的話,趙光義馬上就兩眼放光,激動地站起來,隱含著興奮地跟他說道︰「丞相的意思是遼國即將大亂?」
不待慕容建中回答,趙光義馬上又說道︰「這是個好機會啊!我大宋正好趁此時機,北伐契丹,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聖上……」慕容建中頗為著急地說道,「此時並不是北伐的好時機。遼國爭斗的雙方都相當克制,將局面控制在內朝,一直都沒有動用軍隊。所以,遼國雖然會亂,但絕不至于大亂。而且,如實聖上在這個時候起兵,臣只怕遼國對峙的雙方會因此放下爭斗,轉而一致對外。倒不如坐山觀虎斗,順便幫助比較弱的一方。加劇他們之間的矛盾,為大宋贏得時間
趙光義還是不死心︰「先皇征伐遼國,不見遼國援軍到來,因此而輕取朔州。這一定是遼國爭斗已經很厲害,無暇顧及我大宋。如此良機,豈能錯過?朕意已決,丞相不必再勸了
隨後,完全不听慕容建中的勸告,一意孤行,調集軍隊準備北伐。
慕容建中明白,趙光義恐怕是想趁此機會樹立他的威望。只是,這位太宗皇帝的政治手段稱得上是爐火純青,但他打仗藝術實在不怎麼樣。這一次北伐,他不但無法取得勝利,恐怕還會因此顏面掃地。
趙光義的顏面是小事,讓他受點教訓也未嘗不好。但宋軍會不會在本次損失慘重才是慕容建中大事。他可不想宋朝這點家底讓趙光義揮霍掉了。于是,他提議隨軍一起參加北伐。另外推薦楊繼業帶領楊家軍助戰,以防不測。
但趙光義卻認為他北伐的意志不堅定,或許會惑亂軍心,並不打算讓他一起參加。不過,卻同意讓楊繼業隨行。
不過,如今已經漸漸入冬,實在不宜開戰。再加上趙光義也有意觀望一下遼國國內的形勢。就讓人先好好準備,等來年開春北伐燕雲。
如今事情也果然如慕容建中所料,盡管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宋軍的糧草,軍械都很充足。但奈何宋兵的戰斗力不夠給力,拖了後腿。最後還是敗退回真定府。
而此戰的戰況和歷史上的高粱河之戰有著驚人的相似。一開始,趙光義還算順利,連下守備松懈的瀛洲和莫州,並且還渡過桑干河,圍困幽州。但趙光義的好運到此為止。
宋軍出真定,北伐攻打燕雲十六州的消息在遼國引起軒然大波。爭斗的雙方迅速反應,馬上向對方拋橄欖枝。連重病在身的遼景宗也拖著病體處置了幾個鬧得最凶的宗室。在遼國朝廷的運作下,遼**隊以極快的速度向幽州方向集結。
趙光義根本沒想到遼國的反應這麼快。此時的他帶著十萬宋軍晝夜不停地攻打幽州,企圖佔領這個軍事重鎮。
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幽州之戰並沒有趙光義想像中的那麼順利。他廢了好大勁才到達幽州,結果卻被不擅守城的遼軍阻擋在幽州城下。攻城十余日,幽州城依然穩如泰山,這時候,遼國的援軍也已經到達了。宋軍在高粱河附近倉促應戰,卻遭到遼軍的迎頭痛擊。遼軍統帥耶律休哥和耶律斜兵分兩路,猛攻宋軍。宋軍損失慘重,連趙光義也臀部中了一箭。遼軍則趁勝追擊,趙光義狼狽南逃,幸得楊繼業拼死保護才安全撤回真定。此戰中,耶律休哥和耶律斜大放異彩。尤其是耶律斜,在此戰中展現了其出色的軍事才華,此後被不斷重用。
而關注著此戰的慕容建中暗暗嘆息。雖然對結果有所預料,但他還是心存僥幸,真希望宋軍能突然集體暴種,將遼人狂毆一頓。而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這一戰,爆種的只有楊繼業。宋軍還是半死不活的。
其實自從朔州之戰之後,慕容建中就已經明白,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是倉促之間能夠實現的任務。首先,宋軍的戰斗力就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不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部隊。需要好好整編和訓練;其次,宋軍缺少騎兵,而遼軍的優勢正是騎兵。在跟遼人作戰的時候,宋軍非常吃虧。獲得大量戰馬,刻不容緩;最後,宋朝現在統一沒多久,百廢待興,國力甚至沒有恢復到唐時的平均水平。以宋朝如今的國力,並不足以支持一場持久戰。尤其是跟遼國這種以戰養戰的對手玩持久戰。
而且,慕容建中知道中原的內亂其實並沒有完全掃清。西北的以李氏為首的黨項族勢力,還有蜀中的一些十國的殘余勢力以後都給宋朝帶來很大的麻煩。黨項族在幾十年後建立西夏,見過幾十年,幾乎年年進攻宋朝,成為北宋西北的一個毒瘤。而蜀中的殘余勢力雖然沒有用多久就被剿滅。但也極大地損耗了宋朝的國力。一旦,宋朝的力量受到大的損害,他們一定會反。這也是以後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針對現在面臨的情況,他必須制定一個合適的發展計劃。而且,這個計劃要考慮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麻煩。
「真是麻煩事一大堆啊!」慕容建中頭疼地模模腦袋,無奈地搖搖頭。「算了,起碼宋朝還統一了中原,疆域比起北齊和魏國來,已經大了不少了。發展潛力也肯定比它們強。雖然軍事實力著實弱了一點,慢慢來吧
這個任務一時完成不了。慕容建中只好先把它放在一邊,轉而先去解決兒女的教育問題。
慕容建中自認為女兒是不可能再長歪了。潘影的成長軌跡已經不一樣了。雖然母親還是因她而死,但卻不是因為家丑而自殺。她現在被接回來,有他這個當爹的護著,問題不大。但潘旭這個熊孩子他卻很不放心。對于潘旭,雖然他跟潘影是同母所生。但慕容建中卻很難將他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他從來沒有過自己的兒子。對于潘旭,也只是像對待慕容暇這個繼子一樣對待他。雖然如此。但是,他並不是不關心他。他也不希望他變成劇情或者演義中那個樣子。只是,他同樣也不希望潘旭成為碌碌無為之輩。就像系統說的那樣,既然他都能名留青史,那為什麼他兒子就不能。
他考慮再三,讓人叫來了楊延輝。
說到楊延輝這小子。在朔州,他故意為人打抱不平,就是為了引楊繼業前來。可當他提出讓他們父子相認的時候,他又死活不肯。最後,寧願跟著他回汴京也不願意待著雁門關跟著楊繼業。
慕容建中倒是無可無不可。這小子是個好苗子。要不是考慮到他已經拜崔應龍為師,他真想收了這個徒弟。樂毅是他的驕傲。他想試試看,能不能再教出一個像樂毅一樣出色的人。而且,找崔應龍的事還得靠他。對于那個邪惡而又神秘的天靈,他可是非常忌憚的。就怕這家伙有什麼邪術,直接讓他或者什麼重要人物一命嗚呼,讓他的名留青史的大業泡湯了。還有,他已經打定主意跟楊家搞好關系,從這小子這兒下手正好。
所以,綜上所述,他就把現在還頂著仇木易名頭的楊延輝帶到汴京。安排他住到潘旭的院子里。潘旭現在的心性還沒有徹底變壞,最多只是個被寵壞的紈褲子弟。對于這個被父親器重的人也很識趣地跟他玩在一塊。不過,讓他哭笑不得的是,潘旭這家伙,原本想讓楊延輝認他當老大,只是見識了楊延輝的本事後,又死乞活賴地認楊延輝為老大。其實,他覺得,潘旭更適合當個古惑仔。不過,楊延輝倒是沒什麼表示,既沒有拒絕,也沒有反對。但慕容建中無端地覺得這家伙好像在暗爽。真是個悶騷的家伙。
這次叫他來,就是想問他崔應龍的事。這回不僅是為了他自己,更為了潘旭。他突然想讓潘旭拜崔應龍為師。一方面,崔應龍的本事足夠教育好潘旭,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他和楊家的關系。以後對他有所求的話,拉上楊家,不怕他不出來打醬油。
楊延輝听後,倒是沒有拒絕。他這幾個月受到慕容建中的照顧,也有心報答。再加上這幾個月和潘旭相處得還可以。但他沒辦法替師父答應。不過,下次遇到師父可以安排他們見面。讓慕容建中自己跟崔應龍說。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師父在哪兒,安排見面恐怕遙遙無期。
慕容建中笑道︰「如果,他能掐會算,那麼七天之內就應該會到汴京
楊延輝很好奇。師父一向漂泊不定,誰知道他會去哪兒?這個潘丞相哪來的自信。
慕容建中神秘一笑。
果然,不到七日,崔應龍主動來拜訪他。慕容建中以貴客之禮接待他。
作者有話要說︰這兩天有點事,昨天更是一天都出去采訪。抱歉,欠下的那一章只能在周末想辦法補上了。順便furk一下中國移動,號稱喜馬拉雅山和太平洋中心都有信號,結果大溪一個小山里頭就找不到信號。真是太坑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