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皚皚的白雪又一次覆蓋了鬼谷山。*****$百~度~搜~四~庫~書~小~說~網~看~最~新~章~節******

慕容建中垂手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的雪景,再看看他跟窗外的雪同色的頭發。謂然一嘆。

物換星移,寒來暑往,竟然已經過了三十年。他已垂垂老矣。一開始,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竟然會在鬼谷山中安享晚年。鬼谷子也從來沒想到,他竟然是第一個回鬼谷山的人。

記得當初他回來的時候,鬼谷子一臉的驚訝。

慕容建中還揶揄地笑道,「師傅很驚訝,回來的人不是臏吧,」

鬼谷子點點頭,說道,「你們三人,孫臏對名利最是淡泊。我本以為他是最容易放下外面的一切,回到這里的。卻沒想到……」

慕容建中搖搖頭,說道︰「臏不汲汲于名,對世間的功名並不看重。但他卻是個痴人。齊國有他放不下的人。他做不到了無牽掛地離開。至于我,只是不想在世上留下一個惡名罷了

鬼谷子看看左右,問道︰「你的妹妹沒有跟你一起來?」

慕容建中搖搖頭,說道︰「婉兒還年輕,何苦跟我一起隱居,過清苦的日子。看在我的面子上,孫臏會好好照顧她的。就是李騰也不會為難他

李騰豈止是沒有為難她,直接將她拐回家當老婆了。他權衡再三,最終還是放棄了田夕。選擇了婉兒。他堅決不會承認他是為了報復慕容建中。被哥哥給弄得狼狽不堪,就拐了人家妹妹。他媳婦多賢惠啊。他是突然間發現她良好的品質。

當然,那個時候的慕容建中還不知道自家妹妹被李騰這匹狼給拐走了。他當時正在跟楚國大將唐昧大戰于陳地。

自從魏王跟他坦白後,慕容建中也放下心中的心結。他雖然還是搞不懂帝王心術,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但對于魏王,他卻不再有什麼怨氣。跟一心要置他于死地的高演相比,魏王對他已經很不錯了。至少他並沒有要害他,即使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只是想和他好聚好散。

他們本就是合作關系。只不過現在合作不下去了罷了。不存在誰對不起誰。

慕容建中松了口氣的同時,也決定好好幫魏國打最後一仗,也算全了他和魏王的君臣之義。

只是,他從來沒想過,這一仗竟然會這麼坑爹。

慕容建中發誓,這是他打得最不爽的一場仗。

兩軍在穎水兩岸對峙。魏軍在北岸,楚軍在南岸。他帶領的魏軍有八萬,楚軍卻有十二萬。在兵力上,楚國是佔優勢的。他本以為楚軍會跟他來主力決戰。

誰知道,楚國的主帥唐昧簡直就是個縮頭烏龜。他明明佔據著優勢,卻根本不進攻,死死把守著穎水各處渡口,防止魏軍渡河。

慕容建中試了很多辦法,想激唐昧主動和他決戰。可唐昧就是不為所動。他又想派軍隊渡河,想在南岸跟唐昧決戰。可只要魏軍靠近南岸,楚軍就萬箭齊發。強行渡河的話,損失又太慘了。慕容建中一時之間對唐昧這個無名小卒居然沒有辦法。

而唐昧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可是知道慕容建中那彪悍的戰績。他明白,他根本不是慕容建中的對手。雖然他佔著兵力優勢,但這個優勢卻不能讓他放心。天下人都知道,魏國上將軍最擅長的可不就是以少勝多。他一開始就把自己擺在弱勢的地位,只想跟魏軍,防守對峙,迫使慕容建中主動撤軍就可以了。至于打敗慕容建中,他是想都沒有想過。所以,任憑慕容建中怎麼激將,唐昧就是縮在南岸,也不讓慕容建中到南岸來。

慕容建中沒想到唐昧現在不過二十來歲,竟然像個老頭子一樣畏畏縮縮的。他算是體會到了諸葛亮面對司馬懿的烏龜戰術時的無奈了。二十多歲的唐昧尚且如此。不知道幾十年後,如果垂沙之戰還是出現的話,匡章與老成精的唐昧對峙時,又是何種滋味。

就這樣,雙方隔河相持了近兩個月。

慕容建中明白,陳雖然非常靠近魏國,但畢竟也是楚國的地盤。他們算是勞師襲遠的。長久的對峙戰,對于魏國是不利的。魏國剛剛經歷了大戰,軍隊損傷了不少元氣,後勤物資也多有消耗。再加上已經快要入冬了,天氣漸漸寒冷。再不與楚軍交戰,他只能撤軍,等來年再戰了。他豈能甘心?

這一仗,不僅關系著魏國今後三十年的霸業,還關系著他的任務是否能完成。現在天下諸侯,只有楚國沒有被他打敗過。只要打敗了楚國,他就算完成任務了。名留青史指日可待。

可是,大軍要怎麼渡過穎水呢?

最後,慕容建中只好向當地的人問,有沒有其他渡口可以供大軍渡河的。

索性,皇天不負有心人。從當地一個樵夫那里得知,穎水平常的水位很高,但入秋後,水量會慢慢減小,水位也慢慢下降。甚至在一些地方可以直接涉足渡河。不過,這些地方身為楚人的唐昧也知道,所以一定也派重兵把守。

听了樵夫的話,慕容建中瞬間就想到了垂沙之戰。匡章知道了楚軍的部署後,是從楚軍兵多,但是水淺的地方發動夜襲。但慕容建中卻決定反其道而行。一方面,是因為魏軍的兵力不如楚軍。直接攻擊楚國兵多的地方難免會損失慘重。另一方面,匡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和唐昧對峙了整整六個月,唐昧逐漸放下警惕。而現在,唐昧的警惕心還很強,直接偷襲恐怕不容易成功。

不過,楚軍兵少的地方,水卻比較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魏國士卒能直接涉水過河,慕容建中派人在穎水上游築壩,攔截穎水。

大壩築成三日之後,水位明顯下降。足以讓士卒涉水渡河了。

慕容建中見渡河的條件已經充足。為了避免更多的傷亡。他又派人佯裝在水淺的地方渡河,而且,故意把聲勢弄得很大。唐昧害怕有什麼閃失,將更多的兵往水位比較低的地方派遣。而水位較高的地方,兵力相對就少了許多。

慕容建中見唐昧上當,未免時間太久,節外生枝,當夜他就對楚軍發動了夜襲。從楚軍兵力薄弱的地方突破。在大部分軍隊過河之後,慕容建中又馬上對楚軍發動進攻。

唐昧被慕容建中誘騙,兵力部署出現很大問題。雖得知魏軍渡過穎水,可救援已經來不及。只好列陣與魏軍決戰。

慕容建中當然不會傻乎乎地直接朝著楚軍發動攻擊。他很壞心地驅趕楚國的敗軍先行沖擊楚軍的軍陣,在楚軍的陣型變亂了之後,他才讓士兵發動攻擊。單憑戰力,楚軍是遠遠不及素有悍勇之名的魏武卒的。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它的兵力優勢又沒辦法發揮出來。所以,兩軍一交戰,楚軍就被魏國士兵壓著打。

唐昧面對慕容建中本來就沒有多少膽氣,而且現在魏軍又佔據優勢,他更是沒有戰心。他知道這場仗打下去,只會損失得更加慘重。于是就下令撤軍。趁著夜色,魏軍追擊也不方便的時候,逃回楚國。

唐昧的決定是明智的,但也是愚蠢的。這個決定讓逃得性命,但楚軍卻就此崩潰。原本的那一點抵抗的意志也沒有了,只知道亡命地逃跑。

當夜,魏軍斬殺楚軍四萬余人。其余人在唐昧的帶領下逃回郢都。

此戰之後,魏國徹底奠定它的霸主之國的地位。楚王無奈之下,只好改了南方霸主的稱號,承認天下只有魏王一個霸主。

就此,除了西南偏遠之地的幾個小諸侯。天下所有的諸侯都被魏國擊敗。魏國就此稱霸中原,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強國。各國都不敢觸怒魏國。生怕魏國拿它開刀。

不過,令各諸侯松一口氣的是,魏國上將軍龐涓在穎水之戰後,辭官隱居了。

慕容建中在打敗楚軍之後,就回到了鬼谷山,準備下半生在這里渡過,反正他已經接到系統得提示,稱任務已經完成。剩下時間可以由宿主隨意分配。外面兵荒馬亂的,倒不如鬼谷山清淨。

不過,他雖然一直在山里,但外面的大事都通過各種渠道送到他這里。

此後的三十年,發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是魏國。如同他意料之中的。魏國還是不可避免地衰敗了。

魏國已經通過一系列戰爭,吞並了很多土地,版圖擴大不少。但也招惹了很多敵人。天下幾乎就沒有跟魏國友好的國家。魏王也是不知道收斂的,對各國諸侯十分輕慢。

各國雖然攝于魏國的婬威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但私下里都極力發展本國的生產,訓練軍隊。想要報一箭之仇。

終于,在穎水之戰後六年,各國再一次聯合對付魏國。這次合縱雖然沒有給魏國造成什麼巨大的傷害。但魏王最終卻沒有頂住壓力,被迫和各國和解。韓國收復野王城,趙國也奪回邯鄲。秦國則得到西河的部分土地。

之後,各諸侯先後發動了幾次針對魏國的戰爭。魏國有勝有負,但總體上敗多勝少。

不過,讓慕容建中稍稍感到欣慰地是,魏王經過幾次失敗之後,慢慢知道收斂,懂得韜光養晦了。慢慢地與鄰國搞好關系。還同不與魏國接壤,利益沖突不大的燕國結盟。魏國雖然比不上慕容建中在時的全盛時期。但依舊是排在前三的強國。它現在取代了原本應該屬于趙國的位置,成為三晉之首。

伴隨著魏國的逐漸衰敗,其他諸侯開始崛起。其中最強勢的當屬秦國和齊國。原本歷史上分屬東西的兩大強國也開始展露崢嶸。

秦國經過兩次變法,早已是今非昔比。國力逐漸趕上了魏國。在慕容建中退隱之後,它向魏國西河地區發動幾次進攻。特別是在西鄙之戰,秦軍在公孫鞅的指揮下,大敗魏武卒。公孫鞅也因功得到商、於十五邑的封地。

齊國也不逞多讓,齊王,或者說田夕終于是說服了孫臏為齊國服務。齊國的國力本來就不比魏國差多少,齊軍的戰斗力也不差。在孫臏的幫助下,齊國一改馬陵之戰的頹勢,先後擊敗了魏國和楚國的軍隊。還滅掉了包括魯國在內的幾個鄰國。儼然取代了魏國,成為山東最強的國家。

如果說這些事慕容建中都有預料到的話,那麼,另外一件事卻大大出乎他所料。

他沒有想到,李騰的看似荒誕的想法居然真的實現了。他真的在戰國時代擁有了一個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不弱。

他在馬陵之戰後,沒有被齊王處罰。而且,他好像抓住了田忌的把柄,讓田忌不得不听命于他。他的勢力開始慢慢滲透到齊國的軍中。逐漸培養了一支屬于他的軍隊。

真正使他擁有一個國家的卻是因為一個事件。它發生在六年前,也就是他退隱之後的第二十四年。燕王(此時已相王)噲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他听信了鹿毛壽的建議,居然想效仿堯、舜,將燕王的君位禪讓給他的相國子之。為了子之能順利繼位,他還將三百石以上的大官的官印都沒收,交給了子之。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燕國的貴族紛紛反對。燕太子平與支持他的燕國將領聯合,發動叛亂,準備推翻子之的統治。但一時之間居然奈何不了子之。最後,在子之的反攻和將軍市被的倒戈之下,死于非命。

而此時的燕國已經被搞得烏煙瘴氣了,燕國的百姓對子之多有怨言。李騰趁機向齊宣王建議,攻打燕國。

齊宣王也正有此意。此時,田忌已死,孫臏也帶著田夕隱居。不過,齊國還是有不少大將的。于是,他拜匡章為主將,以李騰為軍師,率領十萬大軍攻打燕國。

此時,燕國人心渙散,國力也受到嚴重的削弱。燕國的軍隊根本就不是齊軍的對手,再加上燕國的百姓早就不滿子之得統治,齊軍到處,百姓紛紛倒戈。不到五十天,齊軍就攻破了燕國國都。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佔領了燕國。

但齊軍士兵卻在燕國燒殺搶掠,欺凌燕國百姓。匡章也沒有加以約束。李騰多次試圖勸說匡章,甚至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跟匡章發生口角。可匡章卻沒有听李騰的勸告。齊軍也因此變本加厲地對待燕國百姓。李騰一方面給齊王上書,另一方面,在「暗中」幫助燕國百姓。

不出所料的。齊宣王沒有听李騰的意見,即使賢人孟子勸說他在燕國施行仁政,他也沒有放在心上。甚至在李騰連續上書言辭激烈地奏折之後,惱怒異常,不顧李騰兩朝元老的身份,令匡章將他囚禁起來。

其他各國冷眼看著燕國的鬧劇,他們都記恨燕國當年背棄盟約,致使第一次合縱功敗垂成。甚至燕國的鄰國兼死敵中山國還出兵佔領燕國十余座城池。唯有魏國考慮到燕國畢竟是他的盟友,派兵救援。齊國的鄰國楚國也不想讓齊國更加強大。在魏國出兵後,也出兵了。

而燕國的軍民這時也再不能忍受齊軍的欺凌,紛紛起義,反抗齊國。

在燕**民的奮力反抗下,在魏楚兩國的壓力下,齊國終于支撐不住。齊宣王下令,讓匡章退回齊國。而李騰卻被遺忘在燕國。

趕走齊軍之後,燕國百姓想要立一個新國君。卻發現國內的貴族都被齊軍殺害了。而在外為質的各位公子都因為各種意外死了(實際上是李騰派人干掉的)。迎立先王的子嗣已經不大可能了。于是,他們就想推舉一個賢人為國君。

鑒于李騰在燕國表現突出,曾多次維護燕國百姓,還因此被齊王遷怒。在有心人的暗示下,最後推選李騰為燕國的新國君。

就這樣,李騰通過賣力的表演,竟然得到了一個國家。

說實話,李騰治國的確有幾把刷子。在李騰的領導下,燕國逐漸恢復了生機。燕國百姓對他也從一開始的猶豫和探究,變成了如今的心悅誠服。

當然,燕國的勢力還是很淺薄。國力弱得連中山國都可以隨意欺凌。為了能找個好靠山。李騰向齊宣王上奏,說自己的齊王的臣子,那燕國就是齊國的臣子之國。他李騰是暫時替齊王管理燕地罷了。

齊宣王對在燕國的失敗耿耿于懷,不過,也勉強接受了這個說法。

于是,李騰又為燕國找來了齊國這樣的靠山。與它相鄰的中山國不敢招惹齊國。于是就歸還了被它佔領的燕國的城池。

對于李騰的手段,慕容建中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是個好演員啊!竟然憑借演技,就這麼得到了戰國七雄中的一雄之國。雖然,燕國在七雄中排在末尾,雖然現在燕國百廢待興。但李騰能無中生有,空手套白狼地得到一個國家。試問,當今天下,誰有這樣的能耐?

而且,李騰絕對不是甘于人下的人。他豈會一直對齊國忍氣吞聲,低三下四的。搞不好他會跟歷史上一樣,帶著燕國,打下齊國七十余座城池。幾乎覆滅了齊國。

只是,創造這個奇跡的人……

慕容建中轉頭看向坐在榻上,正在苦讀兵書的樂毅,玩味地笑了。

鬼谷子讓他找個人繼承衣缽。他挑來選去,找了很多人。最後選中了樂毅。將他畢生所學傳授給他。幾年前,孫臏也回到鬼谷山,將他們合著的兵書也傳給了樂毅。

有一件事要說明一下,孫臏也找了一個徒弟。他叫蘇秦。還有,他听說鬼谷子當初離開鬼谷山雲游四方,在外又收了一個徒弟。他的名字叫張儀。現在在秦國擔任相國。

不知道他們又會在這個時代演繹怎樣的傳奇呢?

慕容建中想著。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算是這個故事的結尾。也許會有番外。家里沒有網,在網吧傳的。明天到單位就有了。l3l4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