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在那跪著整個腳都麻了,這個時候可千萬不能出洋相,高天城小心翼翼的站起來,朝著龍椅走去。
剛才心里還埋怨宮女給自己斟酒太少,這一起來才發現自己竟是有點頭重腳輕,空月復喝酒的壞處啊。阿彌陀佛,無量天尊,阿門!各路神仙一定保佑小子今天可千萬不能出洋相,小子今天一定要做成大江南北的詩壇偶像啊!
其實吳恩可早就注意到了高天城,整個大殿上就這麼一個孩子,除了小忠義縣公肯定是別無分號,其實吳恩可今天的目的很簡單,考量此子的才學是一方面,另一點則是不足以道給唐人們听得,就是要狠狠打擊一下高天城。
說句實話,南周所有人包括做出極高評價的「文首」陶子謙都不相信這首《將進酒》是高天城所做的。詩作一途,才學肯定是必須的,這個時代往往都是引經據典,以顯示自己的博學多才,然而高天城之《將進酒》,通篇沒有任何的引經據典,一開始就是磅礡大氣撲面而來,這需要詩作者有極高的對詩篇的把握能力。接下來更是妙語連出,詩情忽翕忽張,最後結語「與爾同銷萬古愁」更是一言道盡天下酒徒鞋,可謂妙轉紛回、疾徐盡變啊,但一個八歲的孩子萬萬不可能有如此的豪氣,這是需要真正的生活閱歷的。說到底,南州可以承認這首詩是你大唐做出來的,至于是高二狗、李王八誰都無所謂,但偏偏就不能是一個八歲的孩子。
為什麼?如果一個八歲的孩子能做出這樣的詩,那只能證明這個孩子是天才,也就是說在文學一途老天開始眷顧大唐了,咱天天嚷嚷人家是什麼武蠻之國,現在武蠻之國都得到了老天的眷顧了,咱南周怎麼辦?
這些觀念放到現在自然是無稽之談,就算出了個天才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是個孩子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在這個時代就要進行一下正統之論了。南周靠什麼和大唐對抗,南周自己都知道靠長江和武力都不是那麼保險的,那就只能靠人心,這人心就得靠文人啊。
這幾百年的傳統,優秀的讀書人都是到南周這邊來的,這也讓南周君民甚是自豪,一方面是南周確實文風極盛,對待讀書人十分尊重,文人們口碑相傳,所以很多知名文人都願意到江南來,誰不希望自己更受別人尊重;另一方面江北戰亂,刀槍無情的,大家還是保命要緊,所以留在江北的誰也沒心思學什麼聖人之學,想學的都跑到了江南。
但自大唐建國以來形勢也在巧妙的改變,很多在南周的江北讀書人紛紛回投江北,甚至有些是已經在江南取得了極高的名聲、威望的,還有很多甚至在江南都考取了功名的都回到了自己的故土,這其中肖恩就是最為杰出的代表。
其實這個時代人都是及其眷戀故土的,這是很多江北人重回大唐的重要原因。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正統,對于大唐和南周無論是誰一統江山其實大多數文人並沒有什麼一定要支持誰,只要是漢族誰當皇帝咱也一樣過。但是自從江北名士趙公明提出「正統本源」這麼一說大家才注意到還真是這麼回事。
其實趙公明所謂的「正統本源」很簡單,就是說這兩個國家那個才能代表漢族的最終利益,其實趙公明最終也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它的最重要的兩點分析卻讓很多人有所感悟。
第一、趙公明說道文學正統,聖人的故里、陵墓都在大唐,漢家數百年的傳統也都在中原大地,現在南周的文風盛氣不過是由于王朝更替暫時造成的,真要論正統大唐似乎更勝一籌。
第二、趙公明指出江南人民生活富足,江北人民生活貧困,看著似乎是江南人更懂得學習聖人之道才能將江南治理得如此之好。事實情況呢?江北雖然戰亂四百年,但每一個諸侯無論怎樣混戰,當出現外族之時還是能一致對外的。這也是趙公明的重要論斷,看哪一家能代表漢族的本源,關鍵是看在面對外族之時,有沒有君子之風敢于行武人之力,簡單就是說你不能光嘴上說,你得實際的用跟外族的斗爭來證明你捍衛漢族尊嚴的決心,在這一點上大唐自然佔盡優勢,細心人甚至可以想到這句話的其實意思就是南周現在的安定就是用整個江北的戰亂還來的。
這「正統本源」一提出來,讓天下文人全部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的同胞還在和外族拼殺,自己們卻在南周衣食無憂、無病,這文人就怕熱血,熱血一上來啥也都不顧了,急急忙忙的就往江北趕。
這對南周可以說是最不能承受的打擊,南周太傅、鏡泊公、中書令陶子謙連忙領著自己的徒子徒孫進行反擊,開玩笑,這招大唐太陰了,這是從骨子里打擊南周的希望啊,咱南周就讀書人這點優勢了,再讓你大唐這一點上超過了,過幾年民心所向,豈不禍矣!
但偏偏趙公明玩起了隱居,去給高天城當師傅去了,還對別人說所謂的「正統本源」不過是讓天下讀書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天下,自己本身並沒什麼意思。
這讓南周仿佛一記重拳打在了棉花上,氣得差點吐了血,你他娘的說自己本身沒什麼意思,但只要識字的都他娘的明白你在說中原才是根、大唐才是源,這老子們要跟你爭一爭了你卻掉頭跑了,什麼玩意兒!
雖然生氣,卻也說不得什麼,畢竟趙公明沒有任何官職,人家只代表個人意見,大唐朝廷是一句官方表示都沒有。南周鴻臚寺也曾經向大唐委婉滇出過,結果大唐中書令肖恩一句「國,公器也。大唐所指,漢民所向,唯于外族死戰矣。名利之爭,何其渺矣,奈何與民族大義交之?」把整個南周君臣臊得臉紅脖子粗。人家的話很簡單,國家是保護老百姓利益的,大唐現在為了整個漢族忙于征戰,至于爭名奪利的事我們實在沒工夫。
這一系列的事件造成的唯一後果就是大批文人返回大唐充當了大唐的建設者,而南周君臣只能自己默默咽下苦果還不能叫喊,這讓整個南周君臣甚至懷疑從頭到尾就是大唐朝廷設定的一個陰謀,這幫武夫竟然不跟咱拼武力了,開始跟咱玩心機了。
所以高天城的詩作一傳到南周,所有人對詩作的評價都是非常高,這個沒有辦法,這就是硬實力,除非你能做更好的,要不然你就得服氣。但南周君臣隨即想到這可能是大唐那邊陰謀的繼續了,用一個八歲奠才來證明自己才是文心所歸之地,這一點想到讓整個南周朝廷坐立不安。
要想解決這個只有一個辦法,很簡單,就是揭穿此詩根本不是高天城一個八歲孩子所做。這一點南周君臣都認為肯定不是一個八歲孩子做出來的,但既然大唐能推出這個八歲的忠義縣公,肯定有所準備,人家要是咬定就是這個孩子所作怎麼辦?那就從精神上打垮這個孩子,不是號稱神童嗎,那就讓我們南周的高手試試你的斤兩,咱現場出題,看看你這神童到底過不過關,各國外使都在這守著,到時讓你下不來台你還號稱什麼神童?既然你連神童都不是,現場作不出詩或者說作的格局不高,那就只能證明你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剩下的就好說了,那兩首詩自然不是你做的,你也不是什麼天賜之才,這起碼算是抵擋了大唐的一招,其余的只能以後再說了。
南周的這些心思整個大唐君臣自然不知道,只是以為南周羨慕大唐出了這麼一個天賜之才這才非要見見的。高天城更是不知道,如果知道這幫家伙為了「文心所向」而要從精神上、名聲上打垮自己非要暴跳如雷,把整個唐詩三百首給這幫家伙默寫一遍,把這幫家伙氣得吐血不可,不為什麼,這是高天城的做人原則︰你可以爭取你的目標,但你不能為了爭取你的目標而踩著我,叔叔、哥哥都不行,何況你們。
看到高天城一臉興奮的出場,吳恩可心中竟有些不忍。不得不說,這個孩子生了一副好皮囊,整個五官都是顯得生機勃勃,尤其眉目之間極其清秀,尤其是眼楮極其靈動,偏偏望下去卻是深不可測,看這樣子大唐選此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想想自己的國家,也罷,小子莫怪老夫,國家大事,豈能為些許私情擾亂,打定主意是要「搞臭」高天城了。
高天城恭恭敬敬的走到玉階前,一躬到底,朗聲說道︰「微臣見過陛下,祝陛下安康,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時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高天成的身上,最近這段時間這小子的風頭佔盡,礙著開國公、中書令、東水公的面子誰也不好多說話,今日到要真正看看這位傳說中的大唐第一神童是否人如其名、貨真價實!
高天城自然不知道這場內除了自己的爺爺、外公,所有人都不大相信是自己所作之詩,反而覺得所有人都關注自己而感覺到有股淡淡的興奮。
其實李榮也不太相信這個孩子能做出這樣的詩作來,但這幾日听李天罡所說也覺得好像這個孩子能給自己點驚喜,但總是不太確定。接下來想想就是考量一下也無大礙,八歲的孩子講究什麼面子,再說大唐也不至于這麼小氣,大大方方的就是。
誰也沒想到大唐皇帝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忠義縣公,你可知罪?」作者我愛清泉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