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了早春的料峭寒意,未及盛夏的炎炎酷熱,正是冷暖怡人的時候,這樣晴朗的夜晚,哪里涼了?
素素心思一轉,恍然想到他所指何意。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
「是有些涼的,」她點了點頭,眸光里一片了然︰「前兒庫里送來幾匹新布。想來,作件御寒的披衣褂子倒是不錯。」
慕藉哈哈大笑兩聲,背起手,踱著步子走了出去。神態間頗有些無妄的志得意滿。
對著他的背影做了個鬼臉,素素暗自吐舌嗔一句「幼稚」,折身往繡房去。
後兩日,小丹子代她到龍錫殿送了一套中衣,並告知慕藉︰「龍紋繡工太過復雜繁瑣,小翠繡不了,便不繡了。若是皇上覺得少不了龍紋,可以讓針線局的人再加工一番。」
慕藉瞪了瞪眼,心里到底還是歡喜,撇下小丹子,自個兒回臥室去呆了大半個時辰。再出來時,若無其事似的,賞了素素一些赤金、金瓖玉的首飾。
小丹子強忍笑意退出,一回到合黎宮,便繪聲繪色將他的反應轉述給素素。
素素面上勉強笑了笑,心下對他無比同情。
他是皇帝,冷了熱了自然少不了合宜的衣裳。何以才得了一件半成品的中衣,便眉開眼笑,迫不及待試穿上?
因為這是他「女兒」送的。
那麼多親生子女,竟無一人想到為他做件衣裳。「難怪听說我為顏諾做了件衣裳,他就念念不忘,一而再地提起。」
沉吟一句,起身去了書房。
同在非無院一樣,她的書房,不許底下人踏入半步。因而,她將這些天慕藉假借各種借口賞下的金銀珠寶首飾等通通收在此處。
三尺見方的烏木大箱,已填了大半。
在古代,男人考科舉,常會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而對女人而言,便是「錢到用時方恨少。」與人私交贈送禮物,采買自己喜歡的衣裳首飾、打賞丫鬟僕婦,哪一樣不需用錢?
她嫁去允單,自然會有嫁妝。可和親公主的嫁妝大都是銀錢等死物,不如鋪面、田莊這些,還可以再生財。
而且,嫁妝雖是私產,卻都有禮冊登記,她用起來也不如私房錢方便。
「難怪老太太喜歡管這項叫‘體己銀子’,可不就是體貼自己的麼?」素素失笑,給新物件上了冊,合上箱蓋。
看著冊子上數量大致相同的金子、銀子和玉器,素素會心一笑︰「想得倒挺周到。」
又過了些時日,許是因為慕藉賞賜合黎宮的次數頻繁了,難免引起旁人嫉妒。
也不知是慕藉使了什麼手段,或是因著之前素素的冷淡對待,那些個「蝦兵蟹將」雖心有不滿,卻也不曾再到合黎宮來逞威風。只是在外頭嚼嚼舌根,「很不小心」地讓往返龍錫殿和合黎宮的小丹子听到。
小丹子心思單純,氣不過,便于她們爭吵起來。一條毒舌,把宮女罵得毫無招架之力,灰溜溜走掉。自己也惹了一身氣回到合黎宮,陰陽怪氣學完外頭宮女當時的音色容貌,還不忘憤恨一句︰「自己沒本事,得不到皇上寵愛,就會嫉妒咱們。唧唧咋咋,吵死人了,恨不能拔了她舌頭才好!」
素素放下花剪,笑著道︰「人家那是故意觸你霉頭,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想惡心咱們呢。」
「就是就是!」
小丹子覺得有理,迭聲點頭附和,殷勤地遞上帕子。
素素就笑他︰「也就是你,還傻傻地沖上去與她們對掐。你一生氣,豈不正如了她們的意麼?」
小丹子這才恍然大悟,垂著腦門子,暗悔自己當時沒想明白。
人家想惹你生氣,你風輕雲淡一笑,全不往心里去。如此,想氣你的人沒氣到你,可不得氣到自己?
「這就叫‘自食其果’!」
小丹子捏著蘭花指得意洋洋地?了一句,卻見宮女晚菊小跑著過來,慌張道︰「延澤宮里來人,請您過去。」
延澤宮,住著太後楊氏和一眾位份較高、膝下無子的太妃。
素素瞥向小丹子,意有所指︰「你倒是未卜先知了。」
太監和宮女各為其主,相互對掐,事情原本可大可小。如今連太後都出面了,可見有人想把事情做大。所謂自食其果,只不知小丹子要吃的是甘果還是苦果!
「走吧,我與你同去。」
撂下帕子,整了整衣裳,素素當先走去。
在這合黎宮中,她年紀最小,卻事事承擔責任不推諉,愛護手下人從不含糊,因此頗得宮女太監們的敬重。
除了晨荷。
延澤宮在合黎宮東南方向,位居後/宮正中,是歷代太後、太妃的養老之所。與中宮正殿長遙遙相望。長,是歷代皇後娘娘的寢宮。
打素素進宮起,太後、皇後等人還未召見過她,慕藉也從未命她去向她們請安問好。今日是她入駐合黎宮後第一次走出大門,去見太後,心里難免有些忐忑。
看過宗譜,素素知道,太後楊氏原是先帝爺的容妃,膝下無子。她卻想不通,既不是皇後,也不是聖母,何以慕藉要封她做太後?
不過這些倒也不重要,現在于她而言,值得慶幸的正是楊氏不是聖母。
畢竟不是親生母子,太後在處理她的事情上,就不好太過駁慕藉的面子,免得與他生了嫌隙。這樣,她所面臨的刁難,總也會少一些。
行到延澤宮外,自有小宮女進去稟告。
素素趁機提點小丹子︰「待會兒太後問話,自有我替你擋著,你只閉緊了嘴巴當啞巴。莫多言,切忌意氣用事,記住了麼?」
小丹子唯唯諾諾地點了點頭。
見他面容惶恐,素素于心不忍,到底也是為了自己才惹上的禍事。便說︰「從前你在皇上跟前兒當過差,不看僧面看佛面,太後總不會于你太苛刻。你且放寬心。」
越緊張、越在乎,反而越容易出差錯。心無所懼,放開了去順其自然,做事反倒行雲流水十分順暢。
素素深諳此間之道,卻不知小丹子面上雖應下,到底听到心里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