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6章 關于皇帝選美的非學術性報告 (2)

勞民傷財了這麼多,終于還是把皇後的事情給搞定了。于是,一個疑問就有了,這樣的選美效果到底如何呢?我無法給你別的皇後的答案,但張嫣這個可以。據史書記載,張嫣個性嚴正,很有皇後風範。朱由校死後朱由檢(即崇禎)繼位,當時的後宮總管、內侍(大太監)陳德潤欲與守寡的張嫣結為「對食」(夫妻),結果遭到她嚴詞拒絕。朱由檢听聞有人居然敢泡自己的嫂子,大怒,就打發陳德潤到南京孝陵種菜去了。

李自成攻陷京城後,張嫣自縊殉國。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選美並不是全國各地全都進行,被風沙打磨的西北女子光皮膚這一項就差不多被淘汰了,因此,美女的主要來源是京師附近和江南。剛開始,南京和北京並重,後妃多出自南方,皇後則在北京附近選擇。如明代宗汪後,順天人;穆宗李後,昌平人,陳後,通州人。

明憲宗時期,有一個姓邵的貴妃曾說過︰「女子入宮,無生人樂。飲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以後選女入宮,無下江南,此我留大恩于江南女子者也後來,為了防止滋擾地方安寧,選美就多在京畿之地。

後宮有了美女,皇帝只要是正常的男人,就不可能沒有感覺。無論如何,看美女都要比看奏折有意思。對皇帝而言,只看奏折不看美女叫勤政,只看美女不看奏折就叫荒婬無度。為了防止後者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對後宮的管理和控制,減少後宮女官的人數和機構,設六局一司。其中的尚寢局就是專管皇帝睡覺的事情。

尚寢局的文書房內官,每天的工作就是登記皇帝和誰共寢以及共寢的年、月、日,以便考察宮嬪的妊娠情況。當然,如果皇帝過度沉溺男女之事,大臣勸諫的時候也有證據。而這樣一來,皇帝就感覺不爽了,他認為,天下是我的,天下的美女也是我的,但如果玩的自由不屬于我,等于美女還不是我的。

明武宗就是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下令「除卻省記注,掣去尚寢諸所司事」,尚寢局的工作人員下崗轉業,以方便他「遍游宮中」,「隨所駐,輒飲宿不返」。後來,他又設置「豹房」,從民間搶掠美女,充實其間,供其婬樂。這樣做的結果是,武宗的身體越來越羸弱,致使他溺水得病而亡,年僅30歲。

清太祖努爾哈赤創業之初,滿人差不多還算是野人,不太講究等級,哪怕是汗王的妻室也沒有名分,一律按照滿人的風俗成為福晉。滿人入主中原後,受漢人文化的影響,開始建立後妃制度,于是「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

順治十五年,順治采納禮官建議,在乾清宮和慈寧宮各設嬪妃若十等。康熙之後,典制大備,後宮的號位才開始嚴明。設皇後1名,居中宮,主持後宮事務;皇後下設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上述人員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咸福宮、儲秀宮。

為了保證後宮人員供應,清朝規定,每三年選一次秀女。據統計,有清一代,共舉行了80余次,幾乎算是沒有間斷過。選秀女和今天的選美不一樣,不是說你身體條件和年齡符合要求就能報名參賽,因為還需要進行資格審查——看你是不是旗人女子。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旗人並不是特指滿族,因為旗人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其中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內務府包衣三旗是清皇室的家奴,是一群隸屬皇家的服務人員。因為前後兩者的地位不同,所以在挑選秀女的時候也不盡相同。八旗的秀女挑選周期是三年,由戶部主持,是皇後、嬪妃的後備人員;包衣三旗的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她們中的大多數進宮後不是做別人的老婆,而是在後宮打雜。到了清後期,包衣三旗的女子甚至不再稱為「秀女」,而是「使女」——僅字面意思就能把她們的工作性質表示出來。

我們不能怪罪清朝有民族歧視的傾向,他們這麼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可以保持滿族的血統,二是有利于漢人的安居樂業。這也算得上是皆大歡喜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拒絕漢女也是為了防止漢人滲透皇權,因為只要是被選中的秀女,就有機會與皇室成員聯姻。一個兩個還能解釋清,多了就亂套了,到最後絕對鬧不清天下是滿人的還是漢人的。

根據規定,凡是旗人家中年滿14歲到16歲的女孩,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如果你想逃避或者因某種原因錯過了,沒有關系,下屆還會給你一次機會的。只要是沒有參選秀女的旗人女子,哪怕你七老八十也不準你出嫁。

乾隆時期,閩浙總督德沛與兩廣總督馬爾泰兩家想結為親家,考慮到馬爾泰的女兒還沒有參選過秀女,德沛就冒險給乾隆寫了一道奏折,想破一下例。按理說,像這種封疆大吏一般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或親信,這點面子還是能要下來的。誰知乾隆看到奏折大為惱火,把德沛大老遠地叫過來當面痛斥了一頓,說︰「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選看後方準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謹遵行。近見尚有未經選看之秀女聘定許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責者,雖系蒙朕恩俞允,究與體制未協。選看八旗秀女,原為王、阿哥等擇取福晉;若在未經挑選之前即行結親許字,非為廢弛舊制,並恐無奏事責任之人,或不敢陳奏之人,伊等已行許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關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歲即行選看,並無耽擱之虞大臣尚且沒有回旋余地,何況那些普通旗人了。于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朝廷對選秀女又進行了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

當然,皇宮不是福利院,不能是個女的都往里塞。那些身體有缺陷、長得像被雷劈過的適齡旗人女子可以被免去義務,但必須經過逐層具保,申明理由,最後皇帝同意後才算完。天知道有些皇帝就喜歡丑女也說不定。至于那些符合條件的備選秀女,則需要八旗的各級部門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由八旗都統衙門匯總後,通過戶部上報給皇帝定奪日期。

日期定下來後,各旗選送的秀女,都要提前前往京城。家境好的有私家車(馬車)護送,家境不好的只能雇車去了。為了不加重窮人的經濟負擔,乾隆朝還特意規定︰「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雇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看來為了私欲,朝廷還真舍得花錢。

參選秀女的人來到京城後,由本旗的參領、領催依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排車」。當然,每個旗的車輛也要按照一定順序,有關系的在前面,沒關系的在後面。應選的秀女坐著馬車或騾車在戶部司官引導下,在神武門外下車後,由太監引入宮中。

進入宮中後,挑選秀女活動大幕便拉開了,地點通常是在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在這里,由太監首領主持挑選工作,五六個秀女站成一排,如果滿意了,就留下她的名牌,叫做留牌子。牌子上書著「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洲人(或蒙古、漢軍人),年若干歲」。沒選上的則將名牌丟棄,就叫撂牌子。由于人數眾多,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人數少的旗和人數多的旗可以進行搭配。有時候皇帝、太後也會親臨現場,這種事情,還是眼見為實才能讓人放心。

初選完畢後,留牌子的秀女還需要定期復選,復選的主要內容是「試以繡錦、執帚一切技藝,並觀其儀行當否」。復選而未留者,也可以打道回府了。如果你過了復選,那麼,擺在你面前的通常只有兩條路,一個是被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個是留在皇宮,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後妃的候選人。

被選為後妃的人需要具備兩種標準,一是品德,一是門第。總的來說,清朝後妃的素質要比前朝高(慈禧那個老妖精除外),因此,清代冊封皇後、妃、嬪的冊文中經常能見到「寬仁」、「孝慈」、「溫恭」、「淑慎」等字樣。有了品德,如果再有個強有力的後台,即使長得對不起觀眾,也能在後宮吃得開。如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同時,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真可謂滿門朱紫。

因此,如果你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又不能博取皇帝的歡心,日子也不會好過的。後宮的人員雖然都是一群看似弱不禁風的女子,但玩起狠來,絕對是殺人不見血。在那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混不好了還不如做一個打掃衛生的宮女。

即使是混好了,還要防止不可知的意外發生,比如皇帝突然駕崩。清朝有制,皇帝駕崩後妃們就得「守節」。這些「守節」的後妃,很多都是青春正茂,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命運就已經把她們以後的路給安排好了︰她們將從原來居住的地方,搬進專為皇帝遺孀安排的寡婦院——慈寧宮、壽安宮和壽康宮。從此,秋雨梧桐,白雲蒼狗,這里的座座佛堂和裊裊輕煙,成了她們未來日子的主要內容。

正因為如此,所謂的選秀女,其實就是為女人選擇一處富麗堂皇的墳墓。在那個時代,你不能掙扎,只有順從,這是女人的無奈,也是社會的無奈。

遺憾的是,這些無奈並沒有真正地消失。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