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距離武昌起義僅一個月,廣州便已光復。
粵州宣布**後,咨議局即豎民國旗幟。堤岸水師公所、海珠偵緝局、各處軍營、巡警區所、省河大小輪船以及城廂內外、河南、花地、芳村的商店皆先後豎民**旗,並鳴鑼鼓樂慶祝,群眾爭相剪辮的達20余萬人。
而掌握著革命軍主力的陳炯明、鄧鏗部,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惠州,時清軍管帶洪兆麟為其內應。
而廣州陸路提督秦炳直經胡漢民著李準密電勸降後,也于翌日打開城門,宣布向革命黨人投降。
整個事件,完全是革命黨人順勢而推,清廷在粵州的統治根基便應聲而倒。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爆發過真正意義上的的戰斗,可以說是革命黨人兵不血刃,就拿下來了整個粵州。
其實,早在粵州商民明確表示支持共和、主張**的意願之後,同盟會便在粵州各縣發動民軍進逼省城。
所謂民軍,其實不過是美其名曰‘民’,若要較真,這些家伙大多都得掛上一個‘匪’字。革命黨人廣發傳單,拉攏了大批綠林人士,本意是讓他們充作炮灰之用。
絕大多數民軍是11月初才起義的,且並無進行過激烈戰斗,就取得了勝利。
這時粵州清軍兩支主力部隊——水師提督李準所部和統制龍濟光所部,全都收縮到省城一帶,直至11月9日全粵實現「和平光復」,這兩支清軍都未受過任何打擊,實力猶存。
而反觀革命黨人名下的民軍,人數雖眾,卻沒有統一指揮,多數是些幾百人的小隊伍。這些匪類出身的江湖人士,手持五花八門的冷熱兵器,連大炮都沒有。
且民軍缺乏統一指揮,更無後勤保障之說,實際上要不是李準和龍濟光反正,革命黨人想靠這批人強攻廣州,幾乎毫無勝算。
對這事,革命黨人中的高層,也是心知肚明,尤其是獲得孫載之首肯,準備接任粵州都督一職的胡漢民。
11月10日,廣州碼頭前,彩旗飄飄,人聲鼎沸,鮮花滿街,禮炮聲響成一片。
胡漢民左側,跟著的是楊西岩等同盟會中高層,在他們身後,還有18名港商代表團。一路風塵僕僕,自香港抵達廣州,便是要來接過粵州都督的大權。
深知民軍不足以為依靠的胡漢民,在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照會前清水師提督李準、陸師統制官龍濟光,許其照舊統轄水陸各軍。
11月11日,粵州政府即將成立,但在這個光棍時節做這種事,卻不是什麼好兆頭。果不其然,還沒坐穩,胡漢民就發現自己這個粵州都督是做不下去了。
「什麼!府庫被張鳴岐那個老匹夫給搬空了!」胡漢民在臨時都督府里大發雷霆,這時候甚至顧不得文人風度,對著前任就是破口大罵,都口無遮攔地問候起張鳴岐老母親了,足見他的心情有多麼糟糕。
大廳中,楊西岩自失一笑,勸慰著說道︰「漢民兄,這時動怒亦是無用,不如多想想辦法才是
此人是香港富商,以經營建築業、房地產業致富,在香港、廣州置有房地產及碼頭。
楊西岩雖有先父余蔭,但得西洋風氣之先,鄙視科舉,不習八股文,而專致于文化科學知識。年弱冠後,識邑人伍廷芳,相隨進京。經伍廷芳引薦,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小吏。
他是1905年加入同盟會,多次為組織籌得款項,功勛卓絕,因此被胡漢民倚為干城。
「府庫空虛,有何法可想?」本還以為這粵州都督是肥缺,哪曾想到手的卻是個爛攤子,胡漢民現在可謂急得焦頭爛額,「城外有民軍十數萬,催餉之聲一日高過一日,這都督府也要運轉,可如何是好啊!?」
沒錢什麼事都辦不了,本還指望著靠著府庫里那點存銀先把眼前難關渡過再說,可現在美夢破滅,讓他怎能不心急如焚。
見胡漢民就是在訴苦,半字不提‘借款’一事,楊西岩哪還听不出他在想些什麼,這時唯有主動請纓,「都督,不若先與李老商議一番,看能否籌備借款事宜再做決定?」
胡漢民一听,當即點頭,拉著楊西岩的手淚汪汪說著︰「西岩,此事就全權委托于你,為了革命勝利,你且擔待一二!」
旋即,楊西岩就被任命為粵州籌餉局主席兼江門籌餉局主席,楊西岩回港後,聯合港中同志、商界人士,設法募捐籌款,並帶頭捐1萬元,不日即募得50萬元,雇輪船專送省城軍政府支用。
因楊西岩不斷籌款,造成香港資金外流影響經濟發展,使得香港政府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向楊西岩提出警告,不過這時忙著革命事業的,楊西岩自然對此置之不理,港府對此亦無可奈何。
隨即,在回到廣州之後,楊西岩又向軍政府建議,發行2500萬毫票,以解決財政周轉。並親自往上海定印鈔票,確定以喇叭刀劍為鈔票標識。
楊西岩為廣東軍政府所籌款項,多達200萬元,胡漢民之所以能夠穩坐粵州都督之位,幾乎全賴此人。
到了11月14日,清廷終于有所動作,不甘心失去粵州這個全國頭一號的財富重地,其任命梁鼎芬為廣東宣慰使,並著梁速赴各屬撫慰勸導,宣布朝廷實行改革政治宗旨,言及「俾亂事早就敉平」。
半個月後,又電梁,以「三品京堂候補會同李準籌辦規復粵省事宜」,可誰都看得出來,這是清廷為保粵州所做的最後掙扎了,結果自然是誰也把這沒當一回事兒。
自11月中旬起,粵州軍政府便正式開始整頓軍隊,先是對城中旗軍動手,頒布軍令,以約束這些前清死忠份子,以免他們鬧起事端。
與此同時,軍政府也開始公然販售公債,僅僅數日就賣出50萬元,算是小小緩解了一下財政上的困難。
是月底,陳炯明終于率部由惠州進駐廣州,麾下全是終于革命黨人的嫡系部隊。有了這批骨干力量,胡漢民才稍稍安心,開始下令放外面的民軍入城。
隨即,苦候多時的各路民軍,約有50支隊伍獲得許可,相繼開入廣州。隨即,胡漢民任命劉永福為民團總局局長,可不久後就被黃世忠所取代。
12月15日,粵州北伐軍由姚雨平、馬錦春分任正副總司令,在廣州城中誓師北伐。全軍8000人,隨軍出發的有華僑炸彈隊、學生地雷隊和女子北伐隊。
才3日,就經由水路抵達上海,革命形勢一片大好。
21日,在局勢徹底穩定,革命黨人終于站穩腳跟之後,孫載之才經香港回國。而胡漢民亦率領廖仲愷、陳炯明赴港以迎,並且請示下一步的行動方略。
……
埔東,中遠碼頭,團練駐地。
不,這時已經改成黃埔軍校,而民團之稱也正式變更為光復軍。
因革命黨人上台,粵州軍政府建立,徐文昊才讓夏駿馳花了些錢,名正言順的稱兵建制。要是在前清時代,這無論如何都是做不到的,因為體制絕不會允許。
不過現在就無所謂了,夏駿馳原本就是革命黨人,同盟會會員,這時掌握兵權,擺出要投效的樣子,胡漢民不管心里怎麼想,卻還是要笑著接受的。
「文昊,真的不用去拉攏胡漢民麼?」剛剛升任光復軍司令的夏駿馳,正是人生中志得意滿之時,嘴角含笑,頗有指點江山的氣概︰「畢竟此人明面上還是都督,我們要發展,還須要他幫忙才可
徐文昊听了,卻是輕聲一笑,「駿馳,你莫要急,事情如何,你很快就會知道了
這時徐文昊也是故意賣了個關子,其實就算不參考原本時空中的歷史資料,他或多或少也猜到一些胡漢民和孫載之的心思。
他站起身來,望著北面的廣州城方向,語氣平淡說著︰「這廣州是這麼好呆的麼?更何況,以孫載之和胡漢民的胃口,又豈是區區一個都督的位置就能填飽的?」
果不其然,徐文昊的話很快就得到了應驗,數日後便傳來了孫載之要胡漢民隨往上海組織民國政府的消息,並且胡已于昨日辭去都督職務,將一個勉強維持著的爛攤子,交到了陳炯明手上。
陳炯明雖然無奈,可這時亦不得不回粵州就職,將手中兵權交給親信下屬鄧鏗和葉舉。
原本粵州議會更屬意汪兆銘,可惜此人深受安那其主義影響,不願做官,屢屢推辭。反而是統軍的陳炯明,在這時表現出了優秀的內政天賦,將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于是便獲得了粵州議會的認可。
而在這時,徐文昊才遣手下與之接洽,表露出自己的善意。
「在下鄧耀榮,特代表我家先生,來見都督大人鄧耀榮月前才自北美歸國,剛一到岸就被徐文昊任命為光復軍對外聯絡處處長,專門替華興社處理對外交際之事。
別看鄧耀榮年紀輕輕,經過這幾年的歷練,待人接物都是鎮定從容,外加相貌清朗和煦,使人一見就心生好感。
這事早就通過秘書處預約,因此陳炯明也大概知道來者身份,但這時卻還是疑惑道︰「美華公司我亦有所耳聞,不知徐先生派你來,是為何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