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挺重法制,當時的刑律苛重,有的不盡公正合理。如當時因犯罪被發配到邊地服役的人逃跑較多,為此做出嚴酷規定︰一人逃跑,全家受罰,都被充作勞役。對此款,崔挺上書直陳己見,他認為︰古代《周書》中就有關于父子犯罪各負其咎,不得相互牽連的規定。今日天下善人少、惡人多,原因何在?一人犯罪,禍及全家,有此規定,豈不是壞人越罰越多,其實許多人是被牽累在內,本非惡徒。崔挺同時引用史實為佐證︰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宋人司馬牛為其兄司馬桓所牽連而受罰,魯國大夫柳下惠因其弟盜跖而受株連,本人清白有德,卻無端受辱,豈不令人悲哀!崔挺援古證今,曉以利害,言辭懇切又純正文雅,高祖欣然應允。?
崔挺心系國計民生,多有利國利民的舉措。如當時州內少鐵,鐵器需用量很大,都得從外地購進,一路搜求轉運,價格自然上揚,且難及時滿足百姓各種需求,官府用鐵也極不便當。崔挺又上書表奏,請求復設鐵官,發展鐵業,百姓官府都能有所依賴。?
掖縣(今山東省東部)有位九旬老者,自稱年輕時曾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得到一塊美玉,四寸見方,極有光彩,珍藏在海島已有六十余年,因喜見崔挺治政清明,自願奉送。崔挺謙虛地推辭說︰「我的品德難比古人,不能將美玉視為一己珍寶便派船隨老人專程取寶,那塊美玉果然光潤無比,是稀世珍寶,崔挺即奏表將之送到京城。?
世宗即位後,崔挺多次上書,乞求告老還鄉。景明初年,終于離任。全州百姓聞訊,扶老攜幼,都從四面八方趕來送行,他們在崔挺後面追隨不舍,人人落淚,不願他離去。許多人拿來了貴重的絹帛,非要送給刺史大人。崔挺也深受感動,一邊勸慰,一邊說服眾人,所贈禮品一概不受。?
崔挺于59歲時亡故,當年冬天,被贈封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謚號「景」。那些過去在崔挺手下做事的大小官員,听到噩耗後都悲不自勝。為了紀念崔挺,大家在城東廣因寺鑄起了八尺高的崔挺銅像,又起八關齋,追思崔挺,為他祈禱冥福。?
一位地方官,為政如何,私德怎樣,人心自有公論。百姓揮淚送刺史,其景感人。崔挺為百姓愛戴,是因他為官廉潔公正,善待百姓,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有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地方的辦法。崔挺關于修改苛刑的建議無疑是一大善舉。魏時律令過于嚴酷,其連坐制度更是高壓政策的產物,僅僅因為服役時潛逃就要殃及全家甚至族人,這不知坑害了多少無辜善良的百姓,制造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劇,給社會也帶來了災難。難怪崔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刑律之下,善人越來越少,「惡」人越來越多,其結果也危及了魏王朝的穩定。崔挺之舉,主觀上和客觀上都于百姓有益,無疑是明智之舉。?
四、李行言盡心為民得升遷?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對好官員的評價,也是為官者應該做到的目標。為官到底如何?老百姓的態度、觀點是最好的衡量標準。只有踏踏實實地為官者,心中裝著人民的官才能有不菲的業績。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積極進取、蓬勃向上,是每個為官者共同的心理要求。要用心做官,盡心為民,你的政績是你能力的最有力證據,也是仕途順暢的根本。?
在唐朝衰世來臨的時候,唐宣宗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且很有心計。在唐宣宗繼位之前,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亂,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大搞韜晦之術。唐宣宗常常裝做傻里傻氣的樣子,致使許多人認為他是個呆子。大和、會昌年間,文宗和武宗經常去唐宣宗的住處舉行家宴,每到這時,人們總是想盡辦法逗他說話,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開玩笑。有的大臣還用此來打賭,看誰能讓皇子說話。但是,任憑別人怎麼開口,唐宣宗就是一句話不說。直到唐宣宗繼承皇位,裁決細小軍政事務時,都能合情合理,人們這才知道他很有主張,他的「呆傻」狀原來是裝出來的。?
以前,唐宣宗並不了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獵,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著一身獵裝,別人看不出他就是當朝天子,二人隨便拉起家常。?
宣宗問樵夫是哪個縣的人,樵夫回答說︰「涇陽縣人?
又問︰「縣令是誰?」?
回答說︰「李行言?
宣宗再問︰「李行言在縣為政情況怎麼樣?」?
樵夫回答說︰「李行言性格固執。前些日子有幾個強盜被捉,關押在縣監獄,宦官領掌的北司禁軍來縣府要人。李行言不顧各方面的壓力,就是不放人,硬是將這幾個強盜全部處死了?
唐宣宗听完這番話,默默地點了點頭,自言自語地說︰「此人可用?
樵夫莫名其妙。?
宣宗狩獵回宮以後,將李行言的名字、事跡寫在一個帖子上,掛在自己寢殿中的柱子上。?
這年冬季,海州刺使位置出現空缺,大臣們紛紛舉薦,宣宗力排眾議,任命李行言為海州刺使。?
李行言入朝謝恩時,唐宣宗賜給他金紫衣裳,並問李行言說︰「你知道為什麼賜給你紫衣嗎?你知道為什麼任命你為海州刺使嗎?」?
李行言自始至終被蒙在鼓里,于是回答說︰「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掛在寢殿柱子上的帖文給李行言看。?
李行言看過宣宗所寫的帖文,暗自慶幸自己在處理罪犯時,堅持了原則立場,也十分欽佩宣宗明察秋毫。于是,李行言謝恩赴任。?
五、蘇軾親治杭州城?
同是做官,離位境況卻是大大不同,做官時都是風光無盡,離位時有的是群眾類道迎送,有的卻是淒淒涼涼。所以,官員應在為官之時,就應預先其離位之況。這樣為官在位時,才能有明智的「作為」。?
蘇軾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其文章博大深沉、縱橫恣肆、揮灑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雄健;其詞豪放灑月兌。蘇軾不僅著述甚多,而且還擅繪畫,是著名的書畫大師。?
蘇軾不僅在文藝上多有建樹,而且關心國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實行變法,以求富國強兵。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法以及變法帶來的種種弊端,蘇軾上書直言新法弊端。因此被貶到杭州作通判。後來有人揭發蘇軾所作詩中有諷刺新法的意圖,蘇軾被下御史獄,後經宋神宗的祖母、宋仁宗曹皇後的力保才免于死罪,被安置到了黃州。哲宗朝,蘇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後又兼侍讀。蘇軾雖上書反對新法,但他更多的是指出新法的弊端。司馬光復出任相後,致力于廢除新法,蘇軾認為司馬光就是要廢除新法,而不權衡利害得失,取新法之所長,因而又同司馬光在這個問題上產生分歧。?
蘇軾的這種率直的性格,使他很難在政治斗爭的中心立足。元祜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便又因多次抨擊時政,遭到當權者的忌恨,最終出任杭州知府。?
這是蘇軾第二次來到杭州。當時杭州正逢大旱,饑荒與瘟疫同時發生。當時杭州城湖面淤塞,江潮泛濫,船行市中,猶如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
蘇軾來到杭州後,先向朝廷上報了杭州受災的情況,請求減免本地供米三分之一,得到了朝廷的批準。又得到賜給的度僧牒,蘇軾便用它換米以救饑荒。?
第二年春天,蘇軾又減價賣常平倉的米,且作了許多稠粥、藥劑,派人帶看醫生四處治病救人,因此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蘇軾認為杭州是水陸交通的交匯點,過往人很多,所以得疫病而死的人比其他的地方要多。于是,蘇軾收集官庫盈余銀二千兩,自己又拿出50兩黃金建造醫院.再積蓄錢糧準備收治貧病的百姓。?
在渡過災荒、瘟疫之後,蘇軾著手整治杭州城。杭州當時靠海,地下水十分苦澀難喝,唐代時引來西湖水,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問題,人口漸漸多了起來。白居易又將西湖水引入漕河,讓農民能用河水灌溉,杭州逐漸富裕起來。西湖水中多生雜草,從唐代到吳越王錢俶,每年都要整治一番。宋朝建立後,不再整治湖中雜草,漸漸地雜草越來越多,淤積成一塊一塊的土堆,湖水快沒了。漕河失去西湖水,便只能依靠江潮。這樣船就要從市中穿行,而且潮水帶來泥沙,淤積城中,每三年便要掏一次。供應飲水的六井也快要淤廢了。?
面對這種情況,蘇軾親自去杭州附近察看,他見茅山河直通長江,鹽橋河直通西湖,便將這兩條河疏浚以通漕運,同時也為西湖引來了活水。又修堰造閘,以控制湖水的蓄泄,這樣江潮再也進不了市區了。然後,蘇軾又修復飲水的供應系統。?
對于西湖,蘇軾更是下了不小的功夫整治。蘇軾用救災剩下的錢糧和從朝廷要來的僧度牒招募民工,開始治湖。蘇軾先命人用雜草堆積的土在湖中修了一條南北長30里的長堤。並在湖中種植菱角,以消除湖中的雜草,同時收獲了菱角賣了換錢,作為修湖的費用。長堤修成後,蘇軾又讓人在堤上種上荷花、楊柳,遠遠望去,那長堤上的景色就如同圖畫一般。杭州人把這條長堤叫「蘇公堤」,也就是現在的蘇堤。?
蘇軾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兩次來到杭州,特別是元祜四年這次,他用詩人的想像,將一個奄奄一息的杭州城、西子湖,在兩年時間里,變成了一個風景如畫的城市。百姓感念蘇軾的恩德,家家都掛有蘇軾的畫像,飲食之前一定先要為他祝福一番,甚至建生祠來報答他。?
六、趙黑得民心留英名?
衡量官員任期內是否得民心,到離任那天就會真相大白;做謀臣的是否贏得好口卑,離職那天也就看得清清楚楚了。總之,為官者是否得民心,關鍵在于清廉、勤勉、一心為民著想、多做實事。謀臣是否珍惜自己,關鍵在于要廉潔、謹慎、奉公、勤奮,所以為官者要想在離任時留下英名,就應在任職時勤政愛民。?
趙黑是北魏孝文帝時的名吏,因政績突出而受封為王。?
孝文帝到各地巡視,到了懷朔、雍州地區,只見城鄉一片衰敗的景象。孝文帝經過了解才知道,在任的大臣依仗自己是皇親,營私舞弊,巧取豪奪。孝文帝毅然將他們一個撤職,一個削除封爵。孝文帝一入定州境內,就看出一派百業興旺、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大好景象。孝文帝非常高興,隨即將1500石谷、500匹帛獎給了定州刺史趙黑。孝文帝說︰「我們就是要人以才用,官以勞升,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只有這樣,正氣才能上升,邪氣才能下降。百姓才能富裕,國家才能興旺?
後來。孝文帝拓跋宏把趙黑破格提拔為大將軍,還把他晉封為王。?
趙黑平素為官清正,為民謀福,所以政績突出,受民之愛戴,為孝文帝所賞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