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7章 唐朝持久的關隴貴族與庶族之爭(2)

公元653年,王皇後與蕭淑妃之間的關系空前緊張。由于王皇後是關隴望族後代,她的命運直接關系到關隴集團的利益。如果王皇後倒了台,那麼與她相關連的關隴集團的利益必然遭受損失。所以他們要想方設法,阻止蕭淑妃地位的上升。關隴集團的長孫無忌等人經過一番密謀後認為︰燕王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長子,他的生母出身卑賤,若立他為太子,一來可以扼斷蕭淑妃的晉升之路,二來也不會影響到王皇後的地位,可謂一箭雙雕。于是,他們聯合上奏,請立燕王為太子。唐高宗看他們的要求頗為強烈,又受立嫡以長的傳統觀念影響,便同意了。?

太子既立,蕭淑妃受寵依舊,而且繼續在高宗面前說王皇後的壞話,這使得王皇後更加嫉妒。正在無計可施之時,王皇後想起了武則天。當時,唐高宗常到感業寺見武則天,而且武則天已經為唐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後以為,如果把武則天接進宮來,一來可以奪蕭淑妃之寵,若使她二人相爭,則自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于是,王皇後讓武則天暗中蓄發,並主動建議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宮中。這正是唐高宗求之不得的好事,當然一拍即成。于是,武則天奉唐高宗之詔,告別了生活四年之久的感業寺,再一次踏進了皇宮的大門。第二次入宮後不久,她被高宗冊封為「昭儀」。昭儀,正二品,是妃嬪中地位較高的一等。?

武則天得封昭儀,在王皇後面前更加謙恭有禮。而且自從武則天進宮之後,唐高宗對王皇後的態度有了很大改變,也很少到蕭淑妃那里去了。這樣,唐高宗和王皇後之間的關系得到了一定改善,武則天在宮中的地位也逐漸穩固。?

由于唐高宗性格柔弱,而武則天則有處理政事的獨特能力,因此唐高宗事事都願與之相商。這再一次引起了王皇後的妒忌,她利用皇後的權力,一再威脅武則天。武則天受到王皇後的脅迫,決定針鋒相對地還擊,通過宮廷斗爭,終于使唐高宗李治下定決心,要廢黜王皇後。?

皇後的廢與立是國家大事,必須由大臣們共同商議。阻力當然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因為王皇後是關隴貴族後裔,而他們作為關隴集團的代表,當然明白廢黜王皇後意味著什麼。然而,李義府、許敬宗等庶族出身的大臣為了在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爭功邀寵,就站到了長孫無忌等人的對立面,支持武則天做皇後。許敬宗甚至在朝堂上說︰「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麥子,還想換個老婆,何況天子!」于是,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朝中大臣分成了兩派。?

唐高宗明白,廢立皇後一事能否得到朝臣的贊許,關鍵在于打通長孫無忌這一關節。于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帶著重禮親自到長孫無忌家里拜訪,不但封長孫無忌寵妃所生三子為五品朝散大夫,還贈送了十車金銀珠寶與繒帛之物。長孫無忌接受了厚禮與封賞,但卻顧左右而言他,對于廢後之事絕口不提。高宗與武則天無計可施,只得怏怏而歸。此後,武則天還讓生母楊氏出面,帶著重禮,到長孫無忌府上說情,均遭到拒絕。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多次相勸,也遭到長孫無忌的嚴厲斥責。?

長孫無忌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不好出面硬爭,于是褚遂良出面,堅決反對,甚至還磕頭磕到流血,一氣之下提出辭官同家。武則天躲在簾子後面看見了這一幕,怒火頓生,大聲喊道︰「怎麼不把這種臣僚亂棍打死!」其他人見狀,趕忙替褚遂良求情。褚遂良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被貶官,去了潭州(今湖南長沙)任都督。?

老臣們的反對讓唐高宗郁郁不樂。一日,李世績入見,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後,你以為如何?」李世績說︰「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李世績也是貞觀時的大臣,是太宗臨終時推薦給高宗的佐命之材,但他是關東庶族出身,對于當時朝政由關隴集團掌控,心中不滿。也正是這句話點醒了高宗,決定不再與大臣商量,下詔廢王皇後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後。?

五、庶族發力?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下詔,以皇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皇後的長子、代王李弘為皇太子,以于志寧兼任太子太師,中書令崔敦禮為太子少師,許敬宗、韓瑗、來濟等同為太子賓客(東宮高級屬官),李義府兼太子左庶子,同時大赦天下。原太子李忠與母親劉氏黯然離宮回歸王府。當時,原太子屬官都害怕得罪高宗和武後,不敢相送,唯有昔日太子右庶子李安仁與李忠泣別。武後得知此事後,對李安仁忠義之舉火加贊賞,請唐高宗提升其官職。這套政治權術讓高宗和大臣們感動不已。至此,武則天的皇後地位終于穩固下來。?

不久,武則天又生了第三位皇子,取名為李顯。為示慶賀,各京官和朝集使都加了勛級。李顯也很快被封為周王。武則天在後宮總算是事事遂意,躊躇滿志。因此,武則天開始把目光瞄準了朝中的關隴集團。?

當時把持朝政的關隴集團門閥貴族都出身于歷朝顯宦之家,代代相蔭,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勢力。他們互相通婚,枝葉相連,從而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團,不僅排斥集團之外的人,而且對皇家也構成很大的威脅。以長孫無忌為例,一個家族里有多人任四品以上的高官或享有爵位。其中,長孫無忌的兒子擔任著京中重要崗位之職,未成年的幾個庶子也被授五品朝散大夫的散官,還有族子、族孫也都蔭襲在位。長孫無忌一門在京中和地方為官者就有幾十人之多。長孫無忌、韓瑗、來濟、于志寧等各家彼此之間又聯姻結親,加上他們眾多的門生,朝堂簡直就是他們幾個家族的天下。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利害牽扯,長此下去,不僅堵塞了庶族有才干的子弟的升遷,而且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關隴集團在廢立皇後和改立太子等一系列斗爭中受到了打擊,但是他們的首要人物長孫無忌等人依然在朝中佔據著重要位置。除了褚遂良被貶為潭州都督外,其他人的職位均沒有變動。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雖然在廢後一事上貢獻不小,卻還沒有得到他們所期冀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

關隴集團不甘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公元656年,韓瑗上疏高宗,替褚遂良喊冤。但是,此時的高宗已不是那個剛即位時唯貞觀老臣之命是從的小皇帝了,無論從維護武則天的地位還是從維護他本人的尊嚴方面考慮,他都不會答應韓瑗的請求。韓瑗見高宗拒不采納自己的意見,便以辭職相要挾。高宗看出韓瑗的用意,不許他辭職。韓瑗等人于是利用手中的職權,改調褚遂良為桂州(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市)都督。?

與此同時,許敬宗等人也在積極活動。他們密切地注視著關隴集團的動向。就在褚遂良當上桂州都督後不久,許敬宗等人誣告韓瑗、來濟、褚遂良等人結為朋黨,圖謀不軌,根據是桂州為用武之地,褚遂良為桂州都督,其實是以他作為外援伺機謀反。于是,高宗毫不遲疑地貶韓瑗為振州(治所在今海南三亞市西)刺史,貶來濟為台州(治所在今浙江臨海市)刺史,再貶褚遂良為愛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這樣一來,關隴集團元氣大傷,完全處于被動狀態。褚遂良至愛州後,上表自陳,羅列自己的功績,字里行間充滿了哀求,羅列了自己受詔輔政的功勞,但高宗不為所動。不久,褚遂良郁郁而終。?

韓璦等人被貶,朝中的關隴集團的勢力只剩長孫無忌了。自武則天當上皇後以後,長孫無忌很少拋頭露面,主要承擔領導編纂書籍的職責。當韓瑗、來濟等被貶逐,褚遂良病死愛州之後,長孫無忌就成為武則天等人的直接對手。武則天和許敬宗等人都明白,只要長孫無忌還在朝中,關隴集團隨時都可能卷土重來。?

公元659年,洛陽人李奉節等告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互為朋黨,高宗詔令許敬宗審理。許敬宗審訊急迫,韋季方自殺未遂,許敬宗則乘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伺機謀反。由于在廢立皇後問題上高宗和長孫無忌之間曾有過沖突,長孫無忌已失去了高宗往日的尊崇。但高宗對許敬宗聳人听聞的誣奏感到驚訝和疑惑,不相信長孫無忌會謀反,命許敬宗再加審查。第二天,許敬宗上奏,詭稱昨晚韋季方已承認與長孫無忌共同謀反,還編造了謀反的口實,極力敦促高宗以法收捕。許敬宗見高宗怕留下殺舅父的惡名,遲遲下不了決心,又列舉了漢文帝殺其舅父薄昭,至今天下仍稱為「明主」一事,以消除其疑慮。許敬宗還進一步說︰「古人有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之機,間不容發。無忌今日之奸雄,王莽、司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遷,臣恐變生肘腋,悔無及矣!」在許敬宗的一再勸說下,高宗沒有召見長孫無忌,即下詔削奪他的官爵、封邑,流放于黔州(今四川彭水),並發兵立即遣送。不過,高宗仍念舅甥之情,念長孫無忌有擁戴之功,特準許按一品標準供給飲食。長孫無忌的家族也受到株連,從弟渝州刺史長孫智仁、族弟長孫恩、兒子駙馬都尉長孫沖,族子駙馬都尉長孫銓、長孫祥等也陸續被誅或被貶,無一幸免。?

不久之後,唐高宗又命司空李世績、中書令許敬宗等五名宰相再次審理長孫無忌一案。許敬宗命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投繩自殺身死,並籍沒其家。然後上疏高宗,說長孫無忌罪狀屬實。于是,高宗又下詔賜死韓瑗、柳爽等人。至此,關隴集團徹底覆滅。?

六、修訂氏族?

武則天認為,只有摧毀門閥制度,根除門閥觀念,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為統治者所用。也只有提高庶族地主官僚的地位,才能使出身寒微而有才能之士抬起頭來,施展文武才能,為大唐的統治效力。而且,任用這些沒有多少根基的庶族人士,也是鞏固皇權的最好對策。?

武則天的想法得到了高宗的支持。他們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修訂《氏族志》。《氏族志》是貞觀年間唐太宗不滿魏晉以來的門閾制度,而委派高士廉等撰寫的、國家法定的貴族族譜。原來,早在魏文帝的時候,就確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當時用人的方法,首先是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他們推薦把各地的士人按「才能」分別評為九等,朝廷按等選用。這本是一種選官制度,但後來,各州擔任「中正」的人,都出自豪門世族之家,他們選人也都以門第高下為標準,並不真正看中才能,從而逐漸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而。不過,高士廉等人受門閥制度影響很深,他收集全國各個世族的家譜,依據史書,辨別真假,考證世系,推進忠賢,貶退奸佞,分清高下,定出上下共幾等,不僅沒有對門閥制度加以抑制,反而連唐太宗的設想也沒有達到。?

公元659年,許敬宗等人在武則天的授意下,以《氏族志》不敘武氏家族為名,請求進行修改。高宗于是下詔,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人進行修訂,而不再任命世族出身的人插手,並命令改《氏族志》為《姓氏錄》,把它作為門第高下的意義淡化了。該書以皇後族武氏為第一等,其余的望族都以在唐朝擔任官品之高下為標準,分成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員,不管其出身是世族或是庶族,都寫了進去,一概進入世族,貫徹了「各以品位為等第」的原則。通過《姓氏錄》,高宗朝比較徹底地否定了舊的門第觀念,籠絡了許多庶族出身的新貴族,受到了大多數出身低微的人士的擁護。?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