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1章 背靠大樹好乘涼

清朝重臣曾國藩在仕途上的發展可說是一帆風順。曾國藩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中進士,兩年後在庶吉士散館考試時,他的成績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仍很高。因此被授為翰林院檢討,留在翰林院供職,當時僅是七品官。誰成想,過了七年,曾國藩即越級提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餃,兩年後又升授禮部右侍郎,並于此後4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真可稱得上是侍郎「專業戶」了。?

清朝末年,仕途冗濫,升遷很難,而曾國藩竟然能夠做到10年7遷,而且連躍十級,這在當時的確是極為罕見的。對于生長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變化如此之快,連他自己都感到事出意外。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37年)六月十七日,曾國藩在升任內閣學士時寫信對他祖父說︰「六月初二,孫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餃,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同日,在給叔父的信中也說︰「復荷皇上天恩,越四級而超升六月十八日,又不無自負地寫信對他的弟弟們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近年中進士十年而得閣學者,惟壬辰季仙九師,乙未張小浦及余三人?

在曾國藩給朋友的信中說得更加坦白︰「回想善化館中同車出入,萬順店中徒步過從,疏野之性,骯髒之貌,不特僕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數人,亦不敢為此不近人情之稱許?

曾國藩升遷速度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個人勤奮干練,在讀書人中有一定聲望;二是得到當朝大佬兒穆彰阿的垂青,受其舉薦。而後一條尤為重要。?

在翰林院供職期間,曾國藩堅持苦讀,用功不懈,歷次考試成績都很突出,確實掌握了真才實學。這一時期,曾國藩在學術問題上除了向唐鑒、倭仁、一劉傳瑩等人請教外,還經常與吳廷棟、邵懿辰、何桂珍等人進行討論。這些人多為理學名家,只有劉傳瑩、邵懿辰治漢學,劉傳瑩屬古文經學派,邵懿辰為今文經學派。他們在京師都小有名氣。這些交往活動,不僅使曾國藩增長了各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個人聲望。所以,曾國藩自己也說「在京頗著清望」,這也是他得以迅速發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不論曾國藩怎麼努力,怎麼勤奮好學,聰明能干,如果沒有穆彰阿的提攜,要想在十年內爬上二品京官的高位,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非常熟悉內情的王運始終堅持認為,曾國藩的迅速發跡,主要得力于穆彰阿的扶持,比他稍後的人也大都持同樣看法。?

穆彰阿,字鶴舫,滿洲瓖藍旗人,姓郭佳氏,翰林出身,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中進士,道光年間權傾朝野的重臣,是鴉片戰爭時期有名的投降派。道光九年(公元1828年),穆彰阿被加任太子少保,隨即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來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歷任兵部、戶部尚書。道光十五年(公元1834年)起,穆彰阿又任協辦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兩年後,穆彰阿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負責管理工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8年),穆彰阿晉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來有人評論穆彰阿,說他「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這個說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自秦以來一直實行中央集權統治,但皇帝個人**的程度並不完全相同。唐及其以前諸朝,丞相有相當一部分權力。自宋代以後,宰相的權力逐漸削弱,君權日重。到了清代,事無大小皆由皇帝一人獨斷,相權也就微不足道了。道光即位後,「尤慮大權旁落,必擇謹善之士佐治。故一時才臣半遭廢斥」,而惟與曹振鏞、穆彰阿「有水乳之合」。?

曹振鏞性情模稜兩可,沒有什麼主見,最大的特長是善于逢迎諂媚,又最為忌賢妒能,「稍出己上,必排擠之使去前面說過,曹振鏞做官的妙訣就是「多磕頭、少說話」。曹振鏞死後,由穆彰阿繼任,他的「用人行事一遵其轍」。穆彰阿最善于窺測道光皇帝的意向,進而施加自己的政治影響,黨同伐異,什麼手段都用得出來。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決心查禁鴉片,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穆彰阿不贊成林則徐的禁煙愛國行為,所以當鴉片戰爭爆發,他窺知道光皇帝已改變了禁煙的主張,便慫恿道光皇帝與英國人妥協議和,遂使道光皇帝罷免林則徐。道光皇帝厭戰,而穆彰阿則順其意,竭力主和。終道光一朝,穆彰阿始終受寵不衰,主要得力于他的「媚」功。?

穆彰阿「自嘉慶以來,主持過鄉試三次,會試五次。凡復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每年都參加選拔文才的盛會。國史、玉牒、實錄諸館,都是他做總裁」。多年來,穆彰阿利用選拔人才的大權,網羅黨羽,培植親信,使其門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為穆黨。而對于那些不附于己者,則極力加以排擠。相傳何桂清、張芾、羅婷三人同年中進士,主考官即穆彰阿,張、何都投靠了穆,惟有羅不肯相投。庶吉士散館三人同得考差,羅又不去拜見穆彰阿。「次日忽傳旨,羅婷年紀太輕,不能擔當翰林,讓他不用來了,另派某某人去其實,當年羅婷十九歲,張芾十八歲,何桂清才只有十七歲,張、何二人的歲數都比羅婷還小。?

另外,據說清朝「已放差而收回成命的」,僅羅婷「一人而已」。對于這次罕有的異常更動,時人都認為是「穆彰阿所為」,並有「其權回天」之嘆。?

曾國藩的機遇與張芾頗為相類,只是時間稍後,機會也來得晚一些。曾國藩戊戌年會考得中,正主考就是穆彰阿,二人遂有了師生之誼,曾國藩便抓住這個機會經常與穆彰阿往來。由于曾國藩勤奮好學,頗有幾分才干,對穆彰阿經常以晚輩求學的身份向他請教,實際上以此來接近穆彰阿,所以很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得到穆彰阿的關照。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大考翰詹,穆彰阿為總考官,交卷之後,穆彰阿便向曾國藩要應試詩賦,曾國藩隨即回住處謄清,親自送往穆宅。這一次拜訪似乎成為曾國藩後來飛黃騰達的起點。?

在此之前,曾國藩的官職一直滯留不動。從此之後,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餃,五年之內由從七品一躍而成為二品大員,前後的變化真是太明顯了。?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對曾國藩官運的這一轉機作過生動的描述︰一天,曾國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見的諭旨,當晚便去穆彰阿家中暫歇。第二天被帶到皇宮某處,環顧四周,卻發現並非往日等候召見的地方,結果白白等了半天,只好又回到穆宅,準備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問曾國藩說︰「你看到壁間(白天被帶到的地方)所懸字幅了嗎?」見曾國藩答不上來,穆悵然曰︰「機緣可惜」。躊躇了很久,召己的僕從囑咐說︰「你快拿銀四百兩交給某內監,讓他把某處壁間字幅秉燭代錄,這錢給他做報酬也當天夜里,僕從將太監抄錄的壁間的字副送給穆彰阿。穆彰阿即令曾國藩熟記于心。第二天召見時,皇帝所問的果然正是壁間所懸歷朝聖訓,因此奏對稱旨,曾國藩大受皇帝賞識,道光皇帝並對穆彰阿說︰「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誠然從此,曾國藩便「仕途亨通」。?

當然,知恩圖報的曾國藩對穆彰阿也極為感激。穆彰阿被罷斥後,曾國藩每當經過穆宅,總不免感慨一番。20年後,曾國藩赴任直隸總督前進京陛見時,還專程拜訪穆宅。後來曾國藩赴天津辦理教案,怕自己再無機會進京,又專門寫信讓其子曾紀澤再次前往穆宅,向穆彰阿的兒子穆薩廉致意。?

咸豐元年(公元1850年),咸豐皇帝對穆彰阿的懲處,曾國藩雖受穆彰阿的知遇,由于政見不同,不算穆黨,絲毫沒有受到牽連,但卻使他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後台。?

從此以後,每當遇到關鍵時刻和重大問題,皇帝身邊很少有人為曾國藩說話,辦起事情來也就很難再像以前那樣順利。整個咸豐年間,清政府對曾國藩時冷時熱,忽信忽疑,久久不願把地方督撫大權交到他的手里,致使曾國藩在政治上事事棘手,處處踫壁,可能與此有很大關系。?

曾國藩的超常升遷告訴人們,做官要想升得快,只有找一個靠山,才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山」升了,自己的官也跟著升了。當官最忌「十三不靠」,單打獨斗,如果像蘇軾那樣特立獨行,新黨也排擠,舊黨也排擠,那就不但官做不成,沒準連命都可能白搭上。穆彰阿就是曾國藩的「靠山」,是曾國藩的「大樹」。正是因為背靠這顆「大樹」,年紀輕輕的曾國藩才創造了10年連升十級的奇跡。?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